大白话时事

其他

硅谷资本的分化

8月27日,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发布了一份扎克伯格的来信,扎克伯格在信中承认,Facebook曾受到来自拜登政府的“压力”,删除和干预了平台上许多不利于拜登政府的言论,这其中主要包括两方面:1、扎克伯格承认,2021年,拜登政府高级官员不断向Facebook团队施压,要求他们审查关于新冠疫情的发帖。据彭博社2021年8月报道,Facebook当时曾以“打击虚假信息”的名义删除了该平台上超过2000万条涉及新冠疫情的帖子,并给1.9亿条内容贴上了“缺乏可靠信源”的标签。2、扎克伯格还承认,拜登政府曾以“打击境外虚假信息”的名义,要求Facebook等平台对拜登家族的丑闻进行限流。对此扎克伯格表示,拜登政府的施压是错误的,他对公司当时没有以更强硬的态度拒绝这一干涉感到遗憾。扎克伯格在美国大选临近前,进行这样的爆料,显然又从民主党阵营跳了出来,可谓是左右横跳。就在7月10日,特朗普一度威胁扎克伯格称,一旦自己当选,就要把扎克伯格关进监狱。显然特朗普的威胁很有效果,扎克伯格是直接滑跪秒怂。关于扎克伯格和特朗普的历史恩怨,我可以先做个梳理。其实2020年之前,扎克伯格和特朗普关系很不错。2019年,扎克伯格曾经向特朗普提议封禁TikTok,并表示支持特朗普连任。这是特朗普在2020试图明抢TikTok的原因之一。在2020年7月,特朗普还曾经邀请扎克伯格共进晚餐,这还一度引发外界对于扎克伯格和特朗普达成秘密交易的质疑。但很快,扎克伯格就背刺了特朗普。在2020年大选期间,扎克伯格向非营利组织捐赠了超过4亿美元,用于帮助美国地方政府在疫情期间进行选举管理。这些资金帮助了许多地方政府完成选民登记、建立保持社交距离的投票站以及分类邮寄选票等任务。由于2020年美国大选是在新冠疫情爆发后举行的,所以当时民主党推动大规模进行邮寄选票,也就是选民不用去投票站,可以邮寄选票,以此减少疫情传播。而邮寄选票被认为对民主党有利,大大增加了民主党选民的投票率。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邮寄选票更容易被篡改,所以特朗普阵营长期质疑民主党通过阴间选票,大搞阴兵过境,在选举中造假。而扎克伯格2020年捐赠4亿美元,帮助地方政府去搞邮寄选票,被共和党人强烈批评,共和党人称这些资金为“扎克币”,认为它不公平地惠及了民主党选举。在落选后,特朗普就把扎克伯格恨上了,认为扎克伯格的背刺,是他输掉选举的原因之一。这也是为什么,2020年1月,封杀特朗普的社交平台那么多,但特朗普唯独如此憎恨扎克伯格。今年3月5日,美国国会通过要求剥离TikTok的法案。当时特朗普发帖称:“如果干掉TikTok,那脸书和扎克伯格的业务将会翻倍。我不希望在上次选举中作弊的Facebook做得更好。他们才是美国人民真正的敌人。”显然,特朗普对扎克伯克是恨到咬牙切齿的地步。7月10日,特朗普发文称,如果他在今年11月再次当选总统,“选举舞弊者”必将面临法律的严惩,并特别点名扎克伯格。7月12日,扎克伯格就宣布,将全面解除对特朗普的Facebook和Ins社交账号的限制。特朗普一威胁扎克伯格,说要把他送进监狱,扎克伯格马上滑跪秒怂。并且,特朗普在7月13日就遭遇枪击事件,并且大难不死,声望大增。这让扎克伯格滑跪力度更大。7月18日,扎克伯格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看到特朗普在脸部中枪后站起来,挥舞着拳头,身后飘扬着美国国旗,这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厉害的事情之一。”他坦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为一个美国人,他很难不为这种精神和斗志动容。这个发言显然十分谄媚。这还没完。扎克伯格还对特朗普发动了密集的电话攻势。据特朗普透露,扎克伯格在遇刺事件后多次致电,不仅表达了对特朗普的钦佩之情,还就社交媒体上的错误处理进行了道歉。8月2日,特朗普在接受福克斯采访时说,扎克伯格表示“中枪后挥舞拳头这一举动真的很惊人,非常勇敢”,还说扎克伯格“因为我那天的举动而心生敬重”。扎克伯格还告诉特朗普,出于这份敬重,自己不会在大选中支持民主党人。扎克伯格这把特朗普一顿猛夸,特朗普对扎克伯格的态度也有了180度大转变。特朗普不再公开抨击扎克伯格,反而开始夸赞其工作表现。特朗普称,“扎克伯格“实际上道了歉……说他们犯了一个错误。我相信扎克伯格。他给我打了很多电话。”从威胁要把扎克伯格送进监狱,到说相信扎克伯格,特朗普显然也已经跟扎克伯格冰释前嫌。所以,这次扎克伯格会爆料民主党一些负面信息,并不意外。对于这件事情,我更关心的是,硅谷的高科技资本,似乎正在悄然转向。众所周知,硅谷的高科技资本,以往都是坚定的民主党阵营支持者。所以,美国这些大型互联网平台,基本都是受民主党控制。马斯克在2022年收购推特后,马上就在2022年12月3日爆料,在2020年大选之前,推特如何听从民主党的指使,去删除各种对拜登不利的言论,包括拜登小儿子的笔记本丑闻。2020年大选之前,民主党还只是在野党,就能以在野党的身份,去让推特删除对拜登的不利言论,这是很直接的影响美国大选的结果。从马斯克的爆料看,相比共和党执政的美国政府,推特还更听民主党的话。这等于坐实了民主党通过互联网巨头,来操控网络舆论。但是今年硅谷资本的态度悄然发生转变。马斯克彻底站队共和党,还能说是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还不能代表硅谷资本。但是,特朗普这次选择的副总统人选万斯,这个万斯背后其实就是硅谷资本的保守派势力。万斯的职业生涯,一开始是当法律助理,有过短暂的律师生涯。但很快,万斯写了那本畅销书《乡下人的悲歌》后,就进入到硅谷资本的视野里。2016
8月28日 下午 9:02
其他

【短评】沙利文抵达北京;美高官:美国可能护送菲律宾执行补给任务;日本跳脚

今天聊一下资讯短评。资讯(1)8月27日,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抵达北京。个人短评:从现场视频看,接机规格显然是比较低的。这是2016年以来,首个访华的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去年虽然拜登内阁成员接连访华,但沙利文并没有访华,这也是沙利文任内首次访华。沙利文作为拜登内阁的核心人物之一,拜登政府战略层面的制订和执行,基本都是有沙利文主要参与。这次沙利文访华,主要也是跟我们进行战略层面的沟通。外媒的报道,普遍是采用“管控紧张关系”、“避免竞争变冲突”等标题。这其实说明当前中美关系仍然十分紧张,这样的沟通顶多只是避免冲突,而不能达到改善关系的效果。美国在宣布沙利文访华同一天,还对我们多家企业进行制裁,根本没有什么谈判的诚意,只是来互相通个气而已。说白了,就是美国临近大选,各种变数增多,双方需要进行战略层面的沟通。目前,双方唯一共识,就是至少今年内不要出现冲突。但这也说明,当前双方出现局部冲突的可能性并不小。这个可以看接下来两个新闻。资讯(2)美国印度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帕帕罗8月27日说,“美国舰船可以护送菲律宾船只在中国南海执行补给任务,这是完全合理的选择,但需要美菲两国间的协商。”个人短评:要是美军胆敢这么做,那么南海爆发局部冲突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美国在沙利文抵达北京之际,让美军高官这样说,显然跟沙利文访华有一些关系,这还是美国一贯的虚空造牌和极限施压的老套路。资讯(3)日本防相:中国军机进入日本领空。个人短评:首先,这个还只是日本单方面的说法,我方还未回应,具体以我方回应为准。其次,看日本在那跳脚,我只感觉暗爽。7月4号,日本一艘驱逐舰闯入我国领海,距离浙江沿岸最近只有12海里。当时日本狡辩说是“程序错误”、是“不小心的”。既然如此,那我们进入日本领空,这是非常合理的,多进几次,日本就习惯了。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右下角“在看”支持。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8月27日 下午 8:57
其他

屋子里的蟑螂

最近体育圈曝光了不少内鬼殖人。最近一个是南京体育学院训练处综合科副科长张某某。南京体育学院已经发布通报,“已经停止张某某校内所有职务和工作,后续将根据调查情况依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这个张某某,被网友发现有大量精日恨国的言论。而且其言论之恶毒,令人发指,看得我是血压升高。有些更恶毒的诅咒,我就不贴了,容易看得血压升高。我觉得像这种败类,不能仅仅只是停职了事,得查查有没有其他违法行为。此外,很多人忽略了平台的责任。我之前看了下,这个败类过去十几年,长期发表极端恨国言论,其中不乏对中国人的恶毒诅咒,而这种恨国言论,她居然能发得出来,而且长期在平台存在。虽然她的微博曝光度很低,大部分都是没有人点赞,也没有人评论转发的状态。但问题是,很多爱国网友有时候发点言论,都容易被和谐。反倒是这样极端恨国言论,她居然能发出来,没有被删,而且是长期存在。平台的审核是干嘛的?不过,要是平台审核稍微积极一些,这样的败类也没办法被人发现。顺带说明一下,殖人在网络上有两层含义,一种是被美国远程养殖的人,也就是收狗粮的。一种是被精神殖民的人,也就是自带狗粮的。这次这个精日败类之所以会被人发现,还跟前段时间在网络上比较火的另外一个败类“袁某某”有关。这个“袁某某”微博名叫混合泳,也是长期在微博发表一些恨国的殖人言论。他曾经在一条恨国言论里,转发的就是张某某的微博,所以网友才顺藤摸瓜,发现这个张某某也是个败类。关于这个袁某某的事情,我也简单说一下来龙去脉。这次巴黎奥运会,美国的游泳队基本都是清一色的紫薯脸。这自然引发人们对美国游泳队的怀疑。但是,袁某某这时候就在微博上去给美国紫薯游泳队洗地,说实际没“变色”。但并不是只有一家转播信号显示美国队是紫薯脸,而且如果是因为环境因素,为何只有美国队变紫薯脸,其他多数国家也没有变紫薯脸?而且美国显然也很在乎这个紫薯脸问题,美联社在报道里,还把美国队的紫薯脸给“漂白”了。袁某某这种洗地言论十分牵强,就迅速引发网友大量关注,于是敏锐的网友就发现,这个袁某某的身份并不简单,他是现任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国际泳联游泳技术委员会副主席。历任北京奥组委游泳裁判技术代表,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游泳部部长,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游泳部主任。于是,网友迅速翻看他的微博,发现他微博历史发表了很多质疑中国运动员、污蔑中国游泳队的言论,还有嘲讽航天员等诋毁国家形象的脑残言论。这马上引发网络舆论一片哗然。当时,网友们正对中国游泳队在本次奥运会上,遭受频繁兴奋剂检测等不公平待遇,而感到愤愤不平。结果一个身为“国际泳联游泳技术委员会副主席”,曾经当过游泳部部长的人,不但不帮我们运动员说话,反而曾经多次污蔑中国游泳队,还帮美国游泳队的紫薯脸洗地,还曾经发表大量的殖人言论。这种吃里扒外的行为,自然引发广大网友们的愤怒。然后,这个袁某某马上开始连夜删除微博,大批网友直接以直播的方式在微观袁某某删微博。这个袁某某,也不懂得给微博设置半年可见,估计也没人提醒他。他居然是一条条删历史微博,而且他的历史微博极多,所以网友们直播式围观他删微博,让他在网络舆论上是更火了。一直到8月4日14点41分,袁某某才总算把他的微博删干净了。但互联网还是有记忆的,网络上已经有大量网民把他很多恨国的殖人言论给截图出来,其中不乏一些极其恶毒的言论,比如下面这张图。我觉得单单这条微博,这样的言论,抓起来是一点都不过分。而类似言论,在袁某某历史微博上有很多。这样一个恨国的殖人,居然曾经爬到“游泳运动管理中心游泳部部长”的位置,简直让人感觉匪夷所思。而且,张某某只是副科级,她的微博也基本是无人问津。相比之下,袁某某在体育系统内的职位显然高多了,而且袁某某的微博并非无人问津。在此之前,一些游泳运动员都会跟袁某某的微博进行互动。而且也因为袁某某跟游泳运动员的互动,才让网友们发现,袁某某的真实身份。这都说明,袁某某的微博,并非无人问津,至少在体育圈内,大家是都知道袁某某的微博名字是“混合泳”。那么问题来了,袁某某长期在微博发表恨国殖人言论,居然之前一直都没事?非得这次网友们大量曝光袁某某的恶劣言论,才最终让袁某某被调查。8月6日,国家体育总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近日网上出现质疑国家体育总局下属单位干部袁某某通过个人社交媒体发布不当言论的信息。国家体育总局已关注到相关情况,并立即开始调查处理。袁某某的调查结果是还没有公布,我估计,像袁某某这样恨国的殖人,大概率是会有一些违法违纪的行为,是完全经不起查的。其实我更关心一个问题,还有多少这种恨国的殖人,混在体制队伍里?这样的害群之马,还有多少?都说蟑螂理论,当你在屋子里发现一只蟑螂,意味着屋子里还有很多蟑螂。相比一些非体制内的殖人,这种体制内的殖人,所能产生的危害是要更大的。至少我们得想办法避免体制内被混入这样的殖人,得努力去净化队伍,这是一个长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最关键是,袁某某和张某某,都属于那种即蠢又坏的类型,他们蠢到会肆无忌惮的把这些恨国的殖人言论发表在公开的网络空间上,蠢到觉得这种在网上发表恨国言论,还觉得肆无忌惮的态度。但像这样的恨国殖人,显然也不是所有都会这么蠢,更多体制内的殖人是会更懂得隐藏自己,至少不会在当前网络舆论环境去公开发表恨国舆论。而且,经过袁某某和张某某的事件,估计很多体制内的殖人,即使曾经做过类似愚蠢的事情,恐怕也都在连夜删微博了。这次是依靠广大网友的愤怒,才把这两个败类揪出来。但要怎么揪出这些体制内隐藏得更深的恨国殖人?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总不能老依靠网友们的力量。体制内的殖人,是大概率成为内鬼,危害不容小觑。这还只是体育圈里的蟑螂,像金融圈里的内鬼,估计是更多。而且,当前是我们和美国金融战的关键时期,金融圈里的内鬼,所能起到的危害是更大的。所以,对于这些吃里扒外的内鬼,应该抓紧时间揪出来。今天文章就到这里,另附我写的每日资讯短评《伊朗:等待时间可能很长;伊朗外长将在所有层面加强日本与伊朗的关系;特朗普户外造势,装防弹玻璃护身(8月22日)》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右下角“在看”支持。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8月26日 下午 9:49
其他

缓慢下降

又到了每周日分析“新冠感染情况”投票结果的时间。大家可以先在下方参与投票。目前读者投票数据如下:上周,截止8月18日,7天新增感染比例,初值为5.48%,终值5.41%,终值数据比上周继续小幅下降,这是连续4周下降,但一直是一个缓降态势,从7月21日触及6.83%的峰值后,下降4周也才降为5.41%,都还没有低于5%的警戒线。本周,截止8月25日,7天新增感染比例,初值为5.48%,跟上周是持平的。最近两周,终值相比初值的波动比较小,主要是因为我更改了周六的投票发起方式。之前是在周六的文章末尾去发投票,因为有不少看文章的读者,可能本来对新冠疫情关注度不大,但正好看到末尾,有一部分会顺手投票,这是之前初值和终值差异较大的原因。我现在是改成在周六白天会单独发一篇“新冠感染情况”的投票文章,是以“仅发表”的方式发送。公众号现在有两种文章推送模式:1、原本的群发文章模式,会在公众号消息列表里,推送给每一个关注者,并且会在首页信息流推荐里有较大概率的推送。这种群发文章模式,是每天只能发送一次,但单次可以发多篇文章。2、仅发表模式,不会在公众号消息列表里,推送给关注者,但根据读者阅读习惯,有概率会在首页信息流推荐,同时也会在公众号个人主页上出现。所以,现在“仅发表”模式,也能有群发模式大约1/3的阅读量。而且因为现在周六发新冠投票的文章,也是单独发。所以现在初值和终值的波动就比较小。这里简单说明一下。这有个好处,就是周日文章分析初值数据时,就不像之前因为终值数据波动太大,而出现一些分析的滞后性。从本周初值数据看,当前仍然还是在一波新冠疫情的高位平台期,但处于一个缓慢下降的阶段。本波疫情持续时间也比较长,本来我之前预计8月底能开始进入快速下降期,但现在看还有点困难。这个主要还是这波疫情有两个主流变异毒株在交替流行,一个是本土变异毒株XDV新系列变异毒株,一个是KP系列变异毒株。对于这波疫情何时能进入快速下降期,重新把7天新增感染比例,降为5%以下,这个还是得密切观察投票数据才行。再来看看其他地区的新冠疫情数据。澳门截止8月22日,7天新增感染人数467例,比上周的511例有小幅下降。从澳门曲线图看,也是处于一个缓降期阶段。香港截止8月17日的第33周数据如下图。香港第33周倒是有一个加速下降的态势。再来看看其他国家的数据。日本7月也是出现一波高峰期,但现在是进入快速下降期了。美国在今年1月也有一波疫情高峰期。最近7月也一波疫情高峰期,二者峰值也比较接近,美国那边疫情是刚刚有达峰的迹象。从全球疫情数据看,在7月份和8月份,全球是基本同步有一波疫情,基本也都是持续两个月左右。当前全球整体疫情,也陆陆续续在逐步进入过峰阶段,但当前这个下降速率还比较慢。这也让我比较纠结,因为小白再过8天就要幼儿园开学了,现在处于这波疫情不上不下的位置,要不要送幼儿园是个挺让人纠结的事情。主要我也没能力在老婆上班的时候,自己在家里带两个娃,确实太难了点。看下周的投票数据能不能开始快速下降,再做决定。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右下角“在看”支持。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8月25日 下午 8:58
其他

杂乱无章

8月23日,在美国杰克逊霍尔举行的“全球央行年会”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政策调整的时机已经到来。政策方向已经明确,降息时机和节奏将取决于后续数据、前景变化和风险平衡。”这被外界解读为美联储明示将在9月开始降息,是偏鸽的表态。但巧妙就在于,在美联储鲍威尔讲话后,市场对美联储9月降息50基点的概率是下降的,但对于9月降息25基点是上升的。芝商所的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在鲍威尔讲话之前,市场预期9月降息50基点的概率是35%,预期9月降息25基点概率是65%;但在鲍威尔讲话之后,市场预期9月降息50基点的概率下降至24%,预期9月降息25基点的概率升至76%;金融市场里,一般把宽松的表态,称之为“鸽”,把“紧缩”的表态,称之为“鹰”。既然鲍威尔这次讲话是偏鸽的表态,但为什么市场反而预期9月降息50基点的概率下降了呢?这里关键就在于,市场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8月2日,美国公布的7月失业率上升至4.3%,大幅超出市场预期,触发萨姆规则。“萨姆规则”就是指,当失业率的3个月平均值比12个月低点高出0.5个百分点时,通常意味着经济已经处于衰退状态。这是美联储经济学家萨姆在2019年才提出的理论。由于触发萨姆规则,让市场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大幅增长,于是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出现一波暴跌,这才导致市场对美联储9月降息50基点的概率大幅增加,当时市场预期9月降息50基点的概率是一度超过50%;但之后,美国各路人马轮番出来安抚市场,强调美国经济没有衰退。就连萨姆规则的创始人萨姆,都得出来说萨姆规则有所失效,并不能证明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萨姆认为目前失业率的上升不再是因为市场对工人的需求减弱,而是由于劳动力供给的增加。比如疫情后美国移民激增就促进就业市场恢复,失业率由此上升,已经不能作为衰退指标来参考。鲍威尔在这次演讲里,是跟萨姆的这个说法高度一致,我都怀疑他们是不是有对过口型,统一口径。鲍威尔称,“到目前为止,失业率上升并不是裁员人数增加的结果,后者在经济低迷时期很常见。相反,失业率上升主要反映了工人供应的大幅增加和之前疯狂招聘速度的放缓。”不过,我之前也反驳过,失业率增加是因为劳动力供给增加的这个说法。因为过去这三年,美国的劳动参与率是一直低于疫情前的水平,这说明美国过去3年一直有大约300万的劳动力缺口。美联储鲍威尔在2022年11月30日,就曾经在布鲁金斯学会发表讲话,承认一部分劳动参与率缺口反映了那些因为患有新冠肺炎或遭受“长新冠”困扰而仍未加入劳动力大军的工人。此外鲍威尔还说,导致美国当前出现300多万劳动力缺口的主要原因,是超额退休人数激增。美联储对这个超额退休人数的解释是“退休人数超出了由人口老龄化所推算的水平。”美联储的研究显示,当前美国300多万劳动力缺口里,有200万是因超额退休人数激增所致。而美联储也承认,导致超额退休人数激增,疫情就是最主要因素。所以,美国这些超额退休人数激增,一部分是有大量60岁左右的人,因新冠死亡。还有一部分是55-59岁的人群,因为感染新冠后,出现长新冠,而不得不提前退休,才导致超额退休人数激增。而这部分有200万的超额退休人数,是永久退出劳动力市场。这是美国劳动参与率一直低于疫情前的主要原因。那么既然美国当前存在这么大一个劳动力缺口,那么移民的大量涌入,也只是刚好填补了这个劳动力缺口。所以,我认为并不能把美国失业率上升,简单就归因为劳动力供给增加。至于包括萨姆规则提出者,以及美联储为何要如此口径一致的进行这样简单归因,当然是基于政治需要。美联储自然是需要极力去美化美国的经济,不能让外界对美国经济出现担忧,要不然这美债可就更不好卖了。此外,美国今年新增非农就业里,兼职人数是明显大幅增加,而新增全职工作者是明显少于去年。兼职人数增加,恰恰说明美国裁员人数增加。但由于非农就业数据,是按照企业调查口径,也就是一个人打3份零工就算3个就业。这使得,美国裁掉1个全职工作者,然后这个全职工作者如果去打3份小时工,那么美国非农就业反而会增加2个就业人口。就会变成,裁员越多,兼职人数越多,非农就业越繁荣的现象,颇有点左脚踩右脚上天的感觉。美国大型互联网科技公司大规模裁员的新闻是屡见不鲜了。数据显示,美国雇主在2023年累计裁员逾72万人,较2022年的36万人增加了98%,创202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早在今年年初,美国《福布斯》新闻就曾报道,美国雇主在
8月24日 下午 10:04
其他

【短评】日本央行暗示将再加息;美联储会议纪要:9月可能降息;美媒:沙利文将于下周访华

今天聊一下资讯短评。资讯(1)法新社报道,日本央行行长暗示将再加息只要经济通膨走势如预期。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7月核心通膨率略增,并持续远高于日银目标水准。植田今天对日本国会表示:若我们能更加确定,经济和物价将持续符合我们预测,我们就会继续调整货币宽松程度。个人短评:7月底加息之后,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表示,小幅加息“不会给经济形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当时,植田的发言未排除年内再次加息的可能。然后8月初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小规模的流动性危机,全球金融市场下跌。于是,8月7日,日本央行副行长内田真一表示,在金融和资本市场不稳定的情况下,不会进行加息操作。当时日本央行这个表态,被认为是向市场投降,打消了市场对日本央行年内进一步加息的预期。结果,8月14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正式宣布不参加9月的自民党总裁选举,意味着岸田不谋求连任。然后,植田和男8月23日,又开始暗示会继续加息。显然,如果日本不听话,美国就会加大力度施压,直到日本听话为止。植田显然还是比较听话的。内田真一则是推崇安倍经济学的无限印钞。而安倍显然属于不那么听话的。资讯(2)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21日发布的7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如果通货膨胀等经济数据走势继续如预期发展,美联储可能将在9月议息会议上降息。个人短评:这是美联储7月31日议息会议的会议纪要。而过去这半个多月,市场是在不断强化美联储降息预期。所以,除非下个月公布的通胀率出现超过0.5%的大幅度反弹,不然美联储9月降息基本是没悬念的,现在悬念是降息25基点还是降息50基点。芝商所的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截至21日晚,美联储9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达65%,降息50个基点的概率达35%;资讯(3)8月23日,美国新闻网站Axios引述三名知情人士报道称,沙利文将于8月27日至29日访华。个人短评:去年6月布林肯、耶伦、雷蒙多接连访华,是靠沙利文在去年5月首先跟我们王外长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会晤,但沙利文自己是还没有访华过。现在拜登都发表告别演讲了,拜登政府已经进入垃圾时间,这时候沙利文的访华,实质性意义并不大,更像是来给拜登政府收个尾,给哈里斯选情做一些造势。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右下角“在看”支持。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8月23日 下午 8:02
其他

两个娃的奶爸生涯要开始了

今天文章闲聊一下我的一些近况。虽然小小白已经出生满5个月了,但其实我的奶爸生涯,后天才要正式开启,明天还能爽一天。老读者应该知道,我爸妈是上半年会待在家,所以上半年有我爸妈帮忙带小孩。不过我妈下半年就要去外地做生意去了,我爸也要待老家忙活生意,就没人帮我们带小孩了。之前带小白,下半年是我和老婆两个人自己带的。本来一直想找个保姆,但也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我自己也不太放心。不过带小白还好,毕竟小白也这么大了,可以自己玩玩具,而且白天也会送去幼儿园,我带起来也不怎么累。但是现在多了个小小白,而且才5个月大,还属于整天需要人抱着的阶段。其实我上半年整体还算轻松,特别是7月份开始,我们一家人是都回老家避暑,顺便也是为了躲疫情。老家人很多,小小白多的是人抱,我爸妈也都在身边,带娃很轻松。但后天开始,就只有我和老婆两个人,得带小白和小小白,是正式开始两个娃的奶爸生涯。我老婆的产假也结束了,月底就要开学了,她也得去上班了。我现在正在头疼,怎么白天一边哄小小白,一边找时间做视频。至于写文章,我倒是不怎么担心。因为我老婆下班后,晚上还是比较有时间带娃。所以晚上写文章的时间,应该还是比较有保障的。就是白天做视频的时间,估计就不太稳定了。我目前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买个背带,让小小白面向我抱着,这样看能不能一边带娃,一边做视频。要么就是平时哄娃,等娃睡了,就抓紧时间做视频。好在我老婆是老师,而且课也不会很多,我们住的地方离学校很近,她下课后还是可以很快回到家接手,这样我就能抽出点时间来做视频。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尽量找到一个靠谱的保姆,但这个也不是说找到就能马上找到,主要我老婆学校位置比较偏,要找到靠谱的保姆并不容易。反正船到桥头自然直,总归是能找到办法。只不过可以预见到,未来这5个月,我会很忙。我会尽量不增加每周请假次数,继续维持每周两个“短评”的频率,但如果偶尔忙不过来,需要临时多请假一下,还望大家能够见谅。等过几个月,小小白会自己爬自己玩,应该就会稍微好一些,现在小小白才刚学会翻身。像最近我也在玩黑神话,但基本也只有半夜才有时间玩。早上时间做视频,下午时间陪娃,晚上时间写文章,只有半夜时间才属于我自己,这也是我老熬夜的原因,基本只有半夜我才有时间去搞点个人娱乐休闲。所以,别看我工作比较自由,时间可以自己安排,但其实也是忙成狗了。但也很充实。是痛并快乐着。本来中午发完视频,下午本来还想玩会黑神话,不过最后还是跑出来带小白玩。小白这个暑假都在老家玩,老家土楼有一个大广场,每天都是一堆小孩在玩,所以小白这个暑假也是晒成小黑了。对比一下,大白、小白、小小白的肤色对比。傍晚带完娃回到家,突然想到可以用家里的120寸投影玩黑神话,所以我马上试了下,果然效果不错,我也特意重开了游戏,录个视频,有看电影大片的感觉。手里拍投影,容易有一些色晕,实际玩并不会。我现在黑神话是刚打到虎先锋,晚上半夜看能不能打过去。我估计也就明天开比较有时间玩,后天开始奶爸生涯,就没什么时间玩了。既然提到黑神话,就简单多说两句。晚上黑神话的在线人数仍然达到222万人,昨天在线人数峰值是达到235万人,刷新了黑神话自己在线峰值,仍然是在Steam历史在线人数峰值纪录里排名第二,仅次于绝地求生创下的325万在线峰值。考虑到绝地求生是前几年最热火的联机游戏。对于一款单机游戏,能连续3天维持在200万+的在线人数,是非常好的数据,已经是刷新单机游戏的历史。这不单单是黑神话自身游戏品质做得好,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虽然目前全球黑神话玩家里,中国玩家是占了大多数,但需要注意,今天其他国家和地区,大多数的热销榜第一名,也仍然是黑神话。我看了Steam今天的热销榜,只有土耳其和韩国这两个国家是热销第二,其他都是热销第一。很多游戏上市后见光死,往往也只有第一天热度高,后面就迅速下降。黑神话在全球热度不减,这说明黑神话是叫好又叫座,在全球层面,至少在玩家群体里的口碑还是不错的。现在随着黑神话大火,自然伴随着很多攻击。甚至有一些明星因为提了黑神话,就被某些群体直接骂到删微博。对于这些攻击者最好的回应,就是用销量来说话。现在黑神话大火,搞得网络上一些集火抵制黑神话的群体,都集体破防了,整天就只会说,只有国人玩黑神话,外国人都不玩。但事实就是,黑神话是连续3天霸榜世界各国热销榜第一。按照黑神话当前这个趋势,我感觉最终销量超过1000万套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黑神话之前上市首日的销量就已经达到450万套了。很多老外会被黑神话惊艳到,不单单是黑神话本身制作精良,画面顶级,也是因为黑神话的中华文化内核。老外是第一次看到这样一款讲述中国神话故事的3A单机大作,所以容易被吸引是很正常的。黑神话会在全球层面这么火,也说明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当然黑神话自身游戏品质好也很重要,好的游戏品质,才能更好的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今天外交部都对黑神话进行了回应。外交部发言人说:“我不了解你说的这款电子游戏,但是感谢你让我关注到这款游戏。从名字看,这款游戏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我想这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吸引力。”我们发言人这个回应是很巧妙的,抓住一个很核心的点,即使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我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游戏,能通过优秀的游戏品质和内容,将中华文化的魅力带来全世界。让更多外国人能自发的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会自己去搜索相关资料,这也是中国软实力的体现。今天文章就到这里,另附我写的每日资讯短评《伊朗:等待时间可能很长;伊朗外长将在所有层面加强日本与伊朗的关系;特朗普户外造势,装防弹玻璃护身(8月22日)》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右下角“在看”支持。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8月22日 下午 9:31
其他

美国捏造的数据,要露馅了

彭博社在8月20日有篇报道称,“美联储面临美国就业岗位下修多达一百万的局面”这篇报道里提到,高盛集团和富国银行的经济学家预计,政府周三发布的初步基准修正数据将显示,截至
8月21日 下午 9:50
其他

火遍全球的《黑神话:悟空》

今天估计不玩游戏的人,也听到《黑神话:悟空》这个游戏名字。因为这个游戏今天正式发售,直接火出圈了。新华社昨天在游戏还没有发售的时候,就连发3条对黑神话制作人的采访视频。一款游戏能有这样的排面,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所以,首先强调一下,我不接软文广告,这篇文章也不是软文广告,主要就是对黑神话这次火遍全球,说点个人看法。烂游戏给我再多钱我也不会说一句,好的国产游戏不用给我钱,我也会帮忙宣传。其次,对黑神话来说,现在已经不需要砸钱给自媒体帮忙宣传。只要黑神话用心把游戏做好,大把的人会当自发的为黑神话宣传。昨天,黑神话开放预下载,直接刷新了Steam的下载纪录。给不了解游戏的朋友介绍一下,Steam是目前最大的国际游戏平台。顺带提醒一下,你如果在某度搜“Steam”,出来的大部分都是山寨的假冒平台。以至于现在要下载到正确的“Steam”平台,都成了一个技术活,是一件有门槛的事情。昨天Steam的下载峰值已经达到70Tbps,已经超过《赛博朋克2077》在2020年创下的50Tbps纪录。单单亚洲就达到59.3
8月20日 下午 10:53
其他

【补发投票+短评】中美互换金融稳定联络人名单;日本新首相民调石破茂领先;布林肯:当前可能是加沙停火谈判最后机会

今天聊一下资讯短评。昨天文章忘记贴每周日例行发起的“新冠感染情况”投票了,导致投票人数比较少,只相当于初值的投票人数。所以,今天文章先补发一下投票。大家可以在下方参与投票。资讯(1)共同社的全国紧急电话舆论调查结果显示,关于谁适合担任将成为下届首相的自民党新总裁,前干事长石破茂以25.3%居首,之后依次是前环境相小泉进次郎(19.6%)和经济安全保障担当相高市早苗(10.1%)。个人短评:石破茂前几天刚以国会议员的身份窜访对岸,就知道这也不是什么好货。日本现在不管谁上来,都只会当美国的打手。二战后,日本纳粹从未被真正清算,美国一直在扶持日本右翼,所以对日本不要有任何幻想和期待。资讯(2)中美金融工作组举行第五次会议;个人短评:这次会议跟之前几次一样,主要就是“沟通”。近期美国金融市场发生动荡,而且临近美联储降息,双方都需要这样的沟通。会议主要分几部分:1、在关于中美经济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金融稳定与监管、证券与资本市场、跨境支付和数据、国际金融治理、金融科技、可持续金融、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以及其他双方关心的金融政策议题进行了专业、务实、坦诚和建设性的沟通;2、会议听取了技术专家组的汇报,包括各自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处置机制、金融机构运营韧性、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以及跨境交付金融服务监管等。3、双方还举行了中美金融工作组框架下首次金融机构圆桌会,与会中美金融机构聚焦可持续金融,分享了各自的经验与做法,并就潜在的合作机遇交流了看法。4、互换了金融稳定联络人名单,旨在出现金融压力事件和金融机构运营风险时双方金融管理部门能够保持及时、畅通的联络渠道,减少不确定性。我觉得第4点比较重要一点,互换这个金融稳定联络人的名单,这其实也说明当前全球层面确实存在爆发世界金融危机的风险,要不双方也不至于在临近美国大选之前,去互换这个联络名单。这也说明,在美国大选之前,全球金融市场是存在较大波动的可能性。资讯(3)布林肯:当前可能是加沙停火谈判“最后机会”。个人短评:加沙停火谈判从来不存在最后的机会,因为以色列一直以来都没有谈判的诚意,在以色列炸死哈尼亚之后,加沙和谈的窗口就已经被以色列彻底关上了。美国装模作样的搞得好像他在促进加沙谈判,然后每次谈判不顺,就把破坏和谈的帽子扣在哈马斯头上。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右下角“在看”支持。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8月19日 下午 5:45
其他

猴痘新变种,世卫组织再次发布最高级别警报

又到了每周日例行分析“新冠感染情况”投票结果的时间。今天文章还会来分析一下近期大家比较关注的猴痘新变种,并且世卫组织进行最高级别警告的事情。大家可以先在下方参与投票。(忘贴投票,可在本文末尾点《上一篇》投票截止发文时,读者投票数据如下图:上周,截止8月11日,7天新增感染比例,初值为5.58%,终值为5.71%,终值数据比起前一周仍然是小幅下降。本周,截止8月18日,7天新增感染比例,初值为5.48%,初值数据比上周也有小幅下降,预计本周终值数据,应该也跟上周差不多持平。我个人是把这波疫情的警戒线放在5%,7天新增感染比例高于5%,就还在高峰期,如果低于5%,可以视为高峰期结束的信号。目前总体来说,仍然在高位平台期的缓降阶段,后续是否会反弹,还是直接进入快速下降期,仍然要密切观察后续投票数据才知道。最近各地方提醒新冠疫情抬头,并提醒戴口罩的通告是越来越多。这总体来说,是个好事,至少说明国家层面并没有无视客观存在的新冠疫情。只是舆论和媒体在刻意弱化新冠病毒实际危害。真正无视客观存在的新冠疫情,只是某些比较心虚的群体。某些有新冠PTSD的人经常动辄就说“国家都不提新冠,你为什么‘整天’提,你是何居心。”但显然并不存在“国家都不提新冠”这个说法。虽然中疾控的新冠感染报告改成月报,预警的及时性大打折扣,但至少也还是有月报。每出现一波新冠疫情高峰,各地方也还是会提醒,虽然这个提醒是明显要滞后一些。比如这波疫情高峰期是7月中旬开始爆发,现在已经过去一个月,各地方才开始密集的提醒。像7月12日,“广东7月新冠感染增加1万余例”这个词条还上了热搜第一。虽然提醒及时性不够,但起码是有在提醒,而不是视而不见。只是某些群体自己视而不见,还总喜欢拉着别人也一起对房间里的大象视而不见。再来看一下其他地方的数据。澳门截止8月15日的周新增感染病例是511例,比上周的584例有小幅下降。澳门的新冠感染数据趋势,也仍然跟读者数据是吻合的。香港截止8月10日的第32周数据如下图。整体也保持在一个相对高位的平台期横盘,跟读者投票数据的趋势也大致吻合。目前影响新冠疫情最大变数,还在于新冠病毒的变异程度。如果后续KP.2/KP.3变异毒株不能在咱们本土大流行的话,那么这波由XDV系列变异株带来的疫情,可能会在8月底过峰。但如果后续KP系列毒株能击败XDV变异毒株,在我们本土大流行的话,那么这波疫情可能还会有反复。现在还不太好说,我个人当然是希望8月底能过峰,毕竟小孩幼儿园快开学了。但疫情变化不以我们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所以,疫情进展具体如何,还是需要密切观察读者投票数据。今天文章再来说说大家比较关注的猴痘新变种的事情。(2)猴痘新变种流行8月14日,世卫组织宣布,正在非洲迅速蔓延的猴痘变异株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世卫组织时隔两年,第二次为猴痘拉响最高级别的疫情警报。这波猴痘疫情跟两年前那波猴痘疫情,并不一样。当前是出现新的猴痘变种病毒。猴痘变异毒株大致分两个谱系。刚果盆地流行的猴痘毒株,被称为“分支I”。西非流行的猴痘毒株,被称为“分支II”。2022年,猴痘病毒发生变异,出现“分支IIb”毒株。“分支IIb”毒株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虽然在2022年的流行里,也让一部分普通人感染,但主要是在同性恋群体里传播,所以影响并不大。而今年流行的猴痘病毒,则是在“分支I”毒株基础上变异出来的,跟两年前的“分支IIb”毒株并不一样。瑞典已经在8月15日报告了1例猴痘“分支I”毒株感染病例。瑞典卫生局表示,““分支IIb”毒株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而“分支I”毒株则主要通过其他接触途径传播,特别是家庭内部的密切接触,常常感染儿童。”““分支I”毒株感染病例,预计病情更加严重,死亡率更高。”所以,对于“只有同性恋容易感染猴痘病毒”这个过时认知,大家需要尽快丢弃。新的猴痘病毒,已经不单单通过性接触传播,家庭内部的密切接触,也很容易让儿童感染。今年以来,仅仅刚果就报告了1.56万例猴痘感染病例,其中537人死亡,致死率3.44%;与两年前的首波猴痘疫情不同,此次受影响最大的人群是妇女和15岁以下的儿童。儿童占病例人数的70%以上,占死亡人数的85%,儿童的致死率是成人的四倍。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引发今年猴痘疫情的是被命名为“IB”型的变异毒株。也就是,“分支I”猴痘毒株,也变异出“分支IB”型变异毒株。而两年前是“分支II”猴痘毒株,变异出“分支IIB”毒株。初步研究发现“分支IB”型毒株更容易通过日常密切接触传播,且大多数感染者是15岁以下青少年儿童。2022年猴痘疫情的死亡率为0.2%,这次的猴痘疫情死亡率约为3%。这也是为什么这次猴痘疫情引发各国高度关注的缘故。当前可以确认的是,猴痘疫情已经从非洲开始蔓延全球,除了瑞典报告了新变异的猴痘病例,巴基斯坦也已经发现至少三例猴痘感染病例。那么对于这波猴痘疫情,我们是否需要担心?我个人看法是,猴痘新变异毒株,虽然不再只通过性接触传播,可以通过日常密切接触传播。但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猴痘新变异毒株可以通过“飞沫”传播,是需要日常密切接触传播。所以猴痘的传染性比较弱,跟新冠病毒是完全没得比。但猴痘的破相威力比较大,感染后症状极其恶心,我这里就不贴图了。这也让猴痘的感染者,是比较容易被发现的,不太容易潜伏。所以,只要做好基本的个人防护,培养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洁身自好,要防止被猴痘感染,还是比较容易的,整体应该问题不大。此外,我国40岁以上的人,基本都有强制接种过天花疫苗,可提供85%的保护率,所以猴痘要在我国大规模传播,也比较困难。对于猴痘这样才过两年就出现新变异毒株,引发不少人疑问。毕竟猴痘是DNA病毒,正常是不太容易这样快速变异,两年前出现新的猴痘变异毒株,人们就已经感到奇怪了,现在才过两年,又出现新的猴痘变异毒株,就更加奇怪了。一种可能是跟美国遍布全球的生物实验室有关。另外一种可能是跟新冠病毒持续感染全球人类有关。由于新冠感染会损耗人体免疫系统,降低人体免疫力,导致全球过去几年各类传染病持续高发。在非洲,很少听到新冠疫情的新闻,这并不是非洲没有新冠疫情,而只是“不检测就没有”。但非洲人也是人,不可能豁免新冠病毒的伤害。所以,在非洲刚果和西非等贫穷地方,大范围传播新冠病毒,已经给各类传染病提供一个巨大的病毒培养皿。新冠病毒感染大量人群后,削弱了人群整体免疫力,这时候各类病毒更容易传染到人身上,从而给各类病毒变异提供了培养皿。猴痘病毒可能就是在这样一个新冠病毒大流行的环境下,获得更多变异机会。病毒感染人数越多,变异的概率自然就会增加。这次新变异的猴痘,之所以更容易感染儿童,就是因为儿童免疫系统不完善,更易感。这说明,免疫力越弱的人群,越容易感染猴痘。那么,一波新冠病毒高峰期过后,人群整体免疫力被削弱,自然会更容易被猴痘感染,特别是在非洲这样卫生条件糟糕的地方。这可能是这两年猴痘加速变异的原因之一。我觉得这是比较合理的怀疑,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当然,人们普遍也会把怀疑目光看向美国,毕竟美国这类前科太多了。我在两年前就整理过一个时间轴,这里也再贴一下。以下仅为一些公开事件的梳理,均可以找到正规新闻报道出处,我不做任何猜测,大家自己多多独立思考。2001年11月,美国购买一亿多剂天花疫苗,声称是为了防备生物恐怖袭击。2002年12月,美国总统小布什下令给50万美军接种天花疫苗。2003年6
8月18日 下午 9:22
其他

中国6月持有美债增加119亿美元

8月15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6月持有美国国债7802亿美元,比上个月增加119亿美元。每次只要我们持有的美债出现一些市场波动的增持时,总有些人就在那边渲染我们要给美债接盘之类的说法。这个我已经反驳过很多次。事实上,影响我们持有美债规模,有3个因素:1、受美债价格波动影响。2、受金融机构的市场交易行为影响。3、央行的交易行为。我们持有美债规模,单月在500亿美元以下的增持波动,基本都不用过度去解读,一部分是市场金融机构自身波动,一部分是受美债价格涨跌影响。我们更多是得看我们持有美债的长期趋势。很多人有一个疑问,美债价格涨跌,对我们持有美债的规模有影响吗?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有影响,但又不是完全受美债价格影响。因为美国国债也分两种,一种是可以在二级市场交易的,这种就会受美债价格波动而影响。还有一种是不可在二级市场交易的,就不会受美债价格波动影响。我们持有的美国国债,有多少是可在二级市场交易,又有多少是不可在二级市场交易,这个比例是没有公开的。所以,只能说,我们持有的美债,其中有一部分是受美债价格波动影响。网络上有两种极端观点:一种是认为,我们并没有减持美债,过去两年我们持有美债规模减少,完全是美债价格下跌影响。一种是认为,我们持有美债完全不受美债价格影响。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准确说,我们过去三年,持有的美债减少,一部分是因为美债价格下跌的被动减持,一部分是因为我们长期以到期不续的方式,在主动减持美债。2021年11月,我们持有美债1.08万亿美元。到今年6月,目前我们持有美债7802亿美元。两年半,减少了3000亿美元。目前没有准确数字能说明,这减少的3000亿美元里,有多少是因为美债价格下跌的被动减持,有多少是我们主动减持。不过,美国财政部每个月公开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是有公布“净销售额”和“估值变化”这两个参数。不过,美国公布的国债净销售额数据,只到2023年2月,是只公布最近一年半的数据。那我就算了下。2023年2月,我们持有美债8489亿美元,到现在一共减少了687亿美元。但是,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净销售额数据,
8月17日 下午 9:33
其他

【短评】美媒说乌克兰团伙炸北溪管道;美国经济数据打架;报告发现59%的美国人认为美国正陷入经济衰退

今天聊一下资讯短评。资讯(1)美国《华尔街日报》14日刊文说,由6名乌克兰现役军人和商人组成的团伙租用游艇和深潜设备等装置在2022年9月实施了对“北溪”天然气管道的破坏,以报复俄罗斯在当年2月对乌发动特别军事行动。波兰检察机关14日确认,波兰收到过德国发来的“欧洲逮捕令”,要求波方协助抓捕一名涉嫌于2022年参与破坏“北溪”天然气管道的乌克兰公民,但此人目前已不在波兰境内。个人短评:我相信炸北溪管道的具体执行人跟乌克兰有关,但要说整个事件策划跟美国无关,那我是不信的。如果整个事情跟美国无关,德国不可能在北溪管道被炸后,就一直保持沉默至今。直到现在德国才装模作样的通缉参与破坏北溪管道的乌克兰人。如果这件事情仅仅只是乌克兰做的,那么德国为何不在两年前通缉,而是要等事情都发生两年了,直到现在才通缉?这事情又不复杂,德国不可能到现在才发现这事情是乌克兰人干的。从德国的反应看,炸北溪管道的事情,大概率还是美国幕后策划,乌克兰具体实施。现在之所以把乌克兰扔到台面上去背锅,更多也是跟美国大选有关。资讯(2)8月15日,美国公布7月零售销售环比增长1%,为2023年1月以来最大增幅,预期增长0.3%;个人短评:昨晚文章提到的这组数据,后面仔细看了下,果然还是存在数据打架的问题。美国7月零售数据好,贡献最大的是汽车销售。但问题在于,零售数据公布前一天,8月14日公布的7月CPI数据却显示,新车价格下跌
8月16日 下午 9:15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美国经济衰退预期,反复拉锯

8月14日晚上,美国公布了7月通胀数据,7月CPI是同比上涨2.9%,这是美国2021年以来,通胀率首次降至3%以内。本来正常来说,通胀数据降温,那么美联储降息预期应该升温才对。但这次,市场对美联储9月降息50基点的预期还稍微降温了一些。芝商所的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在这次通胀数据公布之前,市场预期美联储9月降息50基点的概率是48%左右。在通胀数据公布后,市场预期9月降息50基点的概率是39.5%,预期9月降息25基点的概率是60.5%,预期9月不降息的概率为0。之所以出现通胀降温,降息预期也跟着降温,是因为市场把这个通胀数据,往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方向去解读,认为减轻了美国经济衰退的预期。8月2日,美国公布非农就业数据,其中7月美国失业率上升至4.3%,大幅超出市场预期。美国失业率去年7月为3.5%,今年1月为3.7%,现在已经上升到4.3%,这已经触发了“萨姆规则”。“萨姆规则”就是指,当失业率的3个月平均值比12个月低点高出0.5个百分点时,通常意味着经济已经处于衰退状态。需要注意,萨姆规则是美联储经济学家萨姆于2019年提出的,是通过对1960年以来每一次美国经济衰退的回测,总结出的规律,并准确预测了2020年的美国经济衰退。根据历史经验,萨姆提出的“萨姆法则”在1960年以来一共9次美国经济衰退中全都得到了验证。所以,8月2日的失业率公布后,引发市场对美国经济衰退的预期升温,从而让市场对美联储9月降息50基点的预期大幅升温。也就是说,市场是基于美国经济衰退预期,才认为美联储会大幅降息,从而导致美股大跌。而8月14日的通胀数据公布后,通胀数据降温,反而减轻了市场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从而才会让9月美联储降息50基点的预期降温。不过,这次通胀数据公布,也只是稍微减轻市场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还没有彻底打消担忧。所以,市场仍然预期美联储9月会降息,只是没有像之前那样预期会一次性降息50基点当前市场最担心的是美国经济会不会衰退问题。所以,过去半个月,美国各路人马也都出来拼命给市场做心理按摩,试图打消市场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就连萨姆法则提出者,萨姆本人都得出来对自己理论进行一番重新诠释。8月5日,萨姆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还没进入衰退,但已经接近了。萨姆预测,美联储的政策制定者可能会重新调整他们的策略方针,以应对日益增加的衰退风险。8月6日,萨姆改口称,考虑到如今美国就业市场发生变化,萨姆规则有所失效,并不能证明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萨姆认为目前失业率的上升不再是因为市场对工人的需求减弱,而是由于劳动力供给的增加。比如疫情后美国移民激增就促进就业市场恢复,失业率由此上升,已经不能作为衰退指标来参考。萨姆认为萨姆规则失效的理由,其实并不充分。虽然2021年以来,由于拜登的移民政策,导致美国劳动力市场,“外国出生的劳动力人口”是大幅增长。但问题在于美国又不是今年才劳动力供给增加,过去三年,美国移民一直大幅增加,一直是劳动力供给增加,但前两年,美国可是处于就业市场火热的状态,那时候就不提劳动力供给增加。现在失业率上升了,才说劳动力供给增加。而且,要知道美国现在劳动参与率仍然低于疫情前水平。这跟新冠病毒在美国持续大流行有关,由于美国在2020年和2021年因为新冠死亡上百万人。并且在2022年之后,仍然因为新冠疫情持续流行,导致仍然长期存在上千万的长新冠人群,其中有大约200万-400万人是存在比较严重的长新冠,甚至因此失业。所以,过去3年来,美国一直存在200万-400万的劳动力缺口。这个劳动力缺口,刚好被移民填补。所以,并不能说劳动力供给增加,才导致当前美国失业率上升。萨姆在5日还在说美国经济接近衰退。6日就改口说萨姆规则已经失效。美国现在为了打消市场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也是拼了老命。另外,也有机构研报说“萨姆法则这次未必适用”,理由是这次失业率上升速率比历史上几次衰退的失业率上升速率要慢。该研报把历史上几次衰退的失业率平均上升速率和这次进行对比,列了个图。但我怎么从这张图里,反而看到美国当前失业率还有很大上升空间,有点失业率才刚开始上升的感觉。所以,美国9月初公布的8月失业率数据,就会比较关键。比如,今天晚上8点半,就刚公布了一组跟失业有关的数据。美国截至8月10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为22.7万人,预期23.5万人,前值为23.3万人。再加上,美国7月零售销售环比增长1%,为2023年1月以来最大增幅,预期增长0.3%;于是,市场对美国经济衰退预期,又降温一些。结果,市场预期美联储9月降息50基点的概率,就从39%,降至23%所以,晚上8点半,美元指数出现一波上涨。日元等其他非美货币就出现一波贬值,日元也贬值回149。现在市场有点像是被美国经济戏耍的猴子,因为临近大选,所以美国有为了政治需要去美化数据的需要,但又不可能把所有数据都美化,所以美国现在经常出现经济数据打架的现象。最容易修饰的,就是非农这种抽样调查数据,很容易依靠统计学魔法,来进行修正。费城联邦储备银行在今年初的《州工资单就业早期基准修正报告》显示,美国劳工统计局(BLS)一直在捏造就业岗位。这份报告里指出,2023的新增就业岗位被夸大了80万就业人数,且2024年这一数字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像美国的CPI数据里也有一些猫腻。比如,美国原油期货价格是4月和5月连续下跌,但6月出现一波上涨,7月跌了回来。但是,美国6月美国汽油价格下跌了3.8%,成为美国6月CPI下降的主要权重,抵消了食品和住房价格
8月15日 下午 9:28
其他

日本首相又要换人了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14日上午召开记者会,正式宣布不参加9月的自民党总裁选举。这意味着日本首相又要换人了。自民党9月的总裁选举中将选出继任者,届时岸田文雄将辞任首相。这件事情还是挺有意思的,今天文章会来详细分析。(1)提桶跑路岸田辞职这件事情不能孤立去看。今年有很多国家都出现提前大选换人的情况。比较典型的有法国、英国。像英国是7月4日提前进行大选,结果工党获胜,保守党下台。当时我也分析过,苏纳克可能是感觉到有可能爆发金融危机,英国要出大乱子,干脆提前跑路。这次岸田文雄选择不参加9月自民党总裁选举,不谋求连任,更加深我对于未来这一年可能爆发世界金融危机的判断。这些政客可能都是察觉到某种危机信号,在提桶跑路。之前人们普遍也不理解法国总统马克龙为何要提前进行议会选举。因为虽然6月的欧洲议会选举的结果,右翼获得席位明显增加,但这毕竟只是欧洲议会的选举,只要马克龙不提前举行议会选举,谁也奈何不了马克龙。结果,马克龙在明知右翼支持率在抬头的情况下,仍然执意提前举行议会选举。马克龙的这个决定,在法国内部也引发广泛批评,让人无法理解。最终法国议会选举的结果,马克龙所在的中间派从第一大党,沦为第三大党,在议会的席位从246席,降低到只有163席。马克龙也因此变成了跛脚总统。如果从正常角度去考虑,完全不能理解马克龙为什么要提前进行议会选举。但结合英国苏纳克提前大选,岸田不谋求连任来看,我认为马克龙可能也是察觉到某个危机可能爆发,所以干脆就提前进行议会选举,把自己搞成跛脚总统。这样即使金融危机爆发,法国经济遭到重创,那么马克龙也可以把锅甩出去。因为马克龙成为跛脚总统后,总理大概率是得换人,那内政和经济就不归马克龙管,马克龙可以专心负责外交和军事。如果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那么马克龙提前举行议会选举,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当然,这都只是猜测,并不能保证一定就是如此。我只能说是存在这种可能性。岸田这次不谋求连任,媒体报道的明面上的原因也比较直接,普遍认为岸田是因为去年底爆出的“政治集资宴会收回扣事件”。据共同社报道,岸田就不参加自民党总裁选举的理由向身边人士透露,自民党派系政治集资宴会收回扣事件“必须有人负责”。另外还有个说法认为,岸田内阁最近支持率仅为24.6%,连续9次不到30%,长期低迷的支持率,导致岸田放弃谋求连任。这些明面上的理由,虽然都有道理,确实是有一些关系。但我觉得还是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跟美国是脱不了关系。(2)美国因素日本黑金丑闻是去年12月爆出来的,今年1月日本自民党三大派系宣布解散,就是因为黑金丑闻,现在这个事情都过去大半年了,为何岸田到这个时候才说要出来负责?而且,日本黑金丑闻能爆出来,跟著名的东京地检署有很大关系。所谓日本黑金丑闻,是指自民党多个派阀为所属国会议员下达销售指标,要求他们出售政治筹款派对券。如果超过销售指标,多出的资金将以“回扣”形式返还给议员。这部分“回扣”资金将不在派阀收支报告和议员政治资金收支报告上登记,从而成为不受监管的秘密资金。2023年12月19日,东京地方检察厅特搜部以涉嫌违反《政治资金规正法》为由,对安倍派事务所和二阶派事务所分别进行了入室搜查。东京地方检察厅特搜部,经常被称为东京地检署,也被称为特搜部。而日本政界有一种说法:特搜部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关系密切。这些日本政客,只要不听美国的话,那么特搜部可能就会找上门来,他们哪里能经得住查,不查都没事,一查一个准。所以,日本特搜部这就是美国钉在日本心脏上的钉子,跟韩国检察院是起到同样的效果。从这个角度看,岸田如果是因为黑金丑闻才放弃连任,也跟美国是逃不了关系。我在去年12月20日分析日本黑金丑闻时,标题就写着《美国准备收割日本,东京地检搜查安倍派》。特搜部是美国控制日本的工具,那么黑金丑闻就是美国用来控制这些日本政客的一个理由。如果这些日本政客听话,那么黑金丑闻就查不到他们身上。如果日本政客不听话,那么黑金丑闻就能让他们一个个落马。在今年1月,日本自民党三大派系:安倍派、二阶派、岸田派宣布解散。其实一开始,黑金丑闻还只波及到安倍派和二阶派,但随后就扩大到岸田派,很显然黑金丑闻就是为了让岸田听话。并不是说黑金丑闻不存在,而是黑金丑闻以前在日本也是公开的秘密,以前不查,为何去年底才开始查?说白了,就是美国需要查的时候,黑金丑闻就会爆出来,用来敲打那些不听话的日本政客。所以在今年1月日本自民党三大派系解散之后,日本显然听话很多。今年1月之前,日本央行还一直嘴硬说不加息,会继续保持宽松货币。但今年2月,日本央行开始转向,说可能会加息。今年3月,日本进行首次加息。所以,我一直认为,美国一直在通过做空日元等方式,来逼迫日本加息缩表。但日本今年3月虽然加息,却只是敷衍式加息,只是小幅加息到0利率,结束负利率,并且没有进行缩表,仍然维持扩表。相当于一边加息,一边印钞。我之前分析过,相比加息,对日本来说更关键的是缩表。当前日本债务规模庞大,每年到期的国债规模都超过日本的税收收入。所以一旦日本央行开始真正缩表,日本国债就会缺乏买盘,从而出现日债危机,日债收益率可能会出现飙升,日债价格大跌。这种情况下,日本不可能自己主动想加息缩表。所以一旦日本真的加息缩表,肯定是在外部压力下,而只有美国能给日本这个外部压力。但即使被美国强压,日本也很清楚一旦真正加息缩表,日本自己经济金融危机就会爆发。所以,过去这半年,日本一直在尽可能的敷衍美国。虽然日本很听话,但美国收割镰刀砍到日本身上,日本还是会出现一些本能的挣扎。(3)敷衍拖时间7月31日,日本也宣布加息15基点,将利率上调至0.15%-0.25%;最关键是,日本还公布了一个缩表计划。但这个缩表计划,日本还玩弄了个文字游戏。日本央行是说,国债购买规模每个季度减少4000亿日元。这实际上是缩减国债购买额度,还不是马上要缩表。但由于日本央行持有的日本国债,每个月都有庞大的到期规模。如果缩减国债购买额度,缩减到每个月购债规模,小于国债到期规模,日本央行才会开始实质性缩表。我之前有估算过,日本央行按照当前这个缩减购债规模速度算,起码也得明年初才会开始实质性缩表。所以,日本实际上还是在拖延时间,想拖到美国大选之后,拖出一些变数。我认为,这并不能让美国满意。而且,在7月底日本宣布加息缩表后,全球金融市场陷入大幅波动,日元套利交易再次背锅,为美国经济衰退预期打掩护。客观来说,日本央行7月31日再度加息,并宣布缩表,确实会导致很大一部分日元套利交易平仓,这肯定是对全球金融市场有影响,但这个影响只是起到加速市场下跌的催化剂效果,而非根本原因,更不是唯一原因。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变化,以及美国经济衰退预期,才是导致前段时间全球股市大跌的根本原因。日元套利交易本身就是美联储激进加息的副产物,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期间也曾经出现日元套利平仓。所以,当时也有一些声音认为,是大量日元套利交易,导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直接把美国的责任给甩干净了。但实际上,美联储1994年2月开始的激进加息,才是导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日元套利交易的出现,只是美联储激进加息的产物。不管日本加息,还是日元套利交易,都只是美国搞金融收割的配套工具之一。不管是收割日本,还是收割其他国家,或者是美国自己收割自己,不同资本派系之间的收割。所以,美国是有逼迫日本加息缩表,来对日本收割的动机,并且这会加剧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让美国一些资本派系可以浑水摸鱼。风浪越大,鱼儿才越贵。所以,巴菲特在今年二季度才会一口气把持有的苹果股份抛售减持了一半。截至二季度末,伯克希尔的现金储备为2769亿美元,再创纪录新高,较一季度末的1890亿美元增加31.74%;从这个看,美国逼迫日本加息缩表,也有当金融危机导火索,来给美国打掩护的意思。不过,8月7日,日本央行副行长内田真一表示,在金融和资本市场不稳定的情况下,不会进行加息操作。日本央行这个表态,被认为是向市场投降,打消了市场对日本央行年内进一步加息的预期。我认为,这是日本趁着加息缩表加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以此为借口,来暂缓加息缩表的步伐。但这就会让美国内部逼迫日本加息缩表的资本派系感到不满。目前公开信息看,逼迫日本加息的美国资本派系,是民主党背后的犹太国际资本为主。跟共和党这边关系不大。所以,如果是共和党在这次大选获胜,那么当前砍在日本身上的收割镰刀,有可能就没那么锋利,至少砍下去没那么坚决有力。这是日本一直在进行敷衍拖时间的原因,就是想拖到美国大选之后。但日本当前这种敷衍美国的态度,不管是在缩表上玩弄文字游戏,还是最近向市场投降,试图暂缓加息节奏,都让美国一些派系感到不满,而这是岸田可能不谋求连任的原因之一。当然,岸田不谋求连任的原因有很多。我个人是认为,更多原因是岸田自己顶不住美国压力,眼瞅着继续被美国逼迫下去,日本很大可能会爆发金融危机,所以岸田索性就是放弃寻求连任,把这口锅提前甩出去。这样后面如果爆发金融危机,就跟他岸田没有关系。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右下角“在看”支持。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8月14日 下午 9:44
其他

马斯克采访特朗普

8月12日,马斯克在X平台上通过直播的方式来对特朗普进行采访。马斯克2022年就开始和民主党阵营彻底撕破脸皮,所以在2022年中期选举里,马斯克收购推特后,就旗帜鲜明的通过推特去支持共和党。所以,这次采访,实际上就是马斯克帮特朗普进行选情造势。在采访临近开始前,马斯克突然说“有一波针对X的大规模网络DDoS攻击”。这也使得这场直播采访推迟了40分钟开始。说实话,X平台的直播体验并不太好,我建议特朗普还不如去TikTok搞直播,那才是最适合特朗普表演发挥的地方。特朗普在整场直播里,基本处于满场跑火车的状态,我归纳几个他在这场直播里的主要内容。1、特朗普说:“美国没有高铁“不合理”,子弹头列车……速度快得令人难以置信,舒适得令人难以置信,没有任何问题。而我们国家却没有类似的东西,甚至连接近的东西都没有。”他建议通过修建“高速隧道”来实现这一点。而高速隧道就是马斯克的公司之前提出的高铁概念之一。这也属于商业互吹的范畴。实际上,特朗普任期里,2019年美国交通部取消了对加州高铁系统近10亿美元的补助资金。当然,加州那个高铁,也纯粹就是在浪费钱。今年5月,加州高铁花了3年、耗资10亿美元,只修了一段488米长,也上了美国的热搜。这个当时也引起马斯克带头吐槽,引发美国网友一顿口诛笔伐。2、特朗普在直播里还说,如果当选,他的首要举措之一将是“关闭教育部,把教育还给各州”,并补充说,“我敢打赌,在50个州中,有35个州会做得很好。3、特朗普还提到了之前自己被枪击的事情,特朗普在回忆自己遭枪击的情况时称,他趴下后想的第一个问题是“有多少人被杀?因为现场有很多人,有数千人……所以,我问‘有多少人被杀?’因为我知道(枪手)还开了几枪”马斯克称赞特朗普在遭到枪击后站起来并举起拳头,马斯克称:“我想很多人都钦佩你在枪林弹雨下的勇气。”4、特朗普在直播中,多次辱骂哈里斯,称她是“三流的”、“无能的”和“激进的左翼疯子”。但后来特朗普还称赞了哈里斯的长相,特朗普说“她看起来是有史以来最美丽的女演员,”特朗普谈到哈里斯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照片时说道。“那是一幅画,实际上,她看起来非常像伟大的第一夫人梅拉尼娅。”这指的是他的妻子梅拉尼娅。这也是特朗普的语言风格,就是鬼扯。5、特朗普还对哈里斯在民主党候选人名单中取代拜登表示愤怒,特朗普声称拜登放弃竞选是一次“政变”。6、为了迎合特朗普,马斯克称“我们不应该诋毁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因为经济依赖于这些能源,但希望美国转向“更可持续的经济”。”马斯克作为新能源领军人物,以往对石油和天然气是没啥好脸色,这次也算是一改常态。对此,特朗普也是投桃报李称赞特斯拉,认为马斯克的电动汽车“不可思议”。7、特朗普称,美国人最关心的是经济和通胀。但比较讽刺的是,特朗普一直说他当选后,就会对我们加60%的高额关税,而这必然会导致美国通胀大幅上涨。这场直播其实有营养的东西并不多,更多就是马斯克和特朗普进行商业互吹,完全就是给特朗普选情造势而已。在直播里,马斯克和特朗普基本都会赞同对方说的话,但又经常各说各话。这是因为马斯克和特朗普在理念上也有较大分歧,只是因为反民主党的共同目标,才联合在了一起。所以严格来说,马斯克并非完全站在共和党阵营,而是代表新兴产业资本,和共和党背后的昂撒老钱,去共同对抗民主党背后的犹太国际资本。之前,在特朗普任期里,因为特朗普扶持石油工业和燃油汽车的政策,特朗普和马斯克也闹过不小矛盾。2017年,特朗普刚上任就给了马斯克三个非正式职位,分别在总统战略与政策论坛、白宫商业咨询小组以及特朗普制造业就业委员会任职。不过2017年6月,马斯克就因为不满意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辞去了这三个职位。2018年,特朗普力挺传统车企,多次抨击特斯拉等新能源车企,当时马斯克也经常对特朗普进行反驳。一直到2022年,马斯克耗费44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推特时,特朗普曾嘲笑他“在一个一文不值的玩意儿身上浪费这么多钱”。但这次直播有超过130万人观看特朗普表演,特朗普也得说一声,真香。我两年前也分析过,马斯克会花这么多钱收购推特,就是买一个发声渠道。这其实也是马斯克开始涉足政治的标志。马斯克收购推特后,大刀阔斧的裁员2/3员工,把所有印度裔高管辞退,并且将推特直接改名为X平台,都是为了彻底掌控X平台。并且,马斯克在2022年12月,直接爆料推特在2020年大选前,推特如何听从民主党的指使,去删除各种对拜登不利的言论,包括拜登小儿子的笔记本丑闻。这实际上是马斯克和民主党阵营彻底撕破脸的标志。当时马斯克也意识到危险,甚至还发了个“不自杀声明”,说他如果突然离世,那么肯定不是自杀。过去两年,民主党阵营对马斯克也是一直在进行各种攻击。比如2023年11月,美国白宫发表声明谴责马斯克,称其做法助长“反犹太主义和种族主义仇恨”。而马斯克为了避免被扣上反犹的帽子,选择站在共和党一边去拥抱犹太复国派,所以才有了马斯克前往以色列。这并不是说马斯克跟犹太人服软。因为马斯克和共和党共同对付的是犹太国际派。而共和党支持的是犹太复国派。共和党背后的昂撒资本,现在跟犹太国际资本的利益矛盾也是越发严重。这表现为民主党和共和的党争也越发激烈。这即是党争,也是资本斗争。在马斯克收购推特之前,犹太国际资本基本垄断西方传媒集团,来操控西方舆论。但马斯克收购X,以及TikToK的出现,同时撕开了犹太国际资本的舆论霸权。过去两年,马斯克开始频繁通过X平台,来施加自己的影响力。而共和党也得以通过X平台,来打破民主党阵营的舆论霸权优势。马斯克在X平台上已经有1.94亿粉丝,马斯克发的每一条推文,都可以获得巨大的流量扶持,这也让马斯克的声音,可以最广泛的传播出去。不过,批评马斯克的声音也很多,特别是马斯克跟民主党阵营撕破脸后,美国主流媒体对马斯克是基本没有好话。比如,有人批评马斯克频繁利用自己影响力,发表有关其他国家政治问题的推文,但他对这些事情往往一知半解。今年8月初,英国爆发骚乱,马斯克在X上暗示"英国内战不可避免"后,英国政府表达不满。在评论英国局势之前,马斯克与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马斯克对马杜罗说了一些不好听的话,马斯克甚至说他将亲自把马杜罗"驮在驴上"送到美国关塔那摩拘留中心。几天后,马杜罗签署了一项法令,暂时封锁了委内瑞拉国内对X的访问。可以看到,马斯克越发热衷于发表政治观点,这对马斯克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是福是祸,往往就在马斯克一念之间,容易祸从口出。由于马斯克现在彻底站在右翼保守派阵营。所以,左翼阵营也一直攻击马斯克常常传播阴谋论和虚假信息。当然,现在是美国大选,双方互相都只会攻击对方,是为了攻击而攻击,所以对各方的嘴炮,我们看看就好,他们两方谁都不是什么好货。最近,哈里斯竞选团队发布竞选邮件,暗示埃隆·马斯克控制着美国的民主,抨击马斯克在
8月13日 下午 9:01
其他

【短评】俄罗斯库州28个定居点被乌军控制;五角大楼公开宣布向中东派遣一艘核潜艇;“萨姆法则”提出者改口

今天聊一下资讯短评。资讯(1)当地时间8月12日,俄罗斯库尔斯克州代理州长向俄总统普京汇报称,库尔斯克州共计有28个定居点和约2000人被乌军控制。据俄罗斯卫星社8月11日报道,俄罗斯车臣共和国行政长官卡德罗夫11日表示,俄库尔斯克州境内乌克兰武装部队一个车队的士兵以及军事装备被消灭。8月1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就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局势召开会议。普京强调,“当下最紧迫、最重要的是必须立即将乌军赶出俄罗斯领土”。普京表示,“乌克兰试图通过对库尔斯克州发起进攻来为谈判争取更多筹码”。个人短评:俄罗斯被乌克兰搞这一下,确实不太好看。泽连斯基为了帮助哈里斯助选,避免特朗普上来把乌克兰卖了,也算是拼了老命,这波基本是把压箱底的机动力量给怼上去。但在西方其实也有一些批评声音认为,没人会相信乌克兰能把库尔斯克州占领的领土守下来,还不如把宝贵的机动力量拿去收复乌克兰领土。但从配合西方舆论战的角度看,攻入俄罗斯领土,显然能达到更好的舆论造势,可以被哈里斯拿来做为援助乌克兰的理由。毕竟民主党如此大力度援助乌克兰,那乌克兰总得拿点战果出来配合民主党造势。最近半年,国际舆论焦点基本在巴以冲突上,而不是俄乌冲突。但这次乌克兰打入俄罗斯境内,一下子就成为国际焦点。至于这次进攻规模,各方说法不一。据法新社8月11日报道,一名乌克兰高级官员告诉法新社记者,乌克兰派出数以千计的军人进攻俄罗斯西部的库尔斯克州,以破坏俄罗斯的稳定。俄军早些时候说,乌克兰在这次进攻中派出了大约1000名军人。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此前报道,参与库尔斯克作战的是乌军的4个机械化旅和1个空中突击旅,其理论总兵力为1万名官兵和600辆装甲车。但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旅是全员投入了进攻,还是只派出了部分人员和装备。另外还有说法就是北约雇佣兵的精锐,参与了这次行动。还有就是,这次乌克兰行动是使用了欧美提供的战车。据报道,一直以来,欧美对自己生产的武器被用于俄罗斯境内战场采取了限制措施,但本次却予以了认可。这算是北约和俄罗斯冲突升级的一个标志。资讯(2)中东局势升温
8月12日 下午 10:04
其他

普京专访都说了什么?

最近有个事情引发西方舆论轰动。就是美国脱口秀主持人塔克·卡尔森对普京进行专访。这个长达2小时的专访视频在X平台上播放,就引发轩然大波。仅仅在X平台上,该专访视频就有1.8亿的浏览量,可以说马斯克的X平台是力推该专访视频。普京这个专访视频,让民主党构建的舆论霸权破防,让深陷信息茧房的西方民众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同时,共和党这样不遗余力推动这个专访视频,也可以看做是共和党对民主党发动的又一次攻击,也标志着美国内部斗争越发激烈。我也去看了下这个专访视频,内容非常长,文字版有2.8万字。我这篇文章来先来跟大家梳理一下普京这个专访视频的内容,到底都讲了什么,会让西方舆论如此破防。视频开头有一大段是普京在介绍乌克兰从何而来?以这个视频的播放量,可以说相当于普京跟西方民众上了一堂历史课。考虑到不少美国民众对自己国家短暂历史都了解不多,对世界历史的了解更是匮乏。所以普京才会花整整1/6篇幅来讲历史。普京是从俄罗斯建国开始讲,说862年被认为是俄罗斯建国之年。然后882年,俄罗斯形成两个中心:基辅和诺夫哥罗德。接着普京介绍一大段俄罗斯领土的变迁历史,大概是说以莫斯科为中心,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形成之后,包括基辅在内的俄罗斯南部地区开始被欧洲正在崛起的中心吸引,一开始是立陶宛大公国,然后有波兰-立陶宛王国。以及波兰人一直对这个地区人口进行波兰化,波兰在该地区引入这样一个观念:他们并不完全是俄罗斯人,因为他们住在边境地区,所以他们是乌克兰人。最初,"乌克兰人"这个词意味着一个人生活在边疆,"靠近边境",或者从事边境工作,并不意味着任何特定的族群。这是普京说的原话内容。然后普京讲到了比较关键的1654年,俄国和波兰爆发持续13年的战争。俄波战争的结果是,包括基辅在内的整个第聂伯河东岸都归属俄国,而整个第聂伯河西岸则仍属于波兰。这成了普京拿来论证他观点的重要依据。普京说,“即使我们追溯到1654年,当这些领土回归俄罗斯帝国时,那里也只有三四个州属于现在的乌克兰,也没有任何黑海沿岸地区。”普京称,是苏联时期,列宁给苏维埃乌克兰分配了土地,即使这些领土以前从未被称为乌克兰,包括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获得的整个黑海沿岸,而事实上,这部分领土与乌克兰从未有过任何历史联系。俄罗斯在俄土战争中得到这些领土时,它们曾被称为“新俄罗斯”。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列宁就是这样创建乌克兰的。普京还表示,二战后乌克兰不仅得到了波兰战前领土的一部分,还获得了部分匈牙利领土和部分罗马尼亚领土。乌克兰是按照斯大林的意志建立起来的人造国家。普京说到这的时候,主持人卡尔森还试图给普京挖个坑。卡尔森问“您对欧尔班说过,他可以从乌克兰那里拿回部分土地吗?”普京则回答称,
2月12日 下午 10:46
其他

美债估计要出大问题了

最近,随着美国海量发债,美债收益率持续飙涨。作为全球资产价格之锚的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持续飙升到了4.6%,这是2007年以来的最高值。收益率飙升,就意味着美债价格大跌。10年期美债期货价格已经从2020年140元的峰值,一路暴跌到现在107。10年期美债收益率,之所以被称为资产价格之锚,是因为其收益率飙升,会导致其他资产估值下降。所以,随着10年期美债收益率7月以来的这波飙升,美股和A股等金融市场,都出现一波下跌。纳斯达克在7月之后,有一波明显的下跌。A股在8月4日之后,由于北向资金持续流出,A股也有一波持续阴跌。而过去这两个月,北向资金之所以一改之前流入为主的模式,变成这样持续卖卖卖,跟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飙涨,是有一些关联。我在两年前就提醒过,一旦美联储激进加息到后半段,北向资金会从买买买,变成卖卖卖,我们需要提防北向资金这种转变,所带来的一些风险。包括,当前美债收益率飙涨的原因,我在今年1月28日催稿费的文章里,就已经详细分析过。这篇文章,我认为也是比较重要的,所以标题直接写《今年投资周期的重要参考》。当时这篇文章,我已经提前跟大家预警过,一旦美国在6月提高债务上限,有可能成为压垮美国流动性的稻草。因为美国提高债务上限,就会海量发债。而当前是美联储加息缩表周期,美债就少了美联储这个大买家,那么美国海量发债就只能市场来承担,这就会导致美债市场流动性紧张,更严重点就会导致美债市场出现流动性危机,那么会表现为美债收益率飙涨,那么美国就得用更高利率去发债。这是我过去半年已经分析过很多次了。现在回过头看,基本是已经要开始应验。(1)美债流动性危机美债的流动性危机,这就是美国金融市场的死穴。我觉得这个还是挺容易预判到的。这里可以梳理一下逻辑。1、因为美国今年财政恶化,美国2023财年前9个月的财政收入下跌了11%,而支出增加了10%。一边是税收下降导致财政收入下降,一边还扩大支出,这自然使得美国财政赤字恶化。美国2023财年前11个月的财政赤字为1.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1%。2、财政赤字扩大,就意味着美国要海量发债。特别是今年1月,美国就触及31.4万亿美元上限,这使得上半年美国基本没有发债。这导致美国今年原本全年至少要发的2万亿美元债务,得集中到下半年去发,那么自然会加剧美债市场的流动性紧张。3、由于美联储当前还在加息缩表周期,美联储不亲自下场购债,那么美国政府海量发债,就需要市场投资者买单,那么假如市场投资者购买力度没那么大,就会导致美债价格下跌,美债收益率上涨。这是我为什么,敢在今年1月,就预判美国下半年的美债市场会有流动性紧张的压力,也认为美债市场下半年可能会出现大问题。这个逻辑链条,基本从年初美债触及上限时,就已经决定好的,所以美债当前的问题,这更多是可预见的灰犀牛,而不是黑天鹅。这也是美国为什么过去这几个月,拼命找我们见面谈话,并且每次谈话之后,美国就搞各种制裁。因为我们没买美债,美国就试图搞层层加码,但显然我们并不吃这一套。只要我们坚持不大幅增持美债,那么当前美债的压力就很难得到缓解。因为我们是当前世界上,唯一手里还有大把美元可以买美债的。我们外汇储备3.16万亿美元,持有美债8218亿美元,占我们外汇储备26%;相比之息,日本虽然是美债第一大持有国,但问题是,日本1.2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已经有1.11万亿美元去买了美债,也就是日本央行手头其实只有1400亿美元的流动现金,万一日元汇率继续大幅贬值,日本央行可能就得被迫抛售美债,来稳定汇率。除非美国强行要求日本不能抛售减持美债,但那样一来,日元汇率可能会继续大幅贬值。除了日本之外,欧洲显然已经没有余力去增持美债,去年俄乌冲突,已经让大量欧洲资本回流美国,欧洲基本是快被榨干了。所以,美国是一直想让我们来增持美债。但就美国现在这种对我们各种制裁的不友好态度,我们显然也不可能这个时候去大幅增持美债。强调一下,我这里说的大幅增持美债,不是那种一个月一两百亿的正常波动,别看到我们个别月份增持个一两百亿,就喊着接盘。有时候也只是市场正常波动而已。我们是否有开始增持美债,得看一个长期趋势,比如,要是在半年时间里,连续增持上千亿美元,那就确实是增持了。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我们是连续3年增持了5000多亿美元的美债。当时美债只有9万亿美元规模。现在美债有33.1万亿美元的规模。所以,现在美债危机,也不是我们去增持个几千亿美债就能解决的。以当前美债的流动性压力来看,起码得有自己增持上万亿美元,才能缓解美债压力。显然,我们也没有那个能力去给美债接盘,我们不想增持美债,也没能力去这样大幅增持美债。(2)海量发债美债现在已经飙到33.1万亿美元。5月底的时候,美债还卡在31.4万亿美元上限。6月初松开债务上限后,美国财政部在短短4个月时间里,就净增加了1.7万亿美元的债务。要注意,这还只是债务净增加额。考虑到美国现在只能靠借新还旧来维持,所以美国实际上还发行了大量债券来借新还旧。所以,单单过去一个月,美国财政部就发行了有大约1.5万亿美元的国债。而且这还是在美联储缩表的情况下,去这样海量发债,跟2020年美联储无限印钞是不一样的。现在美联储缩表,仍在继续,而且最近还有点加速缩表的意思。虽然美联储缩表是以“到期不续”的方式来减持美债,但因为美联储“到期不续”,而美国只能“借新还旧”,美联储不续的华,美国新发行的国债,就得市场买单。这种情况下,美国过去4个月,国债净增加1.7万亿美元,过去一个月就发行1.5万亿美元的海量债务。就这样,美债收益率又怎么可能不涨?美债价格又怎么能不跌?所以,这是一头灰犀牛。做空美债是今年比较有确定性的事情。几个月前,华尔街投资大佬Bill
2023年9月28日
经济

牛市促进消费?

最近我们为了促进消费,也是使出浑身解数。比方说,8月1日,央行、外汇管理局召开下半年工作会议,其中提到“指导商业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这是在正式会议上提出的,比起7月14日,由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在发布会上说的“支持和鼓励”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显然是力度要大很多。过去这半个月,没看到有银行积极主动去响应。那么自然就有了“指导”。这也侧面说明,当前的提前还款热潮,已经某种程度影响了消费,所以才会从这方面着手,来促进消费。这对于很多还承受5.5%以上高利率的首套房刚需群体来说,如果存量房贷利率能下调到目前普遍4%以下的利率,确实会有较为明显的减轻负担效果。从宏观层面来看,也会对促进消费起到积极效果,所以,我对于调整首套房的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是双手双脚支持。不过,最近打着促进消费旗号,舆论上各种奇奇怪怪的说法也不断出现。比如,我看到网络舆论上,就开始流行一种说法,就是呼吁拉动一波牛市,来促进消费。我寻思着,A股历史上的每一波牛市,都是中产财富绞肉机,啥时候可以通过拉动牛市来促进消费了?(1)牛市不能促进消费虽然这话可能会得罪一些正在炒股的朋友,不过我还是得跟大家泼个冷水。拉一波牛市,不但不能促进消费,反而会虹吸社会资金,一旦在牛市过后爆发股灾,不但促进不了消费,反而可能因为财富蒸发,而让消费更加萎靡。并且在当前这个国际形势下,假如出现所谓的大牛市,就可以让过去6年持续布局的外资,获得超额利润,并趁机获利出逃,这可能导致严重的资金外流,对我国的金融和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影响,2015年的教训,是历历在目,我们一定要冷静。我可以理解正在炒股的朋友,基于自身利益需要,对于呼吁牛市的声音,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不过股市起起落落,并不以我们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要尊重股市内在运行规律,重视客观存在的风险。炒股最忌讳无视风险,只盯着潜在收益。我们需要明白,A股的定位从来都是用来给企业融资,而不是股民的提款机。八亏一平一盈的定律,在A股是非常明显的。很多人在熊市里,不会亏太多。反倒是牛市,才是很多人栽大跟头的时候。所以,我们不要觉得牛市一来,大家就可以大赚钱,股民手里有钱了,就能促进消费了。这是对股市非常不了解的人,或者对人性非常不了解的人,才会得出的想当然结论。这种想当然,是设想,在牛市带来前,买进去,在牛市顶峰获利了结,这样赚一波就跑,钱赚到手就可以促进消费。然而,人性的贪婪注定,当牛市到来的时候,绝大多数人想的并不是及时获利了结,赚一波就跑。而是在狂热的赚钱效应面前,完全失去理智,不断追加投入。大多数普通人,在牛市里的运行模式是这样的。牛市爆发前,很少关注股市。牛市初期,开始关注,投入少量的钱。牛市中期,账户出现浮盈,尝到了甜头,开始加倍投入。牛市末期,狂热赚钱效应,恨不得不所有身家财富都砸进去。甚至,很多人在牛市爆发末期,才会开始疯狂加杠杆,在贪婪驱使下,丧失对风险的基本警觉,就为了能多赚一些。而往往这个时候,是股市最狂热,也是最危险的时候。于是,当散户们普遍把身家财富都投进股市里的时候,股灾往往就会伴随牛市而来。然后散户因为牛市初期投入不多,一开始赚的钱,远不够股灾里损失的。我们永远不要指望牛市来促进消费,也不要指望让大多数人能靠股市赚到钱去促进消费。股市的常态是非理性的、是狂热的、是盲目的。在这种非理性常态下,大多数人是很难长期靠股市赚到钱,亏钱才是常态。奢望大多数股民能都保持理性,是一种奢望。只有少数比较理性的散户能长期赚到钱,这个比例,不管何时,都是小比例的。2015年的大牛市,很多人是在牛市末期,看着周围融资的人疯狂赚钱,最后也丧失理智,也开始开通融资账户,上杠杆加码。这些在牛市末期上杠杆的人,基本都在2015年股灾里,面临爆仓的风险,这不是亏点本金而已,而是直接亏掉所有本金,还被强平。所以,我是不知道那些说让发动一波牛市来促进消费的人是怎么想的。那么多历史教训摆着。(2)其他案例我们也可以来看看,上世纪90年代的台湾大牛市,是如何虹吸社会资金。1986年到1990年,我国台湾省的股市,也出现疯狂的大牛市,3年暴涨12倍,股指从1000点左右,暴涨到1.2万点。在整整3年的牛市时间里,台湾省可谓是全民炒股,因为当时台湾股市热得发烫,可以说闭着眼睛随便买一只股票,都可以获得平均8.5%的月收益。在1990年3月的泡沫顶峰时,台北股市活跃交易账户,牛市初期不到60万,激增到600万,当时台湾省基本每个家庭都有炒股。台湾股市的日平均交易量也从牛市开始时的不足1000万美元飙升到最高56亿美元,单日最高成交量为76亿美元。在牛市过程里,大家见面聊天,就是问你今天赚了多少,大家也确实出手阔绰,好像股市真能促进消费。当时很多人台湾人也辞职去炒股,很多家庭主妇也因为炒股变成了富太太。然而,牛市过后,伴随着股灾。台湾股市是在1.2万点的峰值,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跌到了2596点,跌幅达到80%。而且,台湾在3年牛市里,过程有过3波腰斩式回撤,但每一次回撤腰斩后,总能再创出新高,继续往上涨,这也使得在牛市过程里抄底的人,每次都能获得超额利润,这也让不少人形成了路径依赖,在股市一大跌,就会跑进去抄底。但牛市一旦切换为股灾,抄底就是无底洞。当时台湾股市从1.2万点跌下来,很多人在8000点抄底,在6000点抄底,想着都跌了一半了,总不能再跌了吧,结果仍然还是一路下跌,又跌了一半。许多人屡次抄底,越抄亏越多,很多人就是这样,即使逃了1.2万点的大顶,提前获利了结了,也往往会在抄底过程里,把牛市里赚到的钱,都亏出去。经过这场股灾洗礼后,台湾人民也总算认清了现实。那些辞职炒股的人,也只能重新找工作。并且,在牛市里出手阔绰的人们,在股灾里只能加倍拮据。所以,牛市促进消费只是一种幻觉,凡事都有代价,只不过这个代价是什么时候支付而已。在牛市里,股民总会觉得股市是提款机,赚钱特别容易。只有股灾,才能让股民认清股市不是提款机。在股市里,账户浮盈都是虚的,最终能把钱赚到手,放进口袋里的人,是少之又少。类似案例,在日本身上也体现得很清楚,日本同样也是在90年代泡沫破裂之前,出现一波疯涨的大牛市。当时日本也差不多是1986年开始疯涨,从1.3万点,一路涨到3.89万点,3年涨了3倍。但90年代泡沫破裂,也让日本股市从3.89万点,连续跌了13年,一直跌到2003年的7603点才止跌。当时牛市来得有多爽,股灾也会有多痛。这直接导致日本人一整代人是谈股市色变,对股市敬而远之。一直到2010年后,随着年轻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日本股市才恢复起色。日本股市,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涨过1990年的泡沫高点,可见当时日本股市泡沫化有多严重。股市涨涨跌跌,在疯涨过后,通常都会伴随着暴跌,越疯狂的牛市,随后的股灾也会越惨烈。可能还有人会说到美股。那么美股长期走牛,能促进消费吗?这个倒是有研究认为,2008年次贷危机之前,股市上涨和居民消费,的确存在正向关系,平均1美元的股市财富增长,可以带来3-5美分的消费支出的增长。然而,2008年次贷危机过后,美国股市虽然连续走牛十几年,但股市上涨和消费增长,就脱离了联系。美国的消费率,在过去十几年,并没有因为股市上涨而上涨,而是水平波动。这是因为,2008年次贷危机过后,欧美进入无限量化宽松时代,股市上涨更多只是让大资本和大股东获益,普通人从中获益比例很小。所以,哪怕是美股这样的长牛股市,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也并不是很强。耶鲁大学考尔斯基金会,曾对14个主要发达国家的股市涨跌和消费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只发现了股市财富效应的微弱证据。意思是股市上涨,对消费的促进效果,只是微弱的。(3)理性正视风险股市通常随着经济发展,有一条估值上升主轴。但因为人们的非理性、情绪化、狂热,往往会让股价一直在围绕着上升主轴在剧烈来回波动。在牛市里,股市估值会严重高估,在熊市里,股市估值也会严重低估。这都是基于人们的非理性、情绪化,才能让股市有这样的估值偏离,也才给一些大资金,有割韭菜的机会。另外,当前我们的实际情况,其实比起30多年前上述两个案例,要更复杂。我们当前面临经济转型,而且外部地缘形势风险仍然比较大,美国对我们仍然还是一副竭力打压的态度,而且大家都知道我们有一个重大的地缘要素需要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股市如果贸然发动所谓全面牛市,出现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化,那么等于是我们主动躺到了美联储收割镰刀之下。就好比当前的日本股市一样,被美国资本刻意疯狂拉高,但只有拉高,才能用极低的成本来布局做空。而且,2018年随着MSCI纳入A股,就有大量的北向资金通过沪深港通买入A股。目前,外资通过北向资金净买入A股的总额是1.96万亿元。而由于外资买入的个股在过去这6年大都出现较大涨幅,截止今年第一季度,外资持有A股总市值为3.49万亿元。A股当前总市值为85万亿元,外资持股占比为4.1%,虽然看起来占比不大,但要注意,外资在A股的持仓是通过北向资金进来,而通过北向资金进来的这些外资,并没有外汇限制。也就是,外资通过北向资金进来,是随时可以卖出走人。这使得,我们一旦在现阶段发动一波大牛市,那么等于是给外资一个十分好的获利了结的机会。到时候股市在疯狂的成交量下,外资这么庞大的体量,才有机会获利了结,要不然像之前每天成交量比较萎靡,外资想要撤,也撤不了。从2016年至今,A股就处于大量发行新股的状况。2016年,A股还只有3000支股票。而现在,A股已经有5000支股票。7年的时间发行了2000支股票,平均每年差不多发行了300支股票,我们每年的融资额,基本都是位居世界首位,都超过美股。所以,我们当股市的体量是远超过2015年。2015年牛市巅峰的5178点时,当时A股总市值也才60万亿左右。而现在A股总市值是85万亿元。假如,A股当前发动所谓的大牛市,那么市场资金成交量会疯狂放大,日均量能得从现在1万亿规模,飙升到3万亿的规模,才能支撑所谓的牛市。如此海量成交,势必会虹吸社会资金。这对我们经济和金融稳定,其实是不利的。特别是在当前美联储还在加息周期的现阶段下,假如出现所谓牛市,就是把脖子主动凑给美联储收割。美国是现在最希望看到我们资产价格泡沫化,这样他们才有收割的机会。反倒是之前A股半死不活的状态,让美国资本难以下手。凡事有利有弊,得取决于我们从什么角度去看待问题。当然,从我们股民自身利益角度来说,股民当然都希望A股能给力一些,不要半死不活。但我们如果从整体角度来看,至少在美联储当前磨刀霍霍的现阶段,A股半死不活反而还会好一些。当然,最理想状态,是A股能长期走慢牛,跟美股一样走个十年长牛,那确实可以某种程度去促进消费。然而,A股的情绪化和极端化特点,决定A股大多数时候,要么暴涨、要么暴跌,不然就是长期横盘半死不活的。A股总是喜欢直接一步到位,想要A股比较有序的慢腾腾往上走,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当然,我也不认为A股会一直半死不活的。其实,当前影响A股资金信心的,仍然还是那件悬而未决的大事。没有大资金会想要在发动牛市的途中,突然爆发某件大事,结果牛市可能就会夭折,那前期发动的资金就会血亏。大资金最怕的就是不确定性因素。所以,我个人是一直跟大家说,当我们解决那件大事的时候,虽然股市可能出现短暂大跌,但这基本就是下一轮大牛市的起始点,也是最低点,也就是我一直跟大家说的历史大底。因此,我认为,当我们完成大事的时候,才是下一轮真正牛市开始的起始点。现在显然还没有,可能得等到2025年前后才有机会。有炒股的朋友,可能还是得再熬两年。没炒股的朋友,就不要轻易进场,只要你不进场,股市涨跌都跟你没关系。不用着急,继续慢慢等历史大底就是。其实,7月会议那句“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更多也只是因为前段时间A股成交量确实太萎靡了,如果坐视不管,有可能会出现新的股灾,所以我们才会说“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当前对A股的态度也比较明确,不希望股市疯涨,但也不希望股市暴跌。所以,今年A股大概率也只有波段行情,没有所谓全面牛市行情。这个波段行情的意思就是,如果股市出现一波大行情之后,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该获利了结的时候,就得及时获利了结,别贪,别总想着有牛市,省得老坐过山车。“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这句话主要也是提振市场信心,不至于说就要发动牛市行情。但市场的解读,往往就是这样情绪化的。你说个1,市场就能给你解读成10。对此,我们也是需要理性看待。人性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非理性倾向,人总是会有情绪化倾向,这个在股市里会特别明显。股市很容易放大我们人性的弱点,放大我们的贪婪,会让我们更情绪化。比方说,前几天,舆论还都在痛骂A股半死不活,现在又都是到处高呼牛市的声音。显得十分情绪化、极端化。所以,我们如果想要在股市里真正长期赚到钱,就需要克服我们人性的弱点,尽量去克服贪婪,避免情绪化操作。所以,关于股市的文章,通常我都是以提示风险、泼冷水为主。因为我们舆论对于股市,总是只强调收益,而忽略风险提示,只会放大情绪化,而缺少理性的泼冷水声音。现在整个世界经济大环境都不景气,我们和美国的地缘博弈还在不断激化。这种大背景下,我们确实还得更加重视风险。我并不反对大家炒股,但我希望大家在炒股的同时,能提高风险意识,别只盯着潜在收益看。股市毕竟是一个高风险场所,安全也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最后再强调一下,金融市场是一个混沌系统,没有人能100%预判对未来,所谓牛市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并不是谁说会有牛市,就能一定有牛市,反之也同理。对于股市,任何人的观点都只能是参考,不要对任何人盲信盲从,包括对我也一样,我也不能保证自己一定是对的。而且,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并不一样,没有可以一概而论的投资建议。我的原则是不涉及具体投资建议,我只能分享一些宏观方向上的个人看法。投资是涉及到切身利益,我们得为自己钱包负责。所以我们无论何时,都得多多独立思考,自主决策。我的其他短评,点此阅读《每日短评丨欧洲央行鸽派官员认为无需再加息;巴菲特:无需担心美国国债评级下调;英国央行将关键利率上调25个基点(8月4日)》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支持。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8月4日
经济新闻

美国GDP大幅上修,魔鬼藏在细节里【附投票】

6月29日,美国商务部再次上调了一季度的GDP数值,最终美国一季度GDP按年率计算增长2%。其实最早美国公布的一季度GDP增速是1.1%。然后5月26日,美国商务部就对一季度GDP增速修正过一次,把一季度GDP增速从1.1%,上调至1.3%。然后6月29日,是再次上调至2%。正常来说,每个国家公布的GDP初值,和最终修正值,偏差不会太大。美国是5月26日就已经修正过一次,结果6月29日还进行了这样大幅度上调修正,显得有些异常。更加诡异的是,美国今年1-4月的用电量全面下跌。其中,居民用电同比下降5%,商业用电同比下降0.7%,工业用电同比下降2.1%。正常来说,用电量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用电量和经济发展,一般是呈现正比关系。比如,我国前四个月用电量增长3.4%,经济增长4.5%。美国一季度经济增长2%,但用电量却下降了2.7%。这个就不太正常。(1)魔鬼藏在细节里按照美国的说法,这次之所以大幅度修正上调GDP增速,主要是个人消费支出相比之前上调了0.4个百分点。按贡献度计算,个人消费支出给一季度GDP增长贡献2.79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个人消费支出”的强劲上调修正,才让美国一季度GDP从1.3%,大幅上调到2%。这就有很多猫腻。1、一般这样的统计是有很多历史经验,不大可能出现如此巨大幅度的修正。2、美国由于高通胀叠加美联储激进加息,当前消费整体比较萎靡,为何反倒变成“个人消费支出”强劲,让美国一季度增长超预期?但很矛盾的是,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6月只有64.4,远低于疫情爆发前平均100左右的数值。也就是说,当前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只有疫情前的60%。为何美国一季度还能“个人消费支出”强劲?魔鬼藏在细节。我查了下美国一季度GDP贡献度的细分选项,结果发现,对一季度GDP增长贡献比重最大的行业是医疗保健和社会援助。一看到这个,我就明白美国一季度GDP为何要有如此大的上调修正了。我瞬间就联想到了美国在疫情常态化后,面临的庞大数量人群的“长新冠”问题。美国公开的一季度GDP贡献的大项里,只是简单说了“个人消费支出”贡献度最大。然而,贡献度最大的“个人消费支出”里,细分贡献最大的是“医疗保健和社会援助”。而在此之前,哈佛大学教授David
2023年7月15日
其他

布林肯访华结果分析

这次布林肯最终还是见到了他最想见的人。这个还是比较超出我预期,我之前是预期布林肯这次最多只能见到王主任。我之所以会有这个预期,主要是我感觉美国方面做出一些实质性妥协和让步可能性不太高。我也提到过,如果布林肯这次态度能比较好,做出一些实质性的让步,才有机会见到更高层级的人。所以,下午看到布林肯的新闻,我首先想到的是,美国方面是做了什么妥协和让步。其次,就是美国当前内部的债务危机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要不然布林肯也不会这么着急的想要跟我们见面。不过我看到,我们网络上还是有一些人,一看到这次见面,就反而到处刷我们怎么怎么样。这个我还是有必要强调一下,着急的是美国,又不是我们。要妥协也是美国妥协,而不是我们。想跟我们见面的是布林肯,那我们肯定是要用见面这件事情,换来一些筹码。我们不会让布林肯在没有付出一些筹码的情况下,就轻易跟布林肯见面。这是可以从本次布林肯访华的很多细节看出来。比如,一直到今天早上,美国国务院公布的布林肯今天行程安排里,下午是只有“与北京交流计划校友进行圆桌对话、见驻美使团员工及家属、参加美国商界领袖圆桌会议”等活动。美国公布的这个布林肯今天行程安排,还在美国国务院网站上挂着。所以,可以明确的是,见面这事情,是直到今天早上还没有敲定。有可能是跟王主任见面谈完后,这事情才算敲定。这个还有一个细节。昨天秦外长会见布林肯的通稿里,并没有提到布林肯说了什么。正常情况下,我们通稿里是会把对方说的一些话里,我们还比较认可的部分,写到通稿里。这说明,昨天布林肯跟秦外长见面说的话,除了双方维持同意沟通的部分之外,其他布林肯说的话,我们基本不认可。不过,今天王主任会见布林肯的通稿里,倒是提了几句布林肯说了什么。其中提到“布林肯介绍了美方看法,表示美方致力于重回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确定的议程,期待同中方加强沟通,负责任管控分歧,在双方有共同利益的领域开展合作。”这说明,今天跟王主任见面,布林肯的态度比昨天要好多了。我个人是猜测,估计昨天布林肯态度不太好,我们没有安排今天见面,所以美国方面早上公布的行程里,下午并没有见面。不过,布林肯因为着急要见面,所以早上会谈的态度就好多了。当然,除了态度之外,应该还是有其他一些实质性让步。所以才有了下午的见面。这也是双方互相试探的极限施压。当然,这仅仅只是个人看法,实际情况如何,我们谁也不知道,也都只能根据已知一些事实和蛛丝马迹去推理猜测。但比较确定的是,我们一开始应该是并没有安排见面。这个也可以从布林肯的接机规格看出来。昨天布林肯下飞机,地上连红毯都没有,倒是有红线。有意思的事,美国驻华大使馆在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对这张照片特意选取了一个楼梯带有红毯的照片,然后照片里没有包括地面部分,看上去好看一些。可见,美国方面对这个外交礼仪的细节,还是挺在意的。另外,接机的一共五人,上前跟布林肯握手的,其中一人是我方外交部美大司司长,一人是美国驻华大使馆。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打算见布林肯,就不会在接待规格上去冷处理。至少,我们是会根据布林肯在这两天里,跟秦外长和王主任的会谈,去决定到底见不见。所以,见面只能说明,布林肯方面是满足了我们一些要求。我注意到,昨天和今天早上的通稿里,我方是有两处提到要求。其中昨天通稿里是说“秦刚就台湾问题等中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阐明严正立场,提出明确要求。秦刚指出,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最重大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风险,中方敦促美方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将不支持“台独”的承诺真正落到实处。”今天早上通稿里则是说“王毅要求美方停止炒作“中国威胁论”,取消对华非法单边制裁,放弃对中国科技发展打压,不得肆意干涉中国的内政。”这其中,布林肯能满足哪些要求,就得具体看美国后续的言行,听其言,观其行。我个人是不太信任美国能说到做到。去年11月跟拜登见面,也说了所谓的“四不一无意”,本来双方关系也在去年11月见面后,有所缓和,但到了今年2月,因为气球事件里美国方面歇斯底里的表现,让双方各层级沟通渠道冻结。以至于秦外长在昨天通稿里都直接说,“当前,中美关系处在建交以来的最低谷”。当然,我们也不会低估美国人出尔反尔的可能性,过去这五年的交锋,我们对于美国言行不一的问题,已经充分认知。我相信,我们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对美国抱有幻想。所以,大家也不要觉得,见个面双方就谈妥了,中美之间积累的诸多核心利益的矛盾就迎刃而解,这个显然是并不现实的。见个面,只能说是双方恢复了高层级的沟通渠道,至于后续要怎么谈,谈得如何,都是要后续经过一系列漫长的接触和谈判才行。我之前也跟大家分析过,布林肯此行最大的成果,就是维持了双方各层级的沟通渠道,给后续美国其他官员来华,铺平道路。我估计,未来几周,包括耶伦在内的美国各部门部长会陆续来华。他们才是谈判的具体对象。晚上,关于下午会见布林肯的通稿也出来了。布林肯转达了拜登一些话,这说明布林肯此行最大目标,就是这次见面。然后布林肯主要就是重申“美方致力于重回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确定的议程。美方遵守拜登总统作出的承诺,不寻求“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制度、不寻求通过强化盟友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湾独立”、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期待同中方开展高层交往,保持畅通沟通,负责任地管控分歧,寻求对话交流合作。”这个就是去年11月,拜登见面时提到的“四不一无意”,布林肯这次等于是重申会落实去年巴厘岛会晤确定的议程。综合来看,本次布林肯访华,最大成果就是恢复了双方沟通渠道,特别是为后续双方继续“谈”铺路。把中美关系从建交以来最低谷的状态,恢复到去年11月巴厘岛会晤后的状态,仅此而已。去年11月巴厘岛会晤之后,中美关系也没有说一下子就冰释前嫌,都谈妥了。现在自然也没有。我们这次跟布林肯见面,虽然美国那边肯定是态度上有一些软化,甚至可能做了一些口头的承诺和让步,但也不代表美国做了多大的实质性妥协。包括美国这次通稿里,都只字不提以往提烂的那些说法,而只是用比较模糊的说法,比如美国通稿里是说“布林肯提出了一些令人关切的问题”,“布林肯明确表示,美国将始终捍卫美国人民的利益和价值观,并与其盟国和伙伴合作,推进我们对一个自由、开放和维护基于国际规则的秩序的世界的愿景。”这些主要是美国给自己贴金的说法,但美国以往对我们一些造谣污蔑,美国这次都没有写在通报里,这个也是之前比较少见的。但布林肯虽然有可能做出一些让步,只是这个让步可能也并不大。毕竟就算布林肯想做更大的让步,美国国内的政治氛围也不允许他这样做。所以,我们也不要对美国能做什么妥协,报太高的期待。毕竟,这也只是一次见面。那种把一次见面,就解读为双方做了重大妥协,中美关系要彻底向好,这还是不太靠谱。其实像这次见面的座位排序,还是很有讲究。以往,像2017年9月,我们也有会见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当时的座位布局,是比较传统的圆环式。但这次会谈的座位布局,则是方形桌子,我们居中,然后右手边是美方人员,左手边是中方人员。然后布林肯在会谈视频里,就给人一种在认真听讲的感觉。外交仪礼都是得看细节,这种座位布局也已经表明我们的态度,见是见了,但对于美国是否言行一致,我们显然也并不信任。大家并不用担心,这见了一面,我们就怎么怎么样,或者上了美国的当。美国现在因为自身债务危机比较严重,特别是未来半年,美国要海量发债至少1万亿美元以上,所以美国才着急找人买美债,态度上不得不有一些软化。包括未来几周,耶伦可能会是最快访华的下一个美国高级官员,这也是因为耶伦是美债危机最着急的人。到时候耶伦大概率会跑过来兜售美债,跟2009年当时国务卿希拉里跑来中国兜售美债,是同一个道理。2009年,希拉里说“通过继续支持美国债券,中国正在加强两国之间的联系。我们将会一起同甘共苦”。但后面大家也知道,我们在2008年-2011年,大幅增持了5000多亿美元的美债后,2012年奥巴马第二任期一开始,就对我们大幅转向,中美关系也开始了长期恶化。第一波恶化,是2012年开始,到2016年南海对峙危机里达到一个峰值,这是打的阶段。然后2017年,随着特朗普上任并访华,当时中美关系一度也有一个缓和期,进入谈的阶段。第二波恶化,是从2018年开始,特朗普对我们发动贸易战,双方一直持续鏖战到2020年1月,才暂告一段落。随后,因为疫情危机,还有美国大选,让美国2020年并没有精力对付我们,进入到谈的阶段。第三波恶化,是2021年拜登上任后,整体延续了特朗普的风格,甚至变本加厉的来对付我们,双方就又进入打的阶段。这一回合,是一直到2022年11月,随着巴厘岛会晤,拜登做出“四不一无意”的承诺后,双方才又进入谈的阶段。而这次谈的阶段持续时间也比较短,到了今年2月,就因为气球事件,双方关系进入到螺旋恶化阶段,以至于都到了建交以来最低谷的状态,这是又进入打的阶段,这属于第四波恶化了,也属于加速螺旋恶化。如果双方不制止,这种螺旋恶化,比较容易局势失控,要避免局势失控,这也符合我们利益,这也是我们会同意布林肯访华的根本原因。我们自身也有管控局势的需要。所以,这次布林肯访华,最主要成果,就是让双方重新回到了今年2月被中断的“谈”的阶段。所以,我们是可以发现,我们和美国打打谈谈,也不是最近几年才开始。而是从2012年就已经在开始长期打打谈谈。只不过2018年的整体打打谈谈烈度不高,民众没怎么感知到。2018年随着贸易战激化了双方核心利益矛盾,才让民众普遍能感知到中美关系变差。但中美关系打打谈谈实际上也是已经持续了十来年了。其实再往前追溯,上世纪90年代、80年代、70年代,我们和美国的关系,一直处于较大周期的反复之中。比如,上世纪80年代我们和美国关系很好,但到了90年代,就又进入交恶期。直到911事件发生,让美国战略转向反恐战争,没精力对付我们,双方关系才又有所好转。但在2006年,美国也有试图对我们收割的动作。结果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让美国后院失火,美国奥巴马上任后,为了度过危机,只能对我们访问,请求我们买美债。所以,2008年-2011年,我们跟美国关系也不错。奥巴马前两年自己亲自承认,如果不是次贷危机,他会对我们态度更强硬。结果,2012年奥巴马第二任期刚开始,就搞所谓重返亚太,怂恿日本跟我们交恶。所以,我们看中美关系的发展时,如果能把视角和格局拉大一些,可以看到我们和美国是长期处于打打谈谈的状态。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跟大家强调,我们不要一跟美国交恶,进入打的阶段,就觉得我们和美国要老死不相往来,双方要彻底脱钩。也不要一跟美国进入谈的阶段,就觉得双方一下子就谈妥了,双方冰释前嫌。这种听风就是雨,比较极端化的状态,就是我们当前舆论现况,我们身处其中,是比较容易被带歪节奏,但我们也还是要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比较理性辩证去看待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美国试图长期遏制我们发展的意图,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很难扭转。所以,对于中美关系长期走向,我们得有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但同时,当前我们和美国打打谈谈是常态,不管是打的阶段,还是谈的阶段,都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双方既不会一下子脱钩,也不会一下子和好,我们还是得有持久战的准备。这应该是我们最基本的一个自我预期管理。这样不管未来我们和美国,是打,是谈,我们都可以有比较充分的心理预期,避免心态失衡。今天文章就到这里。另外,昨晚投票因为是重发,所以我这里也例行隔天发一下投票,大家还没有投票的,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下方参与投票。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支持。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6月19日
其他

闲聊(6月17日)

今天请假休息一天,先把每周末的投票附上。本次投票,对所有选项的描述做了优化,统计内容不变,主要就是描述和排序进行了优化。投票选项主要区分3个因素:(1)感染时间,分为:1、“去年—4月23日”(第一波感染)2、“4月24日—6月10日”(第二波感染,上周之前)3、(6月11日—至今)(最近7天内感染)(2)感染次数:分为首次感染、二次感染,还有新加了三次感染选项,因为最近有读者反馈出现了三阳。(3)已痊愈和未痊愈:7天内感染还未痊愈的,不当做长新冠,超过7天还未痊愈的,才有长新冠标识。我觉得这样优化后,大家投票应该更清楚直观,选项也更细化。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下方投票,具体结果明天晚上会分析。另外,周四关于美联储暂停加息的事情,我在做视频的时候,有做了一些之前文章没有的补充分析。我这里也把补充分析附上。6月15日凌晨,美联储最新议息会议是没有加息。这是美联储连续10次加息后,首次暂停加息。这次暂停加息并不意外,市场早有预期。但让市场意外的是,这次议息会议的点阵图也显示,今年底美联储终端利率预期是5.6%,这意味着美联储虽然6月暂停加息,但至少应该还有两次加息。而早在两个月前,市场就单方面预期美联储下半年降息的预期,市场基于这个预期都开始提前交易。那现在美联储点阵图说下半年还要再加息两次,跟市场预期出入还是很大。不过需要注意,这里仍然存在美联储预期管理和市场预期的博弈。这也是过去半年一直上演的事情,就是美联储虽然还一直说要继续加息,但市场却已经不怎么信,仍然继续我行我素的进行单方面预期。比如,5月底美联储就释放了虽然6月不加息,但下半年还有可能加息的预期。但市场仍然我行我素的持续上涨。所以,周三晚上,美股虽然在公布议息结果后有一波跳水,但后面很快又涨了会来。市场显然仍然不太相信美联储的预期管理。究竟最终是美联储预期管理靠谱,还是市场单方面预期更准确,还是取决于下半年美国的通胀数据。美联储鲍威尔在加息后的记者会上称,几乎所有美联储决策者认为今年应该适当进行进一步的加息。之所以美联储整体态度还如此强硬,主要也是美国当前虽然通胀大幅下降,但这主要是石油价格大跌所带来的结果。刨除能源和食品的核心通胀率,回落情况并不理想。而美联储决策更多是看核心通胀率。当前美国核心通胀率还有5.3%,远高于4%的通胀率,这说明美国当前服务业通胀仍然比较严重。所以,下半年主要看美国的核心通胀率数据,是进一步回落,还是出现反弹。如果下半年美国核心通胀率继续回落,甚至直接回落到2%的正常通胀目标,那么美联储就可能不再加息,甚至降息。但如果下半年美国核心通胀率出现反弹,那么美联储还是有再加息的可能。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6月17日
其他

比尔盖茨与布林肯,铁打的资本,流水的国务卿

今天有个新闻,就是比尔盖茨来华,并受到我们最高规格接待。之前马斯克来华,我们已经是高规格接待,有三名部长会见了马斯克。这次对比尔盖茨的接待规格是更高。其实这个倒也不奇怪,因为比尔盖茨跟我们见面是有很多先例。比如,2003年,比尔盖茨来华,也同样受到我们最高规格接待。此外,2006年,去美国访问的时候,还去了比尔盖茨家里。所以,要从美国这么多资本派系里,选一个人来做一个表态,那么比尔盖茨是比较适合的对象。这件事情,妙就妙在,我们在6月16日跟比尔盖茨见面,而6月18日布林肯就要访华。这两件事情的时间点这么接近,自然会让人产生联想,背后是透露一些信息。现在跟现在美国政府没啥好谈的,还不如跟美国资本直接对话。这次见比尔盖茨,就提到“中美关系的基础在民间,我们始终寄希望于美国人民,希望两国人民友好下去。”这是不是有潜台词说,我们并没有寄希望于美国政府。需要注意,本来2月布林肯就可以访华,而且当时如果布林肯访华,考虑到是借助去年11月见面的东风,中美关系还处于短暂缓和期,所以今年2月气球事件之前,外媒是一直在炒作,布林肯可能见到他最想见的人,来为拜登访华做铺垫。但因为气球事件,美国歇斯底里的应对,导致中美沟通冻结了3个月时间。虽然当前双方重启沟通,但这次布林肯想要见他最想见的人,显然已经不太可能了。本身布林肯的级别,就达不到他最想见的人那一层级。所以,我们不见,是完全按照外交礼仪,对等接待,美国也完全挑不出任何毛病。美国国务卿,是美国国务院的首长,在美国内阁的部长顺位里排名第一,在美国行政官员的权利排序里,是仅次于总统和副总统,排名第三。从美国总统继任顺序来说,国务卿是排第四。考虑到现在美国副总统哈里斯,就是一个吉祥物的定位。所以,理论上来说,布林肯访华,是可以见到比部长级更高一级的。但这仅仅只是从级别来说,从业务范围来说,美国国务卿是跟外交部部长对等。最初,美国国务卿也是主要忙国内事务,但后来随着美国对外扩张,特别是美国霸权建立后,美国几乎把国际事务,当做美国事务。于是,美国国务卿就变成专职于外交,然后美国国务院的很多国内职责,也都剥离给单一部门。不过,美国现在也还是有一些联邦事务公告文件由总统和国务卿联署。美国国务卿会主要负责国际事务,也是美国霸权的体现。所以,接待布林肯,通常会有比较灵活的接待规格波动。要按照级别去接待,那么比部长高一层级去接待,也是很正常。要按照业务范围,由外交部长去接待,也是十分合理。那么布林肯能见到谁,也可以作为某种态度的体现。要是布林肯来之后,态度能好一些,可能还有一点点机会见到更高层级的人。但要是布林肯来之后,态度还是很糟糕,那我们也只能对等接待。我们历史上倒是有过高规格接待美国国务卿的先例。比如2009年,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华,是都见了。而2018年蓬佩奥访华,则只有外交部长和外事办主任与之见面。估计布林肯这次也是这个待遇。所以,我们如何接待美国国务卿,取决于中美关系如何。如果中美关系好,有高规格接待国务卿,是很正常的。但中美关系不好,自然不会有高规格接待,只有对等接待。特意在布林肯来之前,直接去见比尔盖茨,已经是再明确不过的意思。要说级别对等,那比尔盖茨也没达到相应级别,我们这样高规格接待比尔盖茨,就是为了表态。跟现在美国政府没啥好谈的,还不如跟美国资本直接对话。我个人是估计,布林肯这次访华最多只能见到王主任这一层级。本来布林肯理论上还有可能见到最高层级的人,18日那天刚好要出访德国,不在家。至于布林肯最想见的人,大概率是见不到。假如让布林肯见到了,那么就说明后续拜登是有可能访华。要是布林肯没见到,那么拜登访华这件事情,就不会有下文。这次布林肯访华,美方通稿也只是说见“高级别官员”,还没有明确说会见到谁。这其实也是外媒最近几天比较关注一个焦点,就是在讨论布林肯能见到谁。但美国一直没有正面回应。倒是这两天,美国方面一直在调低对访问预期的调门。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是说,这次布林肯访华将“讨论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对于负责任地管理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的重要性。他还将提出受到关切的双边问题、全球和地区事务,以及在共同的跨国挑战方面的潜在合作。”所以,我昨天也分析过,布林肯这次访华,最大成果估计就是维持了双方高级别沟通的渠道。其实,我们看布林肯过去这两年多的所作所为,可以发现,这是一个业务能力并不太好的人。布林肯比较适合在下面具体执行做事,而不适合自己独当一面,成为某个领域的一把手。比如,布林肯前段时间跑去访问沙特,本来是有求于沙特,但布林肯还非要当着沙特王储的面,继续大谈人权问题。结果,沙特一回头就跟我们签了百亿订单,并且说要加大对我们的投资合作,并且不仅限于基建。所以,布林肯是一个有点绣花枕头的角色。这样的人当美国国务卿,对我们来说,也是个好事。这次,比尔盖茨见了布林肯想见的人,要是布林肯自己见不到,这布林肯回国后,估计也很难交差,美国那些政客估计能笑话布林肯一段时间。这布林肯的老脸也不知道往哪搁。不过,估计布林肯自己也无所谓。毕竟,最近美国爆出关于布林肯的“花边绯闻”,已经让布林肯颜面尽失。所以,对于布林肯访华,估计也就是走个过场。现在美国政府有精神分裂症,以前还只是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撕裂问题。拜登团队则是内部山头林立,拜登自己说话都不管事,就更别说拜登手下这些人。在拜登团队能统一自己内部声音,做到说话算话之前,我们跟美国政府这些人,都没啥好谈的。我们现在的策略,明显是转向多跟美国资本接触沟通。当然,我们也不是美国任何资本,都会接触。比如,之前摩根大通CEO来华,就没有被我们高规格接待。然后摩根大通CEO在离开大陆后,就直接去了对岸。我们现在接触沟通的,比如马斯克,比尔盖茨,都有个特点,就是他们都长期在美国舆论上,去帮中国说好话。而且,马斯克属于新兴产业资本。比尔盖茨虽然早在28年前就成为世界首富,但比尔盖茨也算新兴互联网资本,不属于美国的老牌资本。我们统一战线的风格,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个过程里,是要明确区分谁是敌人,谁是可以团结的力量。美国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有严重的撕裂。虽然美国两党在对我们态度上是一致的敌视。很多人都说,美国是伪装成国家的公司,资本才是美国的主人。这句话有些道理。不过,美国的资本派系也是错综复杂,有很多不同派系,它们利益并不完全一致,而我们当前和美国经济利益是互相依赖,美国也有很多资本在我们这里有巨大利益。利益,会驱使这些资本,在对待我们态度上,保持基本的务实和理性。所以,我们是有条件去分化美国内部一些资本派系。这虽然无法扭转美国当前整体对我们的敌视态度,但至少也能增加点美国的内耗。所以,现在与其跟这些说话不算话的美国政客浪费时间,还不如多跟一些还比较务实的美国企业家沟通,可能还可以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去潜移默化改变一些事情。而且,像布林肯,可能明年再干一年就要退下去了。很多事情,也不是布林肯现在能说的算。美国国务卿是走马观灯的不停换,但像比尔盖茨和马斯克这样的美国资本,他们的影响力是长期存在的。所以,找他们接触沟通,也相对省事一些。但我们对这些美国资本,肯定也不能100%信任,也不能对他们有过高期望值,因为他们归根结底还是扎根于美国,最终只会服务于美国的利益。资本归根结底都是逐利的。我们现在多跟美国企业家接触,更多只是表态。1、我们愿意跟对华务实的人谈,我们一直致力于维护中美关系。2、中美关系恶化的责任在美国政客身上,如果美国政客不能改变态度,那也没啥好谈,顶多维持沟通渠道,做给世界看。最后,我今天在查希拉里2009年访华的资料时,看到这样一则新闻。让我有些感慨,这十几年过去了,美国都没点长进,还是在到处找人给美债接盘。2009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华时表示,美国希望中国能够继续购买美国债券,这能帮助美国经济重回正轨。当时希拉里说“通过继续支持美国债券,中国正在加强两国之间的联系。我们将会一起同甘共苦”结果希拉里这话说完,仅过了3年,奥巴马就在2012年自己第二任期,对我们大幅转向,中美关系开始长期恶化。美国政客的嘴,骗人的鬼。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6月16日
其他

布林肯6月18日访华

14日晚上8点半,我们也宣布了布林肯将于18日-19日访华。本来今年2月,布林肯就可以访华,但因为气球事件,布林肯推迟了访华,美国把气球事件本来这样一个很小的事情,上纲上线,还击落了气球,搞了一出闹剧。然后我们这边就采取对美国冷处理的态度,从2月开始,双方各层级沟通基本处于冻结状态。一直到5月10日,我们王毅主任和美国沙利文在维也纳进行会谈后,双方才重启了各层级的沟通。随后就有了美国前段时间一直释放风声布林肯要来访华。一直到昨晚,布林肯访华这件事情在折腾了快半年后,总算是落地,有了一个结果。有一个细节,我们宣布这件事情的通稿十分简洁,就一句话,只是描述这件事情本身,然后加了个前缀“经中美双方商定”,而不是“邀请”。这跟冯德莱恩访华的宣布通稿,采用同样的描述,当时冯德莱恩访华,也是说“经中欧双方商定”。其次,从美国过去这一段时间不断说要访华来看,显然这次是美国那边更着急要来,而不是我们。另外,美国还在宣布通稿了,做了点小文章。美国通稿里是说,6月16日至21日访问中国和英国。是把英国给捎带上了,然后把访问时间给扩充了。我们通稿里是说18日-19日访华,只有两天行程。那么正常是19日离开中国,就前往伦敦,20日-21日是访问英国。那么16日-17日,布林肯在干嘛?答案是在飞往中国的路上。布林肯是16日晚上从美国出发,18日早上到北京。布林肯特意把出发时间算上,显得自己访问行程比较长。把这点小心思都用上了,可见美国现在内部斗争有多激烈。不单单是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撕裂。更关键是拜登团队内部的斗争也很激烈。这其中,布林肯和沙利文是主要两个斗争点。布林肯这个国务卿,当了两年多了,但政绩平平,存在感很弱。就连这次重启对华沟通,还是让沙利文抢了头筹。对于布林肯这次来华,能谈出些什么,大家最好是别抱什么期待。这更多就是双方在对外做一个姿态,表明双方还是有沟通渠道,有在保持沟通,还没有进入新冷战状态。现在中美博弈斗争异常激烈,美国对华氛围一直很糟糕,这是短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关键是,当前双方的核心利益矛盾,并没有看到解决的可能性。美国不可能放弃美国霸权。我们也不可能放弃发展。那么双方必然要互相斗争,这是难以避免的。同时,我们也不要觉得,双方要斗争,就得老死不相往来,就得完全断绝关系,就得脱钩。现在中美经济互相高度依赖,脱钩都会对双方造成经济上的毁灭性打击。耶伦在6月13日才刚说,与中国脱钩将是灾难性的。但我们也不要觉得,我们或者美国,其中一方很快就会妥协,就不斗了。耶伦说与中国脱钩是灾难的全文里,还仍然说“去风险,可以。脱钩,绝对不行。”我之前也分析过很多次,美国这个所谓去风险,就是过去几年去中国化的又一个迷惑性说法。因为脱钩这个说法太吓人,把美国的盟友都有点吓到,特别是欧洲盟友。所以,美国去年搞一个即竞争又合作的说法,今年抛出所谓去风险化,目的都是忽悠欧洲盟友跟他一起去中国化。所谓去风险,就是长期软脱钩。美国觉得现在跟我们脱钩,是灾难性的,这种灾难性,美国就觉得是风险。美国的强盗思维就是,我看你不爽,我可以打你,但你不能还手。如果你还手,并且能伤害到我,那么就会有风险。所以,美国的去风险,就是要达到一个长期最终效果,“我看你不爽,我可以打你,并且你还手伤害不了我,我可以随意欺负你”,这就是美国所谓没风险的状态。只要美国继续维持这种霸凌思维,那么我们和美国的长期斗争就很难结束。所以斗争必然是长期、反复的,打打谈谈才是常态。速胜论和速败论都是不可取的,还是得有持久战的准备。我们舆论上,一直有一个现象,就是比如布林肯访华,舆论上就马上一堆中美关系要缓和,甚至一堆人说“谈妥了”之类的。这个很多是资本市场在进行“讲故事”环节,配合股市走势炒作。我们看看就行了,千万别当真。其实看看布林肯这次访华前,美国都在干什么,我们也应该清楚,这次布林肯访华,最大成果就是维持双方高层级沟通渠道,不至于沟通冻结,仅此而已。美国前一段时间,一直在污蔑我们在古巴搞某些活动。这个首先是美国媒体华尔街日报,首先污蔑造谣我们在古巴怎么怎么样。然后,白宫和五角大楼首先出来辟谣,说没有这事情。结果到了6月12日,反倒是布林肯站出来改口,参与污蔑我们在古巴怎么怎么样,进行舆论炒作。还有,6月12日,美国将中国31家航空相关企业团体列入实体清单。美国嘴巴一直说不跟我们脱钩,一直说要访华,但一边手上还是不停的进行这种伤害双方关系的霸凌行为。我们太多人,一看到访华,就觉得双方关系是不是好转。但缺乏这种长期打打谈谈的意识。在双方关系之前冻结了3个月的情况下,双方能恢复沟通,就已经很不容易,但被某些人渲染得好像双方关系破冰,就会马上进入蜜月期一样。这还是比较缺乏“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容易出现误判。在双方昨晚先后宣布布林肯访华的事情前,双方还进行了一次通话。这次通话内容,基本也是给布林肯这次访华,提前打了个样。我们总体意思就是,既然你要来,那态度就给我好一点。此外,我们也就我们最核心关切的问题,阐明了严正立场,我们态度上并没有任何软化。另外,我方通稿里,并没有提到布林肯说了什么。美方对昨天通话的通稿内容则非常简单,只有一句话。“国务卿讨论了保持开放沟通渠道以负责任地管理美中关系以避免误判和冲突的重要性,讨论了一系列双边和全球问题,并明确表示美国将继续利用外交接触来提出关切领域和潜在合作领域。”其核心意思就是,我们还有保持沟通。另外,美国方面一直说,保持沟通的重要性,主要是为了避免冲突和失控。但这句话,也有一些舆论陷阱。我们都知道,美国最喜欢拱火,俄乌冲突就是美国拱火的结果。包括美国当前也一直在拱火东亚局势。但美国一边拱火,一边说要跟我们保持沟通,避免误判和冲突。美国这是在故作姿态,通过舆论来渲染,美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美国是在努力避免冲突,美国没有在拱火。美国一直找我们沟通,强调避免冲突,实际上也是在掩盖美国拱火的事实,方便未来美国拱火达到目的时,把冲突爆发的黑锅扣在我们身上,然后撇清美国自己的责任。对于美国这种舆论陷阱,我们也要辨明。另外,美国前段时间才刚提高了债务上限,美国财政部下周就要重建TGA账户余额,意味着美国下周开始就要海量发债。美国急需找人多买点美债。布林肯虽然并不是主管这方面,但布林肯这次访华可能最大一个目的,就是为后续美国其他人能访华去铺路,比如耶伦后面访华。之前本来耶伦和美国商务部长,都有想赶紧访华的意思。但因为布林肯没有访华,他们也不好绕在布林肯之前访华。毕竟布林肯名义上还是排在他们前面的领导。要是让耶伦先访华,布林肯面子就丢光了。所以,这次布林肯赶紧访华,后续耶伦和其他人才能把访华提到日程。后面我们要是看到耶伦很快宣布访华行程,也不用感到奇怪。总的来说,我们当前和美国打打谈谈才是常态。去年大部分时间,双方都在打的周期,然后去年11月,双方见面后,进入到谈的周期。到了今年2月,因为气球事件,双方又进入打的周期。到了5月,因为美债压力,美国扛不住了,双方又进入谈的周期。仅此而已。进入谈的周期,不代表双方就马上冰释前嫌了。双方现在是核心利益的矛盾,不是一两次谈,就能谈拢的。只要没谈拢,那么过一两个月继续打起来,是很正常的。只有其中一方彻底打不下去了,双方才有真正和谈的可能。对此,我们最好是做好预期管理。舆论比较容易极端化。谈的时候,就觉得双方马上要谈妥。打的时候,就觉得马上要引爆火药桶。现在这个舆论氛围里,要是缺乏独立思考,长期随舆论极端化,很容易精神分裂,忽左忽右。要吸取去年8月的教训,不要事先把预期值拔太高。不管这个预期值是往哪个方向拔,目前拔太高都是不太靠谱的。双方斗争是长期而复杂的,处于缠斗的状态。所以,我们还是得有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6月15日
其他

美联储暂停加息、美股、AI,一些思考

6月13日晚上,美国公布了5月通胀率为4%,市场预期值是4.1%,相比上个月又有了较大幅度回落。这基本意味着明天凌晨2点,美联储的议息会议,暂停加息是板上钉钉了,基本没啥悬念。目测市场预期美联储明天暂停加息的概率是95.3%。其实早在两个月前,市场就基本在提前交易美联储6月暂停加息的预期,对此我之前也分析过很多次。所以过去这两个月,除了A股和港股之外,全球股市基本都是提前涨了一波。这其中纳斯达克和日本股市的涨幅应该是最大的。纳斯达克过去两个月的最大涨幅14.5%。日经股市过去两个月是涨了21.24%。欧洲股市过去两个月涨幅倒是不大,德国股市得往前追溯到3月20日至今涨幅为10%。另外,同为美股的道琼斯指数,过去两个月的走势就不怎么样。4月13日至今涨幅为1.68%,基本是横盘。虽然日本股市和纳斯达克过去两个月上涨的主要原因有一些差异,但至少都有一个共同原因,就是提前交易美联储6月暂停加息,乃至美联储下半年降息的预期。在金融市场,有一则俗语。“买预期,卖事实”。一般来说,大资金交易是基于预期买入,然后在事实落地的时候,反而会卖出。股价就比较容易在利好落地之前,基于预期上涨。但利好落地之后,股价反而可能下跌。散户如果追着消息买,就比较容易基于利好消息落地时,才买入,就会变成接盘。过去两个月,纳斯达克和日经这种逼空式涨法,显然还是有很大问题。这里,基于下半年会降息的预期,来这样提前交易,是存在两个问题:1、如果美联储真在下半年降息,反而说明美国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危机,迫使美联储不得不提前降息。而如果美国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危机,对金融市场并不是好消息。也就是说,不管美联储降息之后是涨是跌,但发生流动性危机是会先大跌一波,然后再由美联储出来救市。2、如果美联储下半年不降息,那么虽然美联储6月开始暂停加息了,但当前美国5%的利率水平并不低,下半年维持5%的高利率,且还在持续缩表的情况下,对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会实际体现。所以,我个人是觉得,在美联储还没有真正降息,且当前美国利率还高达5%的情况下,美国金融市场,包括日本股市,这样逼空式上涨,是十分诡异的。事出反常必有妖。这种逼空式在走法,很容易在暴涨之后,出现暴跌。其实早在4月12日,全球对冲基金做空美股规模,就创2011年以来最高水平。金融市场有一个特点,就是当做空仓位特别多的时候,反而可能被一些金融大鳄,采取逼空来吃掉。说白了,4月份的时候,做空美股仓位太多,市场对美股下跌的一致性预期太强,反而让股市有反身性效应。最终市场合力逼空,如果这些空头缴械投降,把空单平仓了,那么等于就是高位接盘买入,那么市场就很容易急转直下,从暴涨变成暴跌。这个是在金融市场十分常见的套路。当然,市场要逼空,需要有一些基本面、消息面的助推因素。现在美国经济并不好,而美联储还维持在5%的高利率状态。虽然市场有通过对下半年美联储降息的单方面预期,来做提前交易。但只靠这一点还不够。美股过去两个月,之所以道琼斯指数不涨,纳斯达克大涨,主要是因为这波上涨是被AI概念带起来的。(2)AI炒作由于美国是这波AI炒作发源地,所以美国资本过去几个月炒作AI的力度比我们大很多。甚至把美国AI板块,都有点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感觉。不可否认,AI确实未来科技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和趋势。这点,我认为是跟元宇宙有很大区别。两年前,元宇宙概念刚出来的时候,我是坚定跟大家说,这就是一个炒作泡沫,只是旧酒装新瓶。2021年,正好是全球资产泡沫化的顶端,元宇宙结合虚拟货币大炒特炒。过去两年的事实也证明,元宇宙的炒作,确实虚无缥缈。不过,AI确实跟元宇宙的炒作不太一样。AI有GPT这个已经落地的产品,可供验证,并给市场足够的想象空间。包括AI绘画过去一年的发展也很快,我自己也用过AI绘画,效果确实还不错,虽然也仍然有不少缺陷。包括生成式AI,在其他软件的应用,也都看到有大规模铺开的迹象。比如,最近PS也出来一个生成式AI,我自己也用了下,功能确实还挺强大,比如一张图片,你想把图片背景扩大,只需要输入关键词描述,就可以让软件帮你自动把图片补全。包括各种P图,抠像,都可以通过关键词,来让软件自动帮你完成。这也是我之前跟大家分析过,生成式AI,不仅仅只是搜索引擎,它是可以起到帮助使用软件的效果。可以大大简化软件的使用门槛。包括我前几个月也分析过,AI最快能变现的应用场景,大概率也会跟黄色领域有关。结果,这两个月,国外就有不少这种通过AI暧昧聊天的应用都开始流行开来。所以,从应用前景来说,AI属于已经有实际应用场景,并不是像元宇宙那样只是虚无缥缈的炒作。但问题就在于,AI虽然有实际应用场景,未来潜力预期也很大,但不代表炒作就没有风险。比如,上世纪90年代,谁都知道互联网有广大前景,所以互联网泡沫炒作得非常疯狂,当时纳斯达克也是炒作得最猛。结果,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暴跌。然后,互联网才又经过十多年的长期发展,直到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后,才让互联网达到今天的体量。资本炒作就是这样,通常会基于预期,通过炒作,直接把未来十几年的估值直接一步到位。然后泡沫破裂,股价大跌,大资金再低位抄底后,通过十几年发展,股价重新上涨,兑现预期。而且大浪淘沙,2000年互联网泡沫炒作时候,顶峰时期的那些巨无霸,其实到现在存活的也没几个。我并不是那种对新鲜事物都采取抗拒态度的保守人士。对AI的发展,我早在2020年就做过分析展望,认为这是未来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但认可发展前景,不代表就没有泡沫风险。这是两码事。比如,你如果在2000年提醒互联网有泡沫风险,不代表就不看好互联网,这也是两码事。另外,其实当前所谓的AI革命,预期是很好,但真正要落地改变世界,起码也还要十几年的过程。而且,这种AI革命所带来的的影响,并不完全是正面的。以往,不管是工业革命、电力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真正能起到这样生产力革命效果的,虽然会导致很多岗位失业,但也同时会带来更多的新岗位。但是AI革命就不太一样,AI革命会导致的失业规模,会远高于新增就业的规模。现在的生成式AI,本质就是让人们操作一些软件的门槛降低,以前可能需要几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简化称一个人完成。比如,以前一部动画可能得十几个人的团队才能完成,未来可能通过AI,只要一个人就能完成一部动画创作。这种一人式创作,虽然可以解放人们想象空间,提高了创作生产力,但确实会导致更多人失业。所以AI革命对社会的实际影响,正面也有,但负面也有,我们需要理性辩证的去看待,不能只看到好的一面,也不能只看到不好的一面。此外,现在AI落地的部分,主要集中在软件使用领域,在工业领域的AI化,仍然还是有瓶颈。所以,AI对生产力的提高,更多也是集中在互联网层面,对工业领域的生产力提高,短期内还没有太大的影响。但问题是,人并不是生活在互联网里,实际的生活需求还是得靠现实工业。所以,AI革命至少5-10年内,还达不到前3次技术革命的全方面改变,这点我们也是要有清醒认知。另外,AI发展的瓶颈也比较明显,就是算力的瓶颈。之前ChatGPT,因为使用人数过多,明显超出OpenAI算力的承载能力,导致ChatGPT的响应速度变得很慢。后面,OpenAI对ChatGPT做了优化后,响应速度变快了,但很多人开始吐槽ChatGPT变傻了。AI要大规模使用,需要消耗大量算力,而算力的瓶颈还在于芯片上。而芯片的突破瓶颈,还在于材料上。硅基芯片的潜能,已经快要被榨干了,如果不能尽快突破,到了1纳米后,摩尔定律是有失效的风险。虽然最近传出突破1纳米的一些新闻,不过具体情况如何,也有待观察。总体来说,芯片的瓶颈制约着算力瓶颈,大规模铺设算力,也需要消耗资源和能源。那么AI的瓶颈,其实仍然还是得落脚在现实之中,仍然受限于人类对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仍然受限于人类材料科学的瓶颈。从这个角度来看,算力是未来十分重要的资源。总而言之,AI确实有前景,是未来发展方向,我们肯定也是得大力发展。但AI炒作存在泡沫化风险,我们也要警惕。此外,AI应用容易出现很多问题,包括现在已经有一些AI诈骗、AI色情等等,我们也要对AI合法使用,进行规范,不能让AI也完全无序化发展。特别是AI军事化,我们也要警惕。机器人三大定律,只存在于科幻小说里。现实里,如果给现在一些无人机AI化,已经可以达到AI军事来攻击人类的可能性。到时候,无人机群如同蜂巢一样进行攻击的科幻场景,是有可能实现的。美国肯定会把AI应用于军事领域,对此我们也不能落后。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6月14日
其他

印度赚钱印度花,“外企坟场”名不虚传

昨天,有媒体报道称,小米在印度账户上的555.1亿印度卢比可能被没收。555.1亿印度卢比,相当于48.1亿元人民币了。这要真被没收了,该公司等于是在印度白干十几年。不过需要注意,该消息还没有得到小米明确证实,报道也都是用“或被没收”最终是不是真没收了48亿,等最终消息为准。其实这件事情,也不是才刚传出来。早在去年5月1日,该公司这48亿元就已经被印度以涉嫌违反印度当地的《外汇管理法》向外国实体非法汇款,而被冻结。当时该公司表示“费用账单合法真实,将澄清误会”。然后到了去年10月,印度当局维持了印度反洗钱执行局作出的决定,拒绝解冻该笔资金。该公司也曾经申诉,但在今年4月被印度一家法院驳回。这次是6月9日,印度执法局发布文件称,该公司涉嫌违反该国《外汇管理法》,“向外国实体非法转移资金”,已经向发出正式通知。这次印度找茬的理由是,该公司的印度子公司以“特许权使用费”的名义,向国外实体非法汇款。这违反了印度1999年《外汇管理法》的相关规定。而该公司在澄清解释里则表示,这笔支付给外国实体的费用中,超过84%的部分是付给美国高通的特许权使用费,用以使用相关标准关键专利,如果没有这些技术,该公司生产的智能手机就无法在印度运行。所以该公司认为,这是合法的商业行为,此事并不适用印度《外汇管理法》第4节所描述的情况。该公司这个澄清是比较充分,而且高通也证实了该说法,但问题在于,印度显然并不想跟该公司“澄清误会”,摆明就是要明抢。(2)并非个例事实上,该公司在印度也不是第一次被这样明抢了。去年1月5日,印度财政部就发表声明称,发现该公司有逃税行为,并向该公司追缴65.3亿卢比的税款,约合5.6亿人民币。去年1月罚5.6亿元,今年没收48亿元,这是一下比一下狠。虽然小米在印度市场业绩很不错,曾经连续两年占据印度市场份额第一。不过,今年第一季度是下降到第三的位置。不过需要注意,印度手机市场,排名前5的品牌里,vivo和oppo合在一块的话,市场份额就远超三星。而且,realme是oppo的子品牌,如果二者加起来,那么oppo排名也是靠前的。不过,这两家公司同样也遭到印度明抢。去年7月,印度执法局以涉嫌违反印度《防止洗钱法案》为由,突击搜查了vivo在印度23个相关公司的48处地点,随后宣布冻结与V公司相关的119个银行账户,涉及资产价值达46.5亿卢比(约合人民币3.9亿元);同样去年7月,印度税收情报局宣称,OPPO逃避关税近439亿卢比(约合人民币37亿元),且在计算进口货物的交易价值时并未包括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该机构已向OPPO印度公司发出通知,要求缴纳税款。这都是有正规媒体报道。在中印边境对峙后,印度国内民族情绪被煽动,对华氛围十分不友好。然后印度就以查税和违反外汇管理法为由,不断对中资企业进行搜查。包括华为、一加、富士康等中国公司都曾遭到印度税务局的突击搜查。虽然大家也都知道,印度对外企的明抢行为,是由来已久了。但去年印度这波集中明抢,摆明还是针对中资企业。如果说以前印度对外资明抢,是分散攻击,那么去年就是对中资企业集火。不过,印度对外资的明抢行为确实很多,整体营商环境是很差的。(3)外企坟场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这句话并不只是一个梗。比方说,三星最近也传出一个消息称,三星可能会因发票问题而无法收到2021年的90亿卢比补贴。三星表示正在与政府进行谈判,以进行弥补。这个事情大致是这样,印度2020年8月推出针对大规模电子制造的生产相关激励计划。当时印度推出这个激励计划,是用补贴,来吸引全球半导体企业来印度发展,三星是主要响应号召的企业之一。结果,现在三星在印度已经大规模建厂后,印度方面就说三星的发票有差异,结果就不给三星这90亿卢比的补贴。印度这是先画大饼,说来建厂给补贴,结果厂子建好后,这补贴就没有了。印度做过比这不要脸的事情还有很多,比较有名的我列举两个。一个是2007年的沃达丰事件。当时沃达丰要以111亿美元价格,收购李嘉诚在印度投资的电信公司。由于这笔交易双方公司注册地是开曼群岛,沃达丰是收购该电信公司的母公司,并没有直接跟印度本土公司进行交易,按照当时印度的法律,是不需要缴纳税款。但当时印度是要求沃达丰缴纳20亿美元的股权转让所得税。沃达丰不服,不断起诉,最终印度最高法院认为1961年实施的《所得税法》中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判决沃达丰胜诉。但神奇的事情就来了。到了2012年,印度国会修改了《所得税法》,只要涉及到印度本土公司,那么在全球任何地方交易,都得补缴税款。而且还说这是对1961年《所得税法》的解释,称1961年之后所有相关交易,都可以适用2012年的这个修改。然后印度税务部门就以此想印度最高法院起诉沃达丰,最终沃达丰就败诉了,这下沃达丰要缴纳的税款一下子剧增到50亿美元。那沃达丰肯定不干,它也不是说完全没背景,于是2014年,沃达丰到国际仲裁法庭起诉印度税务部门,然后在有英国支持下,沃达丰也一直到2020年才获得胜诉。但胜诉之后,印度就提出上诉,而且还对这笔税款继续穷追不舍。在2017年,沃达丰在印度电信行业的市场份额已经做到了第二。但后面,印度要求电信公司和政府的就“调整后总收入”进行分配,意思是电信公司的收入要有一定比例跟印度共享。本来电信公司说可以分配,不过只计算电信业务的收入,但印度则要求非电信业务,包括资产出售、存款利息,都要按比例跟印度政府共享。结果就是印度的电信公司要向印度支付9000亿卢比,仅沃达丰就得支付3900亿卢比。这导致沃达丰出现巨额亏损。最终,沃达丰印度公司在2022年在1月,同意将欠印度政府的无线电波使用费转换为股权,从而使印度官方拥有该公司35.8%的股份,于是印度政府就直接成为沃达丰印度公司第一大股东。沃达丰虽然在国际仲裁上胜诉了,但沃达丰在印度市场辛辛苦苦干了十几年,好不容易做到了市场第二,最终还是被印度政府给整个拿走。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本来沃达丰在印度是使用华为的设备,但在去年印度成为沃达最大股东后,就决定将华为4G设备替换。这件事情,还只是印度做过各种明抢行为中,比较有名的一个。像沃尔玛、亚马逊都被印度罚过,韩国浦项制铁、凯恩能源、德国电信、日产汽车都被印度坑过。2021年,在印度市场耕耘30年的福特为了退出印度市场,还花了20亿美元重组。印度虽然有着庞大的人口,所带来的市场诱惑确实很大。这让很多外资过去这么多年,冲着印度人口进入印度市场。但在印度想把钱赚回家,很难。结果让印度这么多年下来,赚了个外企坟场的名声。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6月13日
其他

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最近越南也闹起了“电荒”。本轮越南电荒,主要是受高温带来的干旱影响。每年4月开始,东南亚都会开始最热的一个季节。今年因为连续拉尼娜气候结束,迎来厄尔尼诺气候,这给东南亚带来了罕见的高温天气。4月15日,泰国气温达到45.4摄氏度,是史上最热一天。老挝在5月连续两天达到43.5摄氏度。越南则在6月1日迎来43.8摄氏度的高温。高温是必然带来用电量激增,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电力供应都不是有太多冗余,所以一般碰到高温天气,会出现电力紧张,这个本来倒也没什么。像我们在2021年夏天也出现过电力紧张,限电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包括去年夏天,我们部分地区也因为高温出现限电。不过,今年越南这个电力危机,还是有一些反常啊。像我们2021年限电,虽然有高温气候因素,但当时我们是外贸异常火热,全国制造业产能几乎是满负荷运转,用电量激增。2021年的用电量是8.31万亿千瓦时,同比激增10.3%。这种情况下,在高温天气下,会出现电力紧张,是很正常的。不过,今年越南的情况就不太一样。作为严重依赖于出口的国家,越南今年出口却出现暴跌。今年前五个月,越南出口同比下降了11.6%,其中4月的出口降幅达到17.19%。越南称,出口额骤减主要是因为全球需求低迷。说直白点,就是欧美高通胀,叠加美联储激进加息的影响,导致欧美消费市场萎靡。越南的出口主要方向,就是美国和欧洲,现在欧美消费萎靡,越南出口自然大跌。第一季度越南纺织品和鞋类订单下降了70%到80%。这个降幅着实有些惊人。但正常来说,既然出口大跌这么多,越南当前企业的用电量应该没那么高,毕竟制造业没办法满负荷运转。结果,今年越南的夏天高温,还是带来了电荒危机,这个就有点说不过去。这其实也暴露了越南电力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越南这次电力紧张,除了高温带来干旱,导致水力发电不足之外,也存在一些局部地区,因为电子厂太多,所带来的的集中电力紧张。特别是苹果和三星过去几年转移了不少产能到越南,其中都集中在越南北部省份,比如北宁省和北江省工业发达,尤其在电子元器件制造领域。越南电力公司最近向政府提交的报告称,北部地区的电力供应可能短缺8000兆瓦,远高于此前预测的5000兆瓦。现在越南已经要求,一些工厂考虑将从黄昏至午夜的生产暂停20天,但允许其从午夜至黎明重启生产。而由于用电紧张,也让越南的发电机租赁市场比较火爆,每天花费50美元租一台独立发电机,这对越南大多数家庭来说,是比较奢侈的,有这个钱去租这个发电机,应该是以企业为主。民众更多还是选择去有空调的商城避暑。其实越南这次电力危机,也暴露了包括印度在内和东南亚国家,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问题。虽然欧美一直试图把印度和越南打造成对我们的制造业替代,但过去这么多年,越南和印度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也说明中国制造并没那么容易替代。我是一直跟大家说,我们有世界上最完善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能稳定供应全世界25%制造业产能对应的庞大电力供应体系、稳定的营商环境,齐全且庞大的产业链集群所带来的规模化效应,这可以让企业制造成本最大程度降低。这些优势,并不是说随便找一个劳动力比较廉价的地方,就可以简单替代的。(2)印度还有像印度,最近各种没有下限的做法也说明,在印度建厂,也需要面临较高的信誉风险。像最近,我们有些在印度的企业,就被印度动不动就罚款,而且一罚还不少。印度的营商信誉并不高。特别是在当前地缘风险增加的情况下,印度莫迪也是个善于煽动民族情绪的家伙,这种情况下,在印度的地缘风险也是偏高的。除了地缘风险之外,印度本身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工人就动不动闹事。2020年12月,苹果一家在印度的代工厂,就遭到约2000名员工围攻,刚开始以罢工为名义抗议,后演变为打砸抢犯罪事件,不仅生产设备被砸毁,还有数千只新iPhone被盗走。这家代工厂,最终选择在今年全面撤出印度。印度空有庞大的劳动力人口,看起来成本低廉,但问题是印度市场环境不成熟,工业配套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十分不完善。所以,当前欧美所谓的转移制造业到印度,更多只是美国基于政治驱动,而非基于利益驱动。关于这一点,我前天也分析过,美国现在正在搞区域贸易体系,打着去风险化的幌子,实际就是为了去中国化,是为了跟我们长期软脱钩。相比印度和东南亚,美国过去3年还是试图扶持墨西哥的廉价制造业。(3)墨西哥之前提到马斯克要在墨西哥建超级工厂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墨西哥营商环境并不好,毒贩黑帮很多很乱,要不然墨西哥也不会那么多人,冒着巨大风险偷渡去美国。那马斯克为何还要跑去墨西哥建厂呢?其实不单单特斯拉,最近这3年,世界各大车企都纷纷跑去墨西哥建厂。仅在2022年就至少有10多个中国品牌宣布进入墨西哥市场,在当地布局生产和销售这是因为3年前的美加墨贸易协定里规定,汽车的零部件,北美生产比例需要达到75%才可享受关税豁免。这高于原先北美贸易协定的62.5%比例。等于是说,想进入美国汽车市场,就得在墨西哥建厂。这就导致,墨西哥最近几年的汽车产业是飞速发展。因为加拿大和美国的人工成本太高,所以墨西哥就成了美国要扶持的下一个廉价制造基地。2021年,墨西哥的汽车零部件产值达到947.78亿美元,位居全球第四,仅次于中国、美国和日本,甚至超过了德国。另外,2022年墨西哥已经是第六大汽车生产国。所以,虽然大家都知道墨西哥很乱,营商环境并不好。但美国是以自身市场为诱饵,很多车企要进入美国市场,就得被迫跑去墨西哥建厂,除非舍弃美国市场。这才是美国比较霸道毒辣之处。除了美加墨贸易协定之外,今年生效的《通胀削减法案》,想要享受美国税收抵免,其中一项明确,至少50%的电池组件是在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制造或组装的。所以,并不是这些车企自己想去墨西哥,而是被迫去。美加墨贸易协定,还有通胀削减法案,都是带有贸易保护性质的。我们还是得小心美国过河拆桥。美国也没那么好心去扶持墨西哥,可能只是先吸引全球汽车供应链落户墨西哥,等产业培育成熟,美国就有可能变卦,撕毁协定,把墨西哥产业链一举迁回美国本土,来进行收割。对这种可能性,我们也不得不防。总的来说,虽然大家一说起墨西哥,第一印象就是毒贩,很乱。但墨西哥最近几年工业发展确实还比较快。不过,今年纽约时报,也开始吹墨西哥对我们的制造业替代,这个就比较无稽之谈。在吹完印度,吹完越南,发现这两个都替代不了中国制造后,估计后面也会有人开始吹墨西哥。我这里也提前反驳一下。我们不能轻视美国对墨西哥廉价制造业扶持对我们的影响。但墨西哥顶多也只是消化一部分美国刻意转移的产能,还不至于变成对我们制造业替代。印度和东南亚都替代不了我们制造业,墨西哥更加不可能。印度的宗教和种姓制度问题,墨西哥的毒贩和黑帮问题,都已经决定,他们不可能真正替代我们制造业。美国之所以寻找墨西哥做一个替代,是基于就近原则的地缘结果,是美国把安全放在经济之上的选择。但其他国家,并没有像美国这样的扭曲需要。我们拥有世界最完善的基建设施、电力供应体系、稳定的营商环境.当前世界上,能稳定为世界供应25%的制造业产能,只此一家。中国制造业,是很难被替代。美国基于自身政治需要,试图寻找下一个中国。但事实会证明,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不过,美国所谓“去风险化”,主要目的,是采取不断分流的策略。印度、越南、墨西哥,都没办法替代中国制造。但如果每一家都分流一些,聚集起来也会对我们造成比较大的分流扰动效果,这点我们也要重视,不能轻敌。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但也不要妄自尊大。美国现在试图对我们长期软脱钩,这势必会给我们短期带来一些困扰和难题。但我们也不是没有应对方法。未来区域化经济体系里,美国有自己的区域化经济体系,我们也有自己的区域化经济体系,就是一带一路。我们自然是会优先开拓一带一路市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跟我们关系基本都不错,地缘风险会相对低一些。以前我们海外投资,还没多少考虑地缘风险。但最近这两年,很多事情都已经表明,地缘风险是现在企业海外投资应该着重考虑的因素。我们和美国这场博弈,肯定是旷日持久,双方会在很多领域全面交锋。科技战、贸易战、生物战,还有潜在的局部冲突风险,都是我们需要考虑到的极端情况可能性。所以,我们要有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但同时,我们也要有信心。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6月12日
其他

极限思维和惊涛骇浪

最近经常可以听到这么一句话。“要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底线思维、风高浪急、惊涛骇浪,都是之前出现过很多次的。但这个“极限思维”是之前没有出现过的。既然是在国家安全的会议上说“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那么在国家安全方面,我们不妨在考虑很多重大事情的时候,多考虑“极限情况”的可能性。这并不是说,我们看问题就得“极端化”。“极限思维”,并不是“极端思维”。这里更多是指,在当前这个风云莫测的国际环境下,面对美国无所不用其极的拱火,我们在一些安全领域,多思考“极限情况”发生的可能性。这也是一种底线思维。我们要对各种“极限情况”,做充足的预期和准备。这不代表说这些“极限情况”一定会发生,但我们不能认为这些“极限情况”不会发生,就完全不做准备,那样一旦发生“极限情况”,我们就很容易被动。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所以,大家对于这个“坚持极限思维”,还是要理性辩证去思考,可以分两层:1、极限思维,不是极端思维,不能笃定极限情况一定会发生。2、要有底线思维,不能排除极限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得未雨绸缪。所以,我们不要一看极限思维,就觉得一定会有“惊涛骇浪”。但是我们得
2023年6月3日
财经

闹剧结束,正戏开场

6月1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暂停债务上限”的法案。由于参众两院均已通过该协议,就只剩下拜登签字,就可以正式生效。拜登已经发表声明称,两党达成的协议对美国经济和美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自此,这场围绕债务上限的闹剧就正式结束。但下半年美国可能爆发的流动性危机才刚开始。并且,美国这次是把债务上限暂停两年,而且特意没给国防开支设限。这背后都蕴含着很多危机信号。意味着美国未来两年,可以无限举债,且对外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上升。具体本文会来详细分析。(1)草率收场拜登和麦卡锡是在5月27日达成初步协议。然后5月31日,众议院通过该协议。6月1日,参议院通过该协议。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十分丝滑,没有遭到共和党一点点阻碍。在该协议公布后,共和党极右翼还一度信誓旦旦宣称,要罢免麦卡锡。年初,麦卡锡当选众议长的过程是比较艰难的,给予共和党极右翼,只需要1人就能提议罢免麦卡锡的权利。但这些共和党极右翼,还是延续MAGA的一贯风格,雷声大雨点小,嘴巴喊得震天响,但实际做起来比谁都怂,光说不练。最终,该协议在众议院是以314票赞成、117票反对通过。也就是说,共和党的建制派是基本投了赞成票。共和党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团结,光靠共和党极右翼成不了什么大事,因为共和党建制派会跟民主党暗通曲款。结果,不出意外,该协议在参议院也以63票支持,36票反对得到通过。要知道,2021年12月那次提高债务上限,好歹当时还有议员搞参议院废话演讲,愣是投了十几小时,最后拖到这些老头精力都受不了,才最终提高债务上限。而且差点逼迫民主党动用“特别程序”来强行通过。而这次民主党只遭受了象征式的阻挠,连耶伦设立的6月5日最终债务违约日期都没有撑到,就早早的通过该协议。这其实说明,美国现在内部金融问题很严重,以至于共和党这些议员,都不敢拖到最后一刻,不敢把戏演足。(2)暂停债务上限这次解决债务上限危机,并不是采用一开始人们预期的,提高多少债务上限。比如,共和党最早提出的是提高1.5万亿美元债务上限。麦卡锡和拜登达成初步协议的时候,一开始外界也是猜测,该协议可能是提高4万亿美元债务上限,这够美国用两年。但实际协议里,却是采取“暂停债务上限”的方式,将债务上限暂停至2025年1月,即下届总统大选之后。也就是未来这一年半的时间里,美国拥有理论上无限举债的能力,跟2020年一样,发多少债都不会再触发债务上限。当然,这个无限举债,也只是理论上的能力,前提是得有那么多资金买。2020年,美国能够无限举债,是建立在美联储无限印钞基础上。但现在美联储还处于缩表周期,所谓无限举债,也只是一个空中楼阁,美国当前实际举债能力,是有极限的,并不可能无止境的增长。我之前也分析过很多次,未来半年,美国大概率会发债超过1万亿美元,这已经会给美国金融市场带来流动性危机的风险。更别说,像2020年那样,一年举债6万亿美元,除非美联储不管通胀了,继续印钞扩表。在2013年之前,美国是极少用暂停债务上限这种方式。不过,2011年债务危机后,美国在2013年10月,是将债务上限暂停3个月。然后2017年9月,美国再度暂停债务上限3个月。2018年2月,美国暂停债务上限一年。2019年8月,美国暂停债务上限两年。可以看到,美国之前虽然也有暂停债务上限,但在2019年之前,暂停债务上限的时限并不长。并且,在暂停债务上限期间,债务增长也没有太过于异常,仍然保持原来的增长速度。只有2019年8月,在美国爆发不明肺炎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美国暂停了债务上限两年。然后2020年,疫情爆发后,美国直接一口气举债6万亿美元,让美国国债一口气从22万亿美元,暴增到28万亿美元。假如美国2019年8月,没有暂停债务上限。那么特朗普在2020年,就没办法如此顺畅的一口气举债6万亿美元,来度过疫情危机。所以,我个人是认为,虽然美国过去十年有过多次暂停债务上限的先例。但考虑到2019年那次暂停债务上限,过于异常。所以,我们不要轻视美国这次暂停债务上限。一个已知事实是,美国当前每年财政赤字大约是2万亿美元的水平。所以,理论上提高债务上限4万亿美元,是足够美国用两年。那么美国为何不提高债务上限,反而采取暂停债务上限这种方式呢?我认为,有一种可能性是,美国这些政要认为,未来这两年,美国是有可能开支突然剧增,类似2020年那样。考虑到当前已经处于疫情常态化时代,未来这两年,美国应该不至于又因为疫情大幅增加开支。那么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国防开支。(3)开支设限这次债务上限闹剧里,共和党一个阻挠的理由是,要求拜登削减政府开支。这个理由本来很充分,因为美国今年上半年的财政赤字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全年财政赤字大概率会达到2万亿美元。再加上美国上半年税收下降比较多,所以,共和党一直要求拜登削减开支。结果,麦卡锡和拜登达成的这个协议里,虽然也有一些削减开支的内容,但削减幅度远低于共和党一开始的要求。该协议将使2024财年的非国防支出大致持平,并在次年增加1%。该立法旨在将未来6年的联邦预算增长限制在1%,但该规定从2025年开始不会再强制执行。美国方面表示,这可以在未来十年减少约1.5万亿美元的预计赤字。但这显然只是一个画饼式“削减”。由于该法案从2025年开始就不会强制执行削减开支,把未来十年预计的削减幅度算进来,挤出1.5万亿美元这个看上去还能唬人的数字,纯粹就是糊弄人而已。实际是未来这一年多,该法案顶多削减1000亿美元左右的开支,相比高达2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来说,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这也是该协议拿到共和党内部讨论的时候,共和党极右翼一开始还说要罢免麦卡锡的原因。但最后,这些共和党极右翼,还是光说不练。需要注意,该协议的削减开支,只限制了“非国防支出”要在明年持平,并在次年只能增加1%。而没有对“国防开支”做限制。那这就有很大问题。结合暂停债务上限一年多这件事情,我们就可以察觉到一些不同寻常的信息。假设美国心里没鬼,没打算在未来这一年半里拱火搞事情。那么大可以也对国防开支设限,那么就可以计算一个未来两年,足够用的债务上限额度,比如提高4万亿美元债务上限,就完全够美国用两年。那又何必暂停债务上限两年,且还不给国防开支设限?我觉得,这已经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结合巴菲特清仓台积电,加仓日本五大商社的事情。我觉得这已经是完全明牌的事情了。所以,对于美国未来这一年半的时间里,会不会铤而走险,我们需要考虑好各种可能性,包括各种极端情况的可能性,做好自我预期管理。“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支持。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6月2日
其他

外媒也担忧流动性危机

最近市场对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又发生很大变化。5月20日的时候,市场对6月不加息的预期概率还高达82.6%。但是现在,反而是6月再加息25基点的概率更高。6月不加息的概率已经降至35.8%,6月加息25基点概率上升到64.2%。每次分析这个市场预期的时候,都得跟大家强调一遍,这个市场预期不是一层不变的预测,是不断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因为层出不穷的事件,还有一些重要经济数据的公布,都会让市场预期发生比较大的变化。(1)美联储加息升温这次6月加息预期升温,主要是5月25日,美联储公布的会议纪要比市场预期要更加鹰派。5月议息会议上,有多位决策者虽然同意6月暂停加息,但反对这时候彻底停止加息。也就是,6月虽然可能暂停加息,但下半年还有可能再加息。这个也是我之前提到过的,下半年美国通胀率大概率会反弹,那么到时候市场对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可能又会发生变化。美联储理事Christopher
2023年5月30日
其他

何时达峰?何时结束?(5月28日)

又到了每周日分析投票结果的时间。现在本轮疫情进展差不多过半了,接下来大家更关心的是,这波疫情何时达峰,何时结束。这也是我接下来读者投票结果分析的重点。先把投票贴一下,昨晚还没投票的,可以在下方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投票。大家尽量每周能持续投票,这样投票结果才能更准确。例行声明,这个投票仅代表我读者群体的感染情况,会有样本偏差,仅供参考。截止今天晚上7点,有6615人参与投票,投票还在持续,通常每期投票都会有1.5万人参与,最终投票比例,以明天投票人数达到1.5万人时为准。我这里只是做一个先行分析。(1)过去7天感染新冠在5月14日大幅增长到单周新增9%感染后,已经连续3周处于缓慢爬坡状态。本周该数据一个注意点,就是在过去7天新增感染新冠的人群里,二阳占比已经上升到60%,首阳占比下降到40%。这说明,当前这波疫情,已经开始主要由二阳人群在推动。且随着时间推移,二阳人群感染比例也是在持续上升。上周日在分析“过去7天感染新冠”比例的时候,投票人数还只有6000多人,该比例是8.11%。不过后来投票人数上升到1.5万人时,该比例已经上升到9.47%,比起5月14日数据,仍然是小幅上升,并没有下降。本周该比例也持续上升到10.42%,由此判断,当前还不能明确已经过峰,仍然还可能在达峰的路上。我个人是认为,当前大城市是已经处于高峰期状态。不过,从这个上升情况看,目前疫情并没有呈现去年12月那样指数级暴增的状况。从感染速率对比看,去年12月的高峰期是一周新增感染35%的人,在最高峰的两周里,基本就感染了70%的人,是相当夸张的感染速率,是集中过峰。而当前这波,目前是单周新增感染9%的人,大约是上波疫情的1/4。上波疫情是半个月感染了70%的人,这波起码得两个月才能感染70%的人。这个也符合我很早跟大家分析的预判,认为第二波疫情峰值会压低,但周期会被拉长了。不过这个周期拉长,以当前的感染速率来说,顶多也就是持续两个月,不至于被拉长到4个月。很多人担心的,以后波峰波谷不明显,变成得一年365天都得防,我认为现在还没到这个程度。日本都已经那么多波疫情了,但今年1月到5月初,也是有长达4个月的疫情低谷期,直到现在日本疫情才开始新一波抬头。所以,大家不用担心当前这个波峰波谷不明显。仍然还是可以疫情高峰期,加强那一个月的个人防护。然后就可以有4个月的放松休息时间。还是可以劳逸结合的。此外,第二波疫情因为持续周期拉长到两个月,感染速率也只有第一波的1/4,所以当前这个医疗资源负担没有去年12月那么重,至少我还没有看到有医疗资源挤兑的现象。这还有一个原因,由于大多数人体内还有残留一些抗体,虽然已经容易二次感染,但症状大概率更轻,住院率没有去年12月高。此外,这也是建立在当前的单周新增感染速率会维持在10%左右,不会大幅增加到20%,甚至更高。但总的来说,虽然大家现在体内抗体浓度下降,所以有概率会二次感染。但大多数人体内多多少少还残留一些抗体浓度,不会像去年12月那么容易感染,所以当前这个感染速率只有上一波的1/4是很正常的,后面也不大可能会达到去年单周35%的疫情峰值。按照当前这个读者数据爬坡情况看,后面顶多就是爬坡到单周新增15%左右,比较难进一步上升。此外,由于当前人们普遍缺乏个人防护意识,大多数人不戴口罩,导致当前峰值虽然压低,感染周期拉长,但最终感染率可能并不会比上一波低多少。(2)本轮感染率我读者数据里,去年12月那波疫情是有79%的人感染。专家给的数据是85%的人感染过新冠。而这波疫情,按照目前情况看,最终感染率可能还是会达到70%左右。当然,这只是我个人预期,有些人并不同意我的看法,理由是国外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重复感染率。这个我看法是,世界各国除了我们之外,就没有全面核酸的。两年前,国外基本也是有症状的人,才会去做检测。等去年初国外彻底放开后,基本是有症状,且症状比较严重的人,才会去做核酸检测。这使得国外的核酸检测数据,也是远低于实际感染人数。按照日本的核酸确诊人数,感染率只有35%,这个显然是不准确的。有人说日本是民众个人防护意识强,感染率才低。但美国的确诊人数也只有1.07亿人,只占总人口32%,这显然也是远低于美国实际感染人数。美国起码有一半的人口是不喜欢戴口罩的,所以美国大概率也是大部分民众已经重复感染过多轮,只是没体现在公布的数据上。我们自己去年12月经历了集中过峰,应该都很清楚奥密克戎超强的传染性。美国不可能才32%的人感染,所以我们是有充分理由去怀疑国外这些疫情数据都是严重低估的。总不能全世界只有我们是感染率超过85%,这显然是不科学的。所以,我个人是认为,每一波疫情,最终感染率要超过60%,才能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这一波疫情才能结束,然后等免疫屏障4个月的保护期内,进入疫情低谷期,然后等5-6个月,免疫屏障失效后,新一波疫情才会开始。全世界过去两年,基本都是这样反复循环疫情。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看法,你从国外公布的数据是看不到这一点,我只是根据我们当前实际情况,去合理怀疑国外的疫情数据。假如社会面,大多数人有较强个人防护意识,可能感染率只要50%-60%就能形成免疫屏障。但假如,大多数人缺乏个人防护意识,那么最终感染率可能就得达到70%-80%,才能形成免疫屏障。这多出来的20%-30%人感染,就是社会层面大多数人不做个人防护,所额外付出的代价。有人说,做好个人防护,会拉长疫情周期。这个我从日本疫情看不到这一点。日本属于个人防护做得比较好的,但每一轮疫情基本也只持续2个月就结束。(3)过去一个月感染率我在本周四,发了个分地区的投票,我们也可以来看一下这个分地区投票。这个主要是统计不同地区,过去一个月新增感染新冠的比例。结果如下图:从这个数据看,我读者里,山东读者过去一个月的感染率最低,只有19.15%,最高是湖南读者达到45.42%的感染率。全国平均下来,我读者里过去一个月的感染率是29%。从图里看,大部分省份的读者基本处于这个平均水平附近。四川则达到38%、河南达到32%、河北达到39%、安徽达到38.6%。不过强调一下,这个省份排序,是按照我读者地域分布排序,所以湖南、河北、安徽这些排后的省份,感染率偏高,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因为样本不够大,已经感染过的人会更积极投票所导致的。考虑到五一流动性,我觉得当前全国的大部分省份的疫情进展情况,没有显著差异。不过,四川可能确实会更严重一些,山东疫情可能是会比较轻一些。同时,大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县城、乡镇、农村的疫情进展情况,是有差异的。县城、乡镇、农村的疫情进展情况,可能会滞后大城市半个月到一个月。因为现在回农村的人会比较少,不像去年12月,是刚好赶上了返乡高峰期。假如大城市是6月初达到疫情高峰期,那么乡镇、农村可能是6月底达到疫情高峰期。大家也是要根据自己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去判断。我读者投票,更多只能看全国一个整体的疫情情况。特别我读者里大城市读者比较多,所以读者数据更多反应的是大城市的疫情进展情况。然后,全国大城市,从我读者数据看,过去一个月新增感染率是29%,这已经是属于比较快的数据。虽然相比去年底,半个月就能新增感染70%的恐怖数据来说,一个月新增感染29%,比上一波要低很多,但其实也并不慢了。假如下个月维持当前单周新增10%左右的感染速率,那么6月底就会达到70%左右的最终感染率。所以我才会判断,这波疫情最终感染率达到70%,大城市的疫情将于6月底结束。除了这个分地区投票,我每周日的全国统计,也能看出这一点。这波疫情是4月24日开始的。感染过1次(已经痊愈)的比例,4月23日还有70.47%的峰值,但到了5月28日,就下降到49.15%,下降了21%。而且我今天投票,把“感染过1次(已经痊愈)”细化出1个月前感染,和一个月内感染。扣掉最近1个月内才首阳的人,占比4.38%。1个月前首阳的人,目前比例是44.76%。其实看这个数据比较直观,如果这波最终感染率是70%,假如其中15%来自首阳,那么二阳起码得有55%,意味着这个1个月前首阳比例,下降到15%的时候,本轮疫情就差不多结束了。不过考虑到有不少人是感染了也不知道,所以实际数据显示的比例应该会高于15%。而且考虑到到我读者整体防护意识比较好,我估计该比例最终在本轮疫情结束时,应该会在20%-25%左右。当然,这也只是我个人推算,最终结果如何,以实际为准。(3)其他数据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是有专家预测,2023年第二波疫情,会在6月底达到峰值,达到约6500万/周。这个预测模型,还是比较保守的,预测的这个6月底达到周新增6500万/周的感染者,相当于是一周新增4.6%的感染者。而我的读者投票数据,是从5月14日开始,连续两周是单周新增9%的感染者。当然,这只是我读者投票数据,仅代表我读者群体的一个感染速率,有样本偏差,不能直接套用在全国实际情况。但总的来说,能有重量级的人出来确认第二波疫情的存在,总比都对疫情视而不见强。这样,我在分析第二波疫情的时候,底气也能足一些。专家这个预测模型里还提到,5月底的感染速率是4000万人/周。也就是一个双高峰的模型,5月底一个小高峰,6月底一个大高峰。不过,可以看到,实际这个预测模型,是推算8月还有一个小高峰,实际是三高峰。等于把我们预期本来两个月走完的疫情,进一步拉长到4个月的疫情周期里了。我觉得这个预测模型,可能是按照大家都有积极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去推算的模型,才有可能出现三高峰。然而,按照当前人们普遍缺乏个人防护意识,舆论刻意弱化疫情,很多人对疫情视而不见的现实面前,是否是出现三高峰,还是直接单峰到底,我个人是觉得有很大疑问。假设我读者的数据,更贴近当前大城市的感染速率。那么过去一个月,大城市已经新增29%的感染率。按照当前单周10%的新增感染速率,顶多再四周,就可以达到70%的感染率,那么大城市这波疫情就结束了。而乡镇、农村疫情进展可能落后于大城市,所以6月底是有可能出现一波乡镇、农村带来的疫情小高峰,但可能并不会体现在我读者数据上。所以,我个人是判断:大城市,6月初达峰,6月底这波疫情结束。乡镇、农村,6月中下旬达峰,7月中旬这波疫情结束。之后应该还是会有4个月左右的疫情低谷期。在今年元旦,我跟大家分析今年可能经历2-3波疫情的时候,就根据日本去年3波疫情的间隔时间,推算今年可能是5-6月一波疫情,10-11月一波疫情。假设这波疫情是6月底结束,按照间隔4个月,应该是10月底开始,峰值可能是在11月-12月。这只代表我个人看法,仅供大家参考。其实我对当前这波疫情,倒不是太担心,毕竟天气比较热。去年12月的疫情,也已经说明气候对疫情严重程度还是有比较大影响。虽然新冠不惧怕高温天气,仍然可以传播,但症状严重程度跟气候还是有一些关系。所以,我更担心还是今年底可能出现的下一波疫情。不过中间还是有4个月的低谷期,既来之则安之。还是以平常心应对就好,不恐慌、不焦虑、不无视。高峰期,加强个人防护。低谷期,好好休养生息,恢复身体,养精蓄锐。所以,我们才需要这个投票,有数据帮助我们判断疫情进展情况。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5月28日
其他

【稿费】很难,但得坚持

今天是5月最后一个周六,又到了每个月例行跟大家提醒稿费的时间了。我不接软文广告,主要的稳定收入来源是靠大家自愿赞赏的稿费,所以就是每月底例行提醒一下。(1)很难年初我预期,第二波疫情的感染率可能在一半左右,远低于第一波疫情。这是建立在我们社会、舆论还能重视疫情,人们至少还有一些基本的个人防护意识。但显然,现在并不是这样。所以,当前这波疫情的最终感染率,虽然也应该会比去年12月低,毕竟去年12月是大家普遍处于易感染状态,而当前大家虽然体内抗体浓度下降,但至少没有去年那么容易感染。但因为当前大多数人都缺乏个人防护意识,出门也不戴口罩,所以这波疫情的感染率,现在我个人是估计,可能会达到70%左右,会比去年低,但不会低太多。其实大家最近应该也都有亲身体会,随着二阳的人数越来越多,要想防住这波疫情,也很难。并不是我们做好个人防护,就可以100%免于感染。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选择的机会。很多人是没有条件去防。比方说,前两天,有专家建议“二阳”不要带病上班,但这个建议上了热搜后,反倒被人们冷嘲热讽。因为这话跟我们普通人说没用,要跟老板说。我读者也有人跟我反馈,在阳了之后,老板会强制不让来上班,但问题是得变成请病假,得扣钱。结果很多人为了不被扣钱,只能坚持带“阳”上班。这也是生活压力大所迫,这样带病上班,对健康肯定是不好的,但不上班要被扣钱,人们并没有选择。除非严重到,确实没办法上班,不然肯定很多人会带“阳”上班。这让人怎么防?只要办公室里有一个人阳了,而且还在急性发病期,还一直咳嗽,并且很可能他还不戴口罩,这时候哪怕你在办公室里也坚持戴口罩,但基本也不可能防得住。除非,你就是得高强度防护,比如买台能过滤病毒的空气净化器,放在自己桌上,对着自己脸吹。但这样做,一来需要提高防护成本,二来也容易遭到别人异样的眼光。在当前舆论刻意弱化疫情的现实面前,很多人自己不戴口罩,还歧视戴口罩的人。所以,当前社会舆论氛围,对还坚持防护的人来说,是比较不友好的。都说“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但问题是,当前的社会、舆论环境,并没有给人们“当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创造有利环境。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机会去为自己的健康负责。很多人,包括我很多的读者,都很清楚新冠病毒对人们健康的长期伤害有多大,我们也很不想感染新冠病毒,也很积极的做好个人防护,但最终总是被周围大量人不注意防护,给拖下水。社会有给我们选择的余地吗?面对当前疫情,我们自然是不可能走回老路,有些人对疫情有应激反应,别人一说呼吁重视疫情,他马上就骂别人要“封控”。但正常来说,现在呼吁重视疫情,只是呼吁大家要加强个人防护。只是自己做好个人防护,效果很差,只有周围人都能做好个人防护,这个防护效果才能好。我觉得,我们社会,至少要给不想被感染的人,创造一个有利环境。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舆论能去正确、辩证、客观的正视疫情、而不是弱化疫情,甚至对疫情视而不见。我是一直希望,能在确定疫情高峰期要来的那个月,至少可以出台个强制口罩令,这个我觉得并不过分。或者舆论上,至少能多宣传一下疫情对人们健康的长期威胁,包括长新冠的实际危害、数据、研究等等。不然,像我们并不想被感染的人,即使做好个人防护,也仍然有很大概率被感染,更多还是得看自身条件和运气。当然,这并不是说做好个人防护没有用。即使是当前环境,做好个人防护,仍然还是可以降低被感染概率,即使感染,也能通过减轻病毒载量,有概率减轻症状。但这种即使做好个人防护,仍然有很大概率被感染的社会环境,对不想被感染的人来说,是很不友好的。(2)自己经历我老婆在本周三,也二阳了。对此,我和我老婆也都有一些预期。因为我老婆是老师,每天要接触那么多学生,基本很难防得住。我让她上课要戴口罩,她说上课很难戴得住,因为要一直讲话,戴着口罩长时间讲话会非常难受,特别现在天气还热。她说不是她上课不想戴,是确实很难。除非我老婆辞职,要不然这一年2-3次感染,是很难躲过去。不过好在,今年我和老婆是异地居住,这个之前也有跟大家提到过。我老婆学校在市郊,今年我搬家后,我平时住市里,离我老婆学校有50公里左右。所以我老婆一般是周五晚上回家,周一早上走,平时主要住学校边上,偶尔周三会回来一趟。我老婆这次应该是周一或周二才在学校感染,周三出现症状,就没有跟我和小白接触。现在我和小白都还没有感染。不像去年我老婆在学校感染后,传给我和小白。我老婆的二阳症状并不严重,比第一次轻,只是全身乏力,没有发烧。这个可能也跟我老婆5月初在我劝说下,也去打了一针疫苗有关。而且我老婆在我长期说服下,至少出门也是会戴口罩,上课也会尽量戴,所以接触的病毒载量会比较少,症状轻一些也很正常。还好我老婆这次症状轻,要是症状重的话,我肯定要去照顾她,不然我也不放心。从我收到的读者反馈看,症状比第一次轻的人,比例应该会更大一些,具体我可能下周三会发个投票来单独调查。我也一直跟大家说,这次因为大家体内多少还有一些抗体,所以症状比第一次轻,是很正常的。但也并不是所有人症状都比第一次轻,也有人跟第一次症状差不多,甚至更重。这个仍然是一个概率问题。而且,大家也不要因为这次症状轻,就轻视了新冠病毒。因为有些人症状轻,但仍然出现长新冠。比如,有读者就跟我反馈,他二阳症状轻,但阳康过了一周,就开始腰背疼,特别容易疲劳,心率也开始异常等等。所以,新冠病毒对健康的长期伤害,是不能忽视的。要是这疫情明年还不结束,我都打算劝我老婆辞职,毕竟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当然,我现在还是比较指望一些新出的鼻喷抗体,能不能起到作用,希望明年不说让疫情结束,至少可以有机会免于每年感染2-3次。但在有效药物和疫苗出现之前,我们也仍然需要客观面对新冠病毒对人们健康的长期伤害。这也是为什么,国外像英国,会出现医护人员离职潮的缘故。如果我们社会层面不重视疫情,但疫情对人们健康的长期伤害又客观存在的情况下,很多人到最后,也只能被迫做出选择,比如换工作、争取居家办公等等。而且社会和舆论弱化疫情,也让坚持防护的人,不但容易受到别人的歧视,而且还容易加剧社会分歧、家庭分歧。还是以我为例子。我最近要说服我妈出门戴口罩,都花了好大力气。我每次跟她科普新冠一些知识,她也是动辄就说“现在哪有疫情,都没人戴口罩了,也没人说疫情了”,“不可能防得住,干嘛还要防,感染就感染了,没啥大不了”,诸如此类。后来,总算说服她出门戴口罩了,但最近因为感觉要进入疫情高峰期了,所以我要让她最近这两周尽量别出门,她就很不高兴,沟通成本很高。最后没办法,我妈就说要回老家住,我爸妈平时主要也是在老家农村住,因为比较能串门、亲戚多,生活比较自在。上半年我妈没出去做生意,就过来帮我带小孩。所以,我现在也只能让我妈回老家住,我自己一个人带小白。有时候我也挺无奈的,明明是他们这个年纪的人,受疫情伤害最大,但偏偏他们这个年纪的人,现在最容易轻视疫情,因为整个舆论的这种刻意弱化疫情倾向,对他们影响太大了。所以,要想防住这波疫情,确实不容易。只要你得工作,得经常出门,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在疫情高峰期就很难防。像我是还有条件可以防,才会努力去防。我打算未来两周,基本足不出户,自己一个人带小白、为此我是买了一大堆玩具给小白玩。等两周后,我老婆彻底转阴,没有传染性了,我就去带着小白去跟老婆住。这也是一个差异化防疫思路。只要熬过疫情高峰期,周围人群形成免疫屏障多了,那么就安全了。幸好,也不是一年365天都得这样防。要不然我也防不了,毕竟不让小孩出门,对小孩成长也不好。但只有疫情高峰期的那两周左右,需要高强度防护。每半年,就防这两周,至少我还是能做到的,小孩在这两周尽量不出门,也不会有多大影响。所以,最关键,还是得能精准判断,疫情高峰期是何时到来。以及这一波疫情会何时结束,要有数据去帮助我们确认。这也是我为什么坚持每周日去发这个“新冠感染情况”的投票。(3)唯有坚持我发这个投票,是吃力不讨好的,而且还要承担一些风险。一说疫情,就有一些人骂我制造焦虑。但通常一些自媒体制造焦虑,是为了吸引流量,但我公众号流量一直很稳定,每天文章阅读力大概是5万左右。我并不需要靠制造焦虑来吸引流量,所以我平时更多是在给大家心理按摩,反驳一些制造焦虑的声音。最近,反倒是跟疫情投票有关的文章,阅读量就不到3万。所以,发这个投票,对我来说,是吸引不到一点流量,反而流量会变少。我公众号的读者,对我发这个投票,整体还是比较支持的,即使不感兴趣,顶多就是不看投票的文章,不至于进来谩骂。但外面一些信息流平台,我只要一发疫情相关文章,马上就有人进来骂。此外,发这个投票,还要承担一些风险。前两周有文章被吞,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但即使如此,我仍然还是坚持去发这个投票。只是我认为,这个投票数据,对大家有帮助,对我们社会整体也是有帮助的。即使很多人可能没条件去防,但至少也需要有数据,去了解实际疫情的进展情况,去了解新冠病毒的实际危害。因为这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新冠病毒还在高速变异,未来会如何变异,谁都不好说。我建立这样一个常态化的投票机制,至少也能起到一个小小的预警效果,假如未来某一天,病毒变得更具危害,那么我也能通过这样一个投票,比较敏锐察觉到异常,不至于成了睁眼瞎,当危险来临时,还完全不自知。当然,我是希望永远不要有让有我这样预警的机会。但至少我们是需要有一个保险丝。很多事情,确实很难。但仍然需要有人去做。我跟很多呼吁重视疫情的博主不同,我从来没有去带货疫情防护的东西。我不反对别人去带货,但我自己坚决不带,主要也是不想被人说成“利益相关”。这个怎么说呢,至少我自己会觉得,假如我去带一些疫情防护的商品,那我自己会感觉违背自己初心,会让自己变得有些利益驱动,我就不敢去有底气的说,我呼吁大家重视疫情,都是我自己心里想说的,没有一点利益驱动。我就完全不怕会有人说,我是为了带货,才去呼吁大家重视疫情。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从来不带货,顶多就是推推我自己喜欢的书。哪怕我去带货,可以让我赚很多,我也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我不要求别人得跟我一样,我觉得别人带货也没什么不对,只要能确保商品质量就行。不带货,这更多只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这样,我才能问心无愧。每次写疫情相关的文章,我的出发点只有一个,就是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做到不恐慌、不轻视。我只是希望,能让我们有机会,去保护好自己的健康,保护好家人的健康。所以,我需要呼吁,利用自己的一些影响力,去在这个充满无视疫情的舆论环境里,发出一些呐喊。这样,我们这些不想被病毒感染的人,还想保护自己健康的人,才能在未来,有一些机会去选择不被感染,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只能被裹挟。如果我们人人都保持沉默,那这个现况,我们就很难去改变。我虽然影响力也不大,但作为作者,至少会比普通人多一些影响力。所以,我觉得自己还是有责任、有义务去发出理性的声音。大家可以沉默,但我不能沉默。能有一点效果,是一点。我在这里,也呼吁我们的社会、舆论,能够正视疫情的实际危害,辩证认知新冠病毒对大多数个体威胁低,但对整体威胁高,能让人们充分了解,新冠病毒对健康的长期伤害。让人们有选择不被感染的机会。而不是只能看运气,听天由命。今天文章就到这里,大家要是觉得我过去一个月文章不错,可以在下方“赞赏作者”作为稿费支持。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稿费支持,这是我能坚持的最大动力。最后也把每周例行投票发一下,大家可以在下方投票。本周投票把“感染过1次,已经痊愈”,细分了最近一个月内感染,还有一个月前感染,这个主要统计最近首阳的人数比例,大家注意区分。赞赏按钮在下方。
2023年5月27日
其他

清仓台积电,加仓日本商社,巴菲特押注危机

最近巴菲特一些异常的投资动向,比如持续减持某电车企业,还有清仓台积电。然后又跑去大幅加仓日本五大商社,引发日本股市出现“巴菲特效应”,最近创90年泡沫破裂以来新高。很多人对这件事情比较关心,今天文章就来分析一下。(1)巴菲特的异常动向首先关于巴菲特最近的投资异常动向,倾向性是比较明显的。这个也不奇怪。巴菲特有句话流传比较广,意思是他的成功是归功于美国的国运。巴菲特还说过,“永远不要做空自己祖国”。到2021年,巴菲特则直接说,“永远不要做空美国”。客观来说,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是比较理性的,在十几年前对我投资理念的形成,影响也是比较大的。但我也一直跟大家强调,我们不要去神话任何一个人,包括巴菲特。巴菲特是投资大师,但他也是人,不可避免会受人性的影响,也会有知见障。巴菲特是成长于美国的超白金时期,他的成功确实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美国的成功。但这也让他对于美国的国运,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坚定信念,这让他接受不了美国会走下坡路的事实。这也不奇怪,毕竟他的大部分利益,都跟美国的发展深度绑定在一起,从一个卖方的角度,他自然也是得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不可能会去说美国的不好。所以对于巴菲特所说的话,还有投资动向,我们也是得抱着审视的态度,不能盲信盲从。不能说巴菲特看好美国,不看好我们,然后我们就得自怨自艾,或者觉得美国不可战胜。巴菲特首先是一个美国人,然后才是一个投资者。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基金,成长到今天这个巨无霸规模,他在很多层面的决策,已经不仅仅只是巴菲特的个人意志,更多也受美国的国家意志影响。比方说,巴菲特2021年开始持续加仓石油股,然后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油价暴涨,这让巴菲特持续加仓石油股,是大赚特赚。还有,去年底,巴菲特是大面积清仓了银行股,大幅减持美国合众银行7112万股,环比减持幅度高达91.42%。巴菲特持有美国合众银行是16年了,曾经也是巴菲特前十大持仓股之一。巴菲特还清仓了富国银行,这是美国前四大银行。巴菲特对于富国银行是去年底完全清仓,一股不留,而要知道巴菲特持有富国银行是长达30多年,如此清仓态度,十分坚决。不仅如此,巴菲特去年第四季度还减持纽约梅隆银行3714万股,环比减持幅度近60%。巴菲特以往对银行股一直情有独钟,结果去年第四季度突然这样大面积减持银行股。结果,今年3月硅谷银行破产,美国银行板块出现大面积下跌,巴菲特又躲过一劫。很多人,把巴菲特这种“超前”投资,完全归功于巴菲特长期以来的灵敏投资眼光。客观来说,巴菲特的投资眼光肯定是很好的,但要说巴菲特没有一丁点自己可靠的消息来源渠道,我也是不相信的。特别是加仓石油股和清仓式减持银行股,很难说没有准确消息来源的情况下,会如此坚决。一个喜欢投银行股几十年的人,哪怕对银行业未来不看好,正常也只会是长期减持,而不是清仓式减持。但巴菲特去年第四季度这样集中清仓,态度显然又过于坚决。而在2020年,巴菲特才刚大幅加仓银行股。所以,这大概率是有一些普通人得不到的消息来源渠道,才让巴菲特做出如此坚决的态度。从这个角度来说,与其说巴菲特的成功,是来源于美国的国运。还不如说,巴菲特的成功,是来源于美国。大家应该能理解,这两句话的区别。所以,我们再看巴菲特这些比较异常的投资动向,与其说是巴菲特的态度,还不如说这是美国的态度。(2)清仓台积电2008年,在次贷危机中,A股和港股也遭遇股灾,然后巴菲特以极低价格抄底某电车企业,斥资18亿港元,这对巴菲特当时来说,只是一步“闲棋”。这并不是说,巴菲特能在2008年就有如此超前眼光,看准这家企业能在十几年后成长为电车龙头企业。而是巴菲特采取的广撒网,再重点捕捞的策略,这家企业只是巴菲特2008年大量抄底标的,其中一个鱼苗。过去这十几年,不管这家企业的股价波动如何巨大,巴菲特持仓一直是纹丝不动。在巴菲特2008年抄底买入后,这家企业的股价就一度从8港元,在2009年暴涨到89港元,暴涨了十来倍。但当时巴菲特是一股未卖。然后在2020年,这家企业的股价从差不多40港币,暴涨到278港币,暴涨6倍多。这也让这家企业,挤入了巴菲特的前十大持仓股。但巴菲特2022年是开始减持了这家企业。从2022年8月首次减持开始,过去这大半年,巴菲特累计11次减持,持股比例也从19.92%,下滑至9.87%,差不多是减仓一半了,目前还没有说要停止减持。客观来说,巴菲特投资这家企业长达十五年,获利十几倍,这时候巴菲特会选择获利了结,并不奇怪,可以解读为是正常投资选择。但如果把这件事情,结合巴菲特清仓台积电,还有巴菲特大幅加仓日本企业的事情,还是会让人感觉到一些不同寻常的信息。巴菲特在去年第三季度,还加仓了41亿美元的台积电股票。但仅过了两三个月,去年第四季度,巴菲特就清仓式减持了台积电,大幅减持了86%,到了今年一季度,已经是一股未留。如此剧烈的投资转向,显然是有些不同寻常的。巴菲特在今年股东大会上,则已经很直白的说“台积电是好公司,但所在的地方不好,担心台海危机”。我们对巴菲特这句话的回应,也很有意思。我们只是说“巴菲特的话值得台湾同胞认真听、认真想。我不作太多评论。”我个人理解是这样,巴菲特的这句话,更多是反应美国的态度。这让我想起年初媒体爆料称,白宫内线消息透露,当被问到有什么比“新保守主义乌克兰方案”更具灾难性时,拜登竟回答说“等你看到我们‘毁灭台湾’的计划就知道了”美国一直在拱火。如果把美国拱火,结合到巴菲特清仓台积电,就不难奇怪巴菲特会做出这样180度转向的投资变化。再结合巴菲特2021年大幅加仓石油股,结果2022年美国拱火俄乌冲突爆发。我一直说,拱火泼汽油的人,当然能比较准确知道什么时候会被点燃火。巴菲特假如事先知道美国要拱火俄乌危机,让巴菲特比较笃定俄乌冲突一定会爆发,那巴菲特会在2021年如此坚决加仓石油股,就不奇怪。所以,巴菲特这些异常的投资动向,我认为更多是受地缘政治的影响居多,而非单纯的金融投资决策。巴菲特减持某电车企业和清仓台积电,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一直说这是好企业,但一边说是好企业,一边又减持。所以,我也在思考一种可能性,美国现在一直在极端打压我们企业,美国之所以一直还没有对这家企业动手,会不会是有巴菲特重仓的因素在里面?那假如巴菲特某来某一天完全清仓后,美国会不会动手?当然,这仅仅只是某种可能性,但只要有这个可能性,就意味着存在对应风险。不过,还是得强调一下,我是不认为,即使美国出手制裁,这家企业就会怎么怎么样。美国制裁华为都4年了,现在华为也还依然站着,没有倒下。而且电动汽车产业,我们不像芯片产业那么容易被卡脖子。这篇文章只针对地缘层面去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我对这家企业,目前也没有什么看空和看多建议。具体投资,是大家需要自己独立思考,自主决策。这篇文章,我更多是在通过巴菲特这些异常的投资动向,去分析整个对岸局势的地缘风险。这也是我过去两年文章,持续关注的一个主要风险点。其实,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美国、德国、日本这些传统汽车巨头,都会大力发展方向,属于兵家必争之地。我对我们最终能竞争中获胜,是充满信心。但对于过程中的风险和竞争激烈程度,我们也是要有所预期。虽然新能源汽车我们现在是占优势,但不代表未来就是一帆风顺的。未来竞争必然也会十分激烈,而且美国很可能还是会出一些阴招、损招,我们对此也是要有所预期和准备。而且,新能源汽车核心在于电池,而电池关键在于材料。所以,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更关键还在于对于世界主要矿产资源的争夺,比如锂、钴、镍等等。电池技术上,我们现在是领先的。但关键的资源材料的供应上,我们还需要满世界买矿,这就会涉及到地缘博弈。就可以关联到巴菲特加仓五大商社的事情了。(3)加仓五大商社我们再从地缘层面因素,去看巴菲特加仓日本五大商社,就不难奇怪。有些媒体说巴菲特加仓日本股市,但其实巴菲特是加仓日本五大商社。巴菲特称,他已经将五大商社每家公司的持股量增加至7.4%,还亲赴日本以示支持。。没有董事会批准,巴菲特这种加仓不能超过9.9%,目前五大商社持股,也是巴菲特最大海外持仓。我们如果从美国拱火东亚局势的角度,就不难奇怪巴菲特为何大幅增持日本五大商社。这五大商社是三菱商事、三井物产、伊藤忠会社、丸红会社、住友商事。日本所谓商社,是集贸易、产业、金融及信息等为一体的大型跨国贸易集团。日本五大商社在日本战后的经济重建中,发挥了很重要作用,这其中美国对五大商社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美国扶持了五大商社,控制了日本的进出口贸易渠道,所以战后大量的美国援建日本的物资都是通过五大商社进入日本。所以,这五大商社基本是垄断了日本的进出口市场。当前这五大商社就占了日本40%的出口,60%的进口。值得注意的事,五大商社过去这几十年,一直在全世界范围内收购大量矿产,所以日本进口资源基本都是通过五大商社。比方说,三菱商事利润占比最大的是矿产资源,接近一半,其次是油气资源,二者加起来是差不多2/3。其他4个商社的矿产和能源占比,基本都是接近一半。美国拱火俄乌冲突爆发后,油价暴涨。假如东亚也被美国拱火,世界大宗商品价格,包括各类资源价格,大概率也会出现巨大波动。世界每当有一些危机出现时,都是“资源为王”,各类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才是硬通货。而五大商社过去这几十年,在全世界收购了大量矿产资源,巴菲特这时候会大举加仓五大商社,更多是在加仓“资源”。从2021年加仓石油股,到2022年清仓银行股,再到今年清仓台积电,加仓日本五大商社。巴菲特这都是在提前押注“危机”。危机危机,危中有机。美国之所以这么热衷拱火,是因为美国一直在从危机中去牟利。俄乌冲突已经充分证明这一点,美国靠卖天然气和军火,已经大赚特赚。但我们也不要觉得美国就赢麻了,凡事都有取舍。美国是现在内部金融危机矛盾越来越严重,这才让美国不得不通过对外拱火的方式,来试图转移内部危机。但这样的拱火,是一把双刃剑,是玩火行为。美国一直这样拱火,总有一天也会玩火自焚。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5月26日
其他

G7服软了吗?

5月18日-19日,于西安召开的中国-中亚峰会。还有5月19日-21日,于日本广岛召开的G7峰会。二者因为召开时间比较接近,而且形成比较鲜明的反差,就比较容易被拿来对比。像华春莹在推特上就发了这两场峰会的对比图。中亚峰会是加强团结合作,而G7峰会是在煽动对抗这也比较形象说明,我们的发展理念,跟美国的不同。(1)理念差异美国是通过掠夺,来满足自身利益,所以会不断制造危机,煽动对抗,来乱中牟利。我们是通过发展,一起做大蛋糕,来实现共赢,所以我们追求世界稳定,来稳中互利。就从中亚峰会和G7峰会的成果来说吧。中亚峰会是达成了十分丰硕的成果清单,比较重要的有:推动中国-中亚交通走廊建设;完成中吉乌铁路可研工作,推进该铁路加快落地建设;保障中吉乌公路畅通运行;实现中塔乌公路和“中国西部-欧洲西部”公路常态化运营;建立中国-中亚能源发展伙伴关系;保障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稳定运营;其他还有上百项成果要点,我这里就不逐一列举,不然文章篇幅都放不下。单单峰会达成的多边合作文件、谅解备忘录就有9份。中亚是连接欧洲和亚洲的纽带,在历史上也是丝绸之路的枢纽。虽然进入现代后,中亚已经没落,但随着我们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亚洲和欧洲又一次有机会紧密联系,这也给中亚带来不小的发展机会。这次中亚峰会的很多成果,都是围绕着加快推进中亚连接我们和欧洲的铁路、公路的交通枢纽运转。要想富,先通路。这句话我们这里十分朴素的话,放在中亚也是适用的。所以,这次中亚峰会,是充分体现了我们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G7峰会。本次G7峰会,只做了两件事情。一个是美国联合自己盟友,来对俄罗斯进一步制裁。美国方面信誓旦旦宣称,新一轮制裁可以切断对俄罗斯的出口。不过另外一个比较讽刺的新闻是,印度成为欧洲最大的石油产品供应国大宗商品数据提供商Kpler的数据显示,印度4月有望成为欧洲最大的成品油供应国。印度作为一个石油进口国,能成为欧洲最大的成品油供应国,原因大家也都知道。印度去年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暴增22倍,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差不多是打了9折,然后再转手高价卖给了欧洲,从中赚得盆满钵满,俄罗斯也找到了原油出口,有了欧洲这个冤大头,其他各方皆大欢喜。(2)G7服软了吗?这次G7峰会,除了宣布对俄罗斯进一步制裁外,就是充斥着针对我们的各种污蔑攻击。但我看到有些大V和媒体把这个充斥着对我们各种攻击、充满舆论陷阱的G7联合声明,解读成G7服软。但只要看我们外交部的回应,就知道所谓G7服软,只是舆论陷阱而已。我们发言人是明确说了“七国集团嘴上唱着“迈向和平、稳定、繁荣世界”的高调,干的却是阻碍国际和平、损害地区稳定、压制他国发展的事情,这种做法毫无国际信用可言。七国集团不顾中方严重关切,执意操弄涉华议题、抹黑攻击中国、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已向峰会主办方日本等有关方面提出严正交涉。”那些把G7联合声明解读为服软的人,建议了解一下我们外交部“严正交涉”是什么意思。以前,G7联合声明很少提到我们,顶多就是稍微提一嘴。但这次G7联合声明,除了俄罗斯之外,充斥着大量碰瓷我们的内容。基本把美国过去几年的陈词滥调给用了个遍,不但妄谈我们台海局势,而且把东海、南海、涉港、涉疆、涉藏等问题都说了一遍,甚至还把日本一直污蔑的“经济胁迫”给写进联合声明里了。就这样一份联合声明,居然还能被有的大V和媒体解读为服软?这是跟着外媒的步调,踏进美国设置的舆论陷阱。一些外媒会把这份联合声明,解读为“某种缓和表态”,认为是“善意”。这是因为,联合声明也有诸如“准备与中国建立建设性和稳定的关系”,有必要与中国在全球挑战以及共同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合作”。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善意,完全不能掩盖大量的恶意。而且,考虑到法国马克龙在4月对我们访问之后,就已经没有去完全跟随美国步调来针对我们。法国毕竟也在G7国家里,G7联合声明里所谓的“善意”大概率是法国要求加进去。但充斥着大量的恶意内容,已经充分说明美国和日本等国的态度。G7毕竟不是一个真正团结的组织,里面虽然只有7个国家,但各个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所以才会有这样一个看上去像缝合的联合声明。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份联合声明里,一边说“不是为了伤害中国,不是脱钩,也不是向内转”,同时又宣称“经济韧性需要去风险化和多样化……我们将减少关键供应链中的过度依赖……我们将培养对经济胁迫的适应能力。”我们秦外长在之前访问德国的时候,就明确指出所谓“去风险化”的舆论陷阱。秦外长在5月9日就明确说过“如果以“去风险”之名行去中国化之实,那就是在去机遇、去合作、去稳定、去发展。”美国去年说“即竞争、又合作”,但实际美国行为,合作是假,恶意打压是真。今年,美国又开始塑造一个新名词就是所谓“去风险化”,美名曰是供应链多样化,但实际上就是在打造一个排除中国的供应链体系,打着去风险的幌子,实际干的就是在去中国化。这是我一直跟大家说的,美国宣称不脱钩,是因为当前美国承受不起脱钩的代价。但美国一直在进行长期软脱钩的行为。就这样,还能被解读为G7服软。这么明显一个舆论陷阱都看不到。当然,我们很多有识之士,还是比较容易看清楚这样的舆论陷阱。秦外长对于这些舆论陷阱,都已经戳破过很多回了。G7这次也只是陈词滥调罢了,根本不可能骗到我们,也只能迷惑一些看不清楚的人而已。G7联合声明里,像这样绵里藏针的舆论陷阱还有很多。比如,日本最近这几个月,到处上蹿下跳,试图把自己塑造出被我们“经济胁迫”的受害者。我就纳闷了,我都不知道我们怎么对日本搞“经济胁迫”了。美国90年代收割了日本,那时候日本咋不去诉苦美国对日本搞经济收割?倒是日本到现在还有不少人认为,90年代泡沫,完全是日本自己的原因,跟美国无关。而我们都还没有对日本怎么样,日本就到处说我们对日本搞经济胁迫。
2023年5月23日
其他

疫情数据分析(5月21日投票结果分析)个人统计

又到每周日例行发起的“新冠感染情况”投票。同时,我会对今天投票结果,做一个及时分析。现在正在阳的人数比例增多,对于阳完之后要怎么投,我也做个说明。投票里的“正在阳”是统计“过去7天感染”。比如,你在10天前感染的,今天已经超过7天,这时候,假如你症状已经消失,就投“感染过2次(已经痊愈)”假如你感染超过7天,但症状没有完全消失,仍然还有一些残留症状,就投“感染过2次(还有长新冠,未痊愈)”如果你10天前虽然出现类似症状,但并不确定是否感染新冠,就投“疑似感染过2次”。这样确保数据的延续性是准确的,可以有数据沉淀,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下方进行投票。这个投票仅代表我读者群体的一个感染情况,会有样本数据偏差,仅供参考。截止21日晚上7点的投票结果如下,参与人数6731人。开始逐项分析。(1)过去7天感染新冠比例上周,过去7天感染新冠比例为9.03%。本周,该比例下降为8.11%,虽然有小幅下降,但仍然还是维持在高位,是否达峰,还得多观察两周才知道。具体走势图如下。然后,我们看过去7天首阳和二阳比例,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上周这个“正在阳”比例下降1%,主要是首阳比例下降,二阳比例下降不多。过去7天“正在阳”的人群里,首阳占比从上周的54.5%,下降为51.8%。考虑到五一前,广州医院医生的一手数据是说,二阳占比是20%-30%。当前“正在阳”的人群里,二阳比例是在不断上升。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当前过去7天首阳和二阳的比例基本是一样的。但全国范围内,去年12月那波疫情,未感染比例是不到20%,而感染比例是超过80%。所以,占比不到20%的未感染人群,跟占比80%的已感染人群,二者正在阳的比例是一样的,已经说明相比未感染人群仍然是更容易感染。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辩证得出4个结论:1、在感染3个月内,我们体内抗体浓度比较高,保护效力很强,不容易二次感染。2、随着我们大多数人感染满5个月,体内抗体浓度已经大幅下降,保护效力减弱,这时候如果接触的病毒载量增多,就比较容易二次感染。3、虽然我们体内抗体浓度下降,但仍然还有一些保护效力,所以已感染人群,仍然会比未感染人群,不容易感染一些。4、随着时间推移,二阳比例上升,说明大多数人体内抗体浓度在持续下降,新一波疫情将主要靠二阳人群推动,而非首阳推动。如果只有之前未感染人群首阳,那么顶多只是一波小高峰,因为之前未感染人群比例不到20%,占比太小。只有已感染人群开始大范围持续出现二阳,才可能形成新一波疫情。(2)不确定感染了什么目前甲流疫情周期已经过去。所以“不确定感染了什么”,其中很大一部分应该是感染新冠。当前虽然“正在阳”比例大幅上升,但“不确定感染什么”的比例,上升幅度没那么大。这说明,大部分人感染新冠,或者检测抗原,或者自我感知,还是能确认自己是否感染新冠。这其实从感染速率也可以看出区别。之前甲流高峰期,我读者里的“正在感染甲流”的选项比例,还没有超过3%。能让过去一周,就出现8%的人感染,目前只有新冠有这个传染力。需要说明的是,现在抗原的检测灵敏度不高,据我所知,很多人是连续检测多日,甚至症状都快消失了,才检测出阳性。所以,目前要确定自己感染新冠,更多还是靠自己根据症状来自我感知。毕竟大多数人去年底都感染过,还是有一些经验。(3)长新冠比例很早也跟大家分析过,如果新一波疫情到来,那么长新冠比例也会随之上升。本周的长新冠比例是从4.7%,上升到6.3%,反弹还是比较明显。长新冠比例上升,主要是因为二阳人群的长新冠比例上升。因为我这个投票是有数据沉淀,这样才能通过长期追踪,看出趋势变化。新冠感染后,大多数人的急性发病期是在7天以内,但通常需要有一个月的恢复期。之前的长新冠投票,转阴后完全没有长新冠的比例只有19%,有大约60%的人群,在一个月内仍然会有一些症状。长新冠会超过一个月的人群比例,为18%。长新冠超过4个月的人群比例,为5%左右。我这里的长新冠定义是,感染后,超过7天仍然有一些症状。所以,比如上周投“正在二阳”的人,本周因为感染超过7天,但仍然还有症状,那么就会投“感染过2次(还有长新冠,未痊愈)”。这是当前长新冠比例也开始反弹的主要因素。预计,等大家感染满一个月后,这个长新冠比例就会重新下降。从长期来看,长新冠比例应该会稳定在3%-7%之间。(4)还未感染比例上周还坚挺的未感染比例,本周也开始下降。未感染比例从上周的19.1%,下降到16.55%。因为每周都开始有较大比例的首阳,这其实说明当前未感染人群里,开始首阳的比例是很高的。我读者投票里,未感染的比例下降速度,跟首阳增长比例不一致,主要是因为有一些读者是之前没投票,但首阳了之后,才进来投票。这就是我一直说的,投票有样本偏差,因为每次投票的人群并非完全固定。不过总的来说,我每周投票人群还是相对比较固定,虽然有样本偏差,但不会太大,还是可以从中看出趋势规律。而且,会有新增这么多“正在阳”进来投票,本身也足够说明很多问题。(5)地区差异最后强调一下,我读者的投票,更多是体现全国的一个整体情况,具体到不同地区,是有地区差异。去年12月那波疫情,首先是在北上广深,还有各省省会率先大规模传播,然后到二三线城市,基本有半个月左右的滞后。所以,当前各地方的疫情进展程度也是不太一致的。微信公众号的投票,后台是看不到地域分布,所以我也没办法具体统计不同地区的疫情进展情况。我这里可以把我后台显示的读者地域分布贴一下。排名前7名是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四川。所以,我这个投票结果,会更贴合这些省份和地区的疫情进展情况。其他省份和地区,大家也是得综合一下自己身边实际情况,来综合参考。我后面考虑在周三的文章末尾,贴一个有细分不同省份的投票,只为了看地区差异,不计入平时每周的全国统计。另外,大家也比较关心二次感染的症状情况。这个还是因人而异,从我收到的读者反馈情况看,二次感染症状比第一次轻的比例应该会更多一些,毕竟我们体内都还有一些抗体,只要接触的载毒量不高,那么症状比较轻才是正常的。但也有人是跟第一次感染症状一样重,也有第一次感染症状很轻,但二次感染症状很重的。这个不能一概而论。具体我后面等二次感染比例超过20%,有比较多样本数据的时候,会单独发一个投票,统计大家二次感染的症状轻重。这样大家才能比较心里有数。用数据说话,才比较靠谱。(6)北京疾控数据北京疾控每周也有公布一个疫情周报。数据比较简略。只是公布总的法定传染病总数。此外,就是公布了下数量前5的传染病种类,上周的报告情况如下。我把过去4周,北京疾控的报告病例数也贴一下。4月17日-4月23日:6312例,排名前两名:流感、新冠病毒;4月24日-4月30日:6438例,排名前两名:新冠病毒、流感;5月1日-5月7日:10508例,排名前两名:新冠病毒、流感;5月8日-5月14日:18081例,排名前两名:新冠病毒、流感。考虑到从4月24日开始,北京流行的传染病,占比第一的就是新冠病毒,后面几周没变。所以,当前北京上升的传染病例数,基本也可以确定是以感染新冠病毒为主。(7)海外疫情数据日本厚生劳动省5月8日之后,也没有再公布疫情数据。所以,后面日本的疫情数据也比较难获得了。新加坡也还有统计,目前新加坡疫情数据也是处于持续高位,还没有明显回落。韩国也还有统计疫情数据。过去一周,韩国平均每天新增确诊1.9万例,平均日新增10例新冠死亡病例。这个数据,比起4月日新增1万例,还是有一些上升趋势。之前我也分析过,日本、韩国基本会在5月中下旬出现新一波疫情。国外去年的疫情数据还是很多、很充分。所以,只要愿意睁开眼睛,还是能比较准确预判疫情走向。(8)不悲观,但保持警惕不少人问我,是不是未来就要这样每年2-3波,无休止的经历疫情的持续冲击。这个我个人倒是还没这么悲观。虽然当前全世界范围内,世界各国每年经历2-3波疫情是大概率的事情。但这不代表以后会一直如此。一方面是病毒变异还在持续,病毒变异是随机的,不管未来病毒是往毒性更强变异,还是往毒性更弱变异,但总归是会有一些变数,疫情的常态化,并非就会一直常态化下去。一些重大突变,导致全球疫情发生重大改变的可能性仍然是存在的。除了提防病毒往更危险的方向去变异的可能性,我们也仍然可以对病毒往毒性更弱的方向去变异的可能性,抱有一些期望。当然,这个更多是只能看运气,而非一定如此。此外,我们更多能指望的,还是得期望真正有效的广谱疫苗,还有一些真正有效的药物、防护手段普及。比如,即将在6月上市的鼻喷雾剂,这个之前是被传得比较多,当然具体有用没用,还是得到时候实际应用了,才知道。还有正在临床试验的SA58/SA55鼻喷广谱抗体。目前SA58已经被XBB逃逸,但SA55仍然可以对XBB保持高效中和能力。这个是之前曹云龙的研究成果,实验数据还是比较好的。当然,具体有用没用,仍然还是得大规模使用了才知道。可以确定的是,真正能让疫情结束,只有两种可能性:1、病毒自行变异到足够弱的程度,目前的XBB最新变异毒株,还没看到毒性减弱迹象,奥密克戎当前致死率低,更多是疫苗普及,还有人们反复重复感染,体内长期存在抗体所致。2、真正有效的广谱疫苗和药物问世,并且能被大规模普及。比较让我担忧的是,当前舆论和民众,这种对新冠病毒视而不见的态度,会不会阻碍广谱疫苗和药物的研发,会不会即使有广谱疫苗和有效药物问世,也得不到大规模推广。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这种对新冠病毒视而不见的态度。那么我们就只能是听天由命。要么,新冠病毒变异得更危险,把全世界装睡的人都打醒了,大家重新重视。要么,就是新冠病毒自行变异得更加弱毒性,那就真的可以当做流感对待。由于病毒变异是随机的,当前奥密克戎变异的选择压,只有免疫逃逸,所以当前奥密克戎的变异主要还是集中在免疫逃逸和传染力上,未来会如何变异,谁也不知道。所以,我才一直呼吁大家要重视疫情,这样我们的疫苗和药物研发才能跟得上,才越有希望结束疫情。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才能尽可能减少新冠病毒对我们的长期持续伤害。总的来说,我个人是建议,我们在不悲观的前提下,对于当前每年面临2-3波疫情的冲击,要有充足的心理预期和实际准备,并对未来出现真正有效的广谱疫苗和药物保持理性期待。疫情总归还是有真正结束的一天。我们只是不知道,人类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过程、需要多长周期,抵达这一目标。在此之前,我们还是得保持足够警惕。不过度悲观,也不盲目乐观。坚持实事求是,去客观应对疫情,保持平常心即可。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5月21日
其他

正常、极端,世界越来越魔幻

现在这个世界是越来越魔幻,所以我们思考很多问题,得从正常情况、极端情况,两种情况来分别考虑,不然很容易错判。最近美国方面围绕着债务上限,还有美联储6月是否加息,就戏码十足。今天文章会从正常情况、极端情况,来分别思考不同可能性。(1)美联储反复变脸在5月18日,美联储决策者之一布拉德放鹰称,他支持进一步提高利率,作为对抗通胀的“保险”政策;预计通胀将下降;他将对6月的下次政策会议保持“开放心态”,但暗示他倾向于支持再次加息;他认为对银行业压力影响的担忧被“过分强调”了。我以前也跟大家介绍过,这个布拉德被称为鹰王,是美联储里最激进的决策者,所以他持有再加息25基点的观点并不奇怪。不过需要注意,布拉德今年并没有美联储决策的投票权。所以,他这时候嘴炮放鹰,是一点压力都没有。但18日晚上,由于布拉德这番放鹰表态,让市场对6月美联储加息25基点的预期概率是上升。在此之前,芝商所的美联储观察工具,预期6月不加息的概率是超过90%,加息25基点概率不到10%。但在布拉德放鹰后,6月加息25基点概率上升到37.8%。美元指数也因此上升。最近美元指数是已经涨了一波,人民币汇率也因此贬值了一波,再度破7。不过,到了5月19日,美联储鲍威尔就跑出来放鸽。鲍威尔称“近期银行业压力导致的信贷紧缩程度上面临不确定性”“信贷环境收紧,可能会令经济增长、就业和通胀承压,这使得政策利率可能不需要上升到之前预期目标。当然,这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虽然,鲍威尔仍然说得比较模棱两可。但市场普遍是把鲍威尔这番讲话,解读为“暗示6月会暂停加息”。所以,市场预期美联储6月加息的概率,也是随之回落到17.4%。目前,市场预期6月不加息的概率仍然高达82.6%。我也一直跟大家强调,市场预期是一直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并非一成不变的预测。一些关键经济数据,还有金融危机风险,都会让这个预期出现大幅变动。这其实也说明,当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缺乏独立性,很大程度是被经济数据和市场所绑架。对于美联储接下来的利率走向,我觉得得分“正常情况”和“极端情况”两种模式来考虑。毕竟当前世界太魔幻,除了从理性思考正常情况之外,还得多考虑一些比较魔幻的极端情况,不然很容易错判。先来说说正常情况。其实就是我年初就跟大家预判过的,美联储大概率今年会加息到5%利率,然后维持全年高利率,不会降息。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按照美联储自己的想法,6月即使暂停加息,也会继续维持全年在5%利率,不会在下半年降息,否则美联储过去一年降通胀的努力,可能就要打水漂了。但这只是美联储自己单方面想法,但假如下半年通胀出现较大变化,或者美国金融市场爆发流动性危机,那么美联储都有可能被外部因素绑架,而缺乏独立自主能力。比如,我最近经常跟大家说的,如果美国6月提高债务上限,美国政府在未来半年至少会发行1万亿美元国债,这在美联储缩表周期里,很容易抽干市场流动性,导致流动性危机出现。这很容易迫使美联储不得不临时降息扩表,来满足市场流动性,否则美国金融市场可能就会崩盘。而且一旦美国爆发流动性危机,意味着即使美国提高债务上限,也很有可能因为买美债的资金不足,而导致美债违约的可能性。所以,是存在美联储为了避免美债违约,而不得不亲自下场印钞购债的可能性,那就是重新扩表了。最近看到华尔街也开始有分析师,持有类似的观点。美国银行策略分析师Michael
2023年5月20日
其他

专家:长新冠是基本事实,感染次数越多,后遗症风险越高

很早说过,我打算每个月做一个长新冠的月度投票调查。上次发长新冠投票调查,还是2月份的事情。后来因为每周日的新冠感染情况投票,加入了长新冠选项,所以就没有每个月去发这个长新冠调查。不过,我打算还是每季度发一次详细的长新冠的调查。主要是统计长新冠对人们生活影响情况。比如,这次会统计长新冠对生活的影响比例。我是分三个等级:对生活影响较小:对生活有一些不利影响,但不会影响正常生活节奏。对生活影响较大;对生活造成很大不便,影响了正常生活节奏,但不至于严重到无法工作。严重影响生活;对生活影响十分严重,甚至都导致无法工作,或者需要换一些强度不大的工作,彻底打乱原有生活节奏。再说一下这里长新冠的定义。长新冠:这里是指,5-7天的剧烈发病期结束之后,但仍然还是有一些症状。这里的症状是指,转阴之后,仍然有包括并不限于:疲劳、嗅觉丧失、味觉丧失、心脏症状、肌肉疼痛、脑雾(注意力不集中)、体力或脑力劳动后症状加重、咳嗽、胸痛胸闷、失眠、头晕、抑郁和焦虑、耳鸣,等等。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下方投票。未感染投“一直没有”正在阳投“目前还有本来我还没想今天去发这个长新冠调查投票。不过,今天看到一个新闻,有专家说“长新冠是一个基本事实,不要回避,不要因为长新冠可能对人类有影响就不敢讲,这不是科学的态度。“感染次数越多,后遗症风险越高,这是有临床数据的”。总算还是有专家说点实话。这位专家也是有一些争议,但不管其过往争议如何,至少这位专家这次说的话,比起什么“长新冠是心理作用”,要实事求是一些。我们先就事论事的讨论长新冠这件事情。去年底放开的时候,有专家说长新冠是心理作用,传播还比较广。这使得,只要我每次一说起长新冠,总有人说,长新冠只是心理作用,让我别造谣。但国外研究长新冠的数据很多,长新冠是一个无可争议的客观存在。国外很多医院,都有专门治疗长新冠的门诊。在全世界疫情常态化的情况下,长新冠在人群中的比例一直还比较稳定。比方说,英国统计局,有一个月度的长新冠统计报告。最新报告是3月30日发布。根据这份报告的显示,截止到3月5日,英国仍然有190万人存在长新冠,占总人口比例是2.9%。这跟去年的数据基本还是一样的,过去一年,英国长新冠比例一直是在3%左右浮动。这说明,长新冠是一个水池效应。一部分长新冠患者,随着时间推移,慢慢痊愈。但因为疫情的持续,导致又有一些人出现长新冠。当痊愈和新增的人保持一个动态平衡时,长新冠人群比例就会长期保持稳定。英国的数据是,长新冠占总人口的比例是3%。美国方面数据,长新冠占总人口比例是7%左右。我读者投票里,截止5月13日,长新冠占比是5%。然后英国190万长新冠人群,有170万是持续超过3个月,其中有130万已经持续超过1年。150万人,占比79%的人是认为长新冠对日常活动产生不利影响。38万人,占比20%的人是认为长新冠对日常生活“限制很多”。这个跟美国的数据也比较相符,美国长新冠人群里,会严重到影响工作的比例大约是10%-20%。这是英国已经放开两年的结果。对我们有一些还是有一些参考。但比较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过去这半年,我们对长新冠的系统性研究也比较少。舆论上,一说长新冠,就很容易遭到人谩骂,说你是造谣。对此,我也是挺无奈的。长新冠是一个客观事实的存在。放开才更要重视长新冠这类长期影响。在常态化疫情下,当鸵鸟无视疫情,只会放大新冠对人们的伤害。还是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去客观研究,尽可能减轻长新冠对人的伤害。这才是专家学者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把眼睛遮起来,说长新冠是心理作用。有些人把专家说长新冠是心理作用,信以为真,结果有了长新冠,就对自己疑神疑鬼,不敢确认自己是不是有长新冠。这种自我怀疑,很容易滋生抑郁情绪。而且,周围人有时候还会觉得是他太矫情。这对那些正在遭受长新冠折磨的人,是一种二次伤害。特别,长新冠最典型的症状是疲劳、脑雾,这个很容易被混淆,而不被人所理解。比方说,有人阳了之后,就一直感觉很疲劳。但一跟亲人说自己很疲劳,很容易反而被亲人认为是你矫情,甚至还觉得你只是自己懒而已。但可能你就是很疲劳,这不是你自己能控制的。所以,周围人的不理解,就容易产生二次伤害。而“长新冠是心理作用”的错误认知,在大范围传播后,更容易加剧人们对长新冠人群的不理解,放大了这种伤害。实际上,英国的长新冠调查里,72%的长新冠症状就是疲劳,51%是注意力不集中,49%是肌肉疼痛、呼吸急促。此外,从我长期感知的读者反馈,心率异常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长新冠症状,但比较不容易被发现。比如,有些人阳了之后,静息心率仍然会过快,或者运动没两下就心率达到以前的极限。这些都是比较隐蔽的。其实我虽然觉得自己没有长新冠,但也有一些比较隐蔽的影响。比如我自己,以前写文章,虽然也经常写着写着很兴奋,但并不至于会心率过快。不过,自从阳了之后,我经常写文章,只要稍微一兴奋,这个心率就会加快到100出头。虽然这对我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利影响,我前段时间去体检,也没有发现心脏有什么明显异常,所以我平常投票也都是投“感染过1次,已经痊愈”,没有投“长新冠”。但严格来说,这种心率异常,还是有一些隐患,至少说明,新冠病毒对我心脏是有一些影响。本来我之前感染新冠的时候,也有过心脏疼痛的症状。只不过,现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都还搞不清楚,长新冠对人体影响的一些具体原理和过程。其实长新冠是一方面,另外就是新冠对人体免疫力的伤害,也是一种长期影响,这导致全世界范围内,各类慢性病的发生率,都比往常年份要高。这个美国方面是有比较多的研究数据。所以,在疫情常态化后,我们更需要重视新冠病毒对人体健康的长期危害。这样才能让更多人,免受长新冠伤害,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尽快痊愈。这种重视,并非说我们就得去走回老路。我们要往前走,但需要看着路走,而非闭着眼睛走路。闭着眼睛走路,很容易走歪路,甚至掉落悬崖。只有把眼睛睁大,看着前方的道路和悬崖,才能保证我们能一直走在正路上,而不是走歪。这就是我一直呼吁我们舆论要正视疫情的原因。坚持实事求是,只有我们对新冠了解越多,才能保护自己健康,才越有能力保护民众的健康,才能让民众避免焦虑。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5月18日
其他

美国金融进入乱世时代,礼崩乐坏

在第一共和银行倒闭被收购后,本来之前两个在3月也一块大跌的阿莱恩斯西部银行,还有西太平洋合众银行,在本周一还比较坚挺,没有跌多少。但到了昨天晚上(5月2日),美国银行业板块再度出现普遍大跌,其中西部银行跌15%,合众银行跌27%。这次美国银行业板块,大跌的主要原因是摩根大通公布了这次收购第一共和银行的细则。美国金融巨无霸的贪婪狠辣程度,还是超出我的想象。这次摩根大通实际用于收购的资金只有106亿美元,FDIC还将向摩根大通提供500亿美元5年期固定利率贷款。摩根大通花这些钱收购了第一共和银行2030亿美元资产,包括1730亿美元贷款和300亿美元证券,但只需要承担920亿美元存款的偿付,这里面还包括摩根大通领头存的300亿美元。最关键是,摩根大通这次收购,不但不用支付股东一分钱,连企业债券都不用承担。这样一个收购模式,基本等于是明抢。之前瑞士银行收购瑞信,把瑞信的AT1债券清零,已经是十分出格的做法。结果摩根大通的做法更狠,给出的报价是只承担存款偿付,只收购资产,而不承担第一共和银行发行的公司债券。这也意味着,不但第一共和银行股东持有的股票清零,就连第一共和银行发行的债券,包括低风险债券,也都被清零。摩根大通这种只收购资产,而不管负债的做法,着实刷新了我对西方资本贪婪的认知程度。现在美国的金融市场,显然是进入到一个乱世时代。以前金融市场处于和平繁荣时期,这些华尔街的豺狼虎豹在收割的时候,可能还稍微讲点文明。现在随着美联储激进加息,进入这样一个乱世时代,人人自危的情况下,华尔街的豺狼虎豹收割掠夺起来,可就不讲什么文明,吃相怎么难看就怎么来,完全不加掩饰。通常一家企业,如果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资产清算起来,要优先偿还债权人。银行比较特殊,存款也算是一种债务。银行破产后,资产清算自然也要优先偿还储户,但有剩余资产,也应该偿还债权人,能还多少是多少。但摩根大通这次收购第一共和银行,除了承担储户存款的偿付之外,就只收购资产,而不管企业债券,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因为第一共和银行的资产如果完全变现,要偿还存款是绰绰有余。截止4月13日,第一共和银行还有1039亿美元存款,总资产是2291亿美元。这里,第一共和银行最主要问题是,它的资产最大一部分是1730亿美元贷款,这是长期贷款,并不能短期内快速收回变现。这是第一共和银行跟硅谷银行不同的地方。硅谷银行是资产端大部分去买了国债和MBS债券。而第一共和银行则是比较传统的银行放贷模式,资产端大部分是放贷。第一共和银行持有的可流动性债券,大部分都在过去两个月抛售掉了,现在还持有的可流动性债券只有300亿美元左右。这也是第一共和银行会被接管的原因,并不是资不抵债,而是大部分资产是不能短时间变现的长期贷款。但摩根大通既然收购了第一共和银行的大部分资产,2291亿美元总资产,摩根大通收购走2030亿美元。那么摩根大通理应就得承担第一共和银行的负债,包括企业债券。股权这个不承担还可以理解,因为本来正常破产清算程序里,债券就优先于股权,但现在连企业债券也不代偿,就有点好处占尽,责任一点都不承担的感觉。虽然摩根大通也不是说所有债务都不承担,除了存款之外,也有承担部分负债,算上920亿美元存款,摩根大通一共承担了1680亿美元负债。这个仍然是远低于2030亿美元资产。而摩根大通为了不让自己这笔收购,明面上吃相太难看,还采取一些会计做账手法,来一次性把第一共和银行的资产进行打折。比如这1730亿美元贷款,摩根大通称可能存在一部分无法收回,所以在记账的时候是按照87%的价格来计算。但第一共和银行在此之前,经营得还不错,主要客户群体是富人,放贷的质地也比较好,不良贷款核销比率是全美前50家银行的1/10。所以,在被摩根大通收购后,有摩根大通背书,那么第一共和银行放出去的贷款,绝大部分还是能正常收回,不至于被摩根大通说成只有87%能收回。但经过摩根大通这样不断打折,第一共和银行被摩根大通收购的2030亿美元资产,被摩根大通记成1860亿美元。于是,摩根大通就对外宣称,自己收购了1860亿美元资产,承担1680亿美元负债,得到180亿美元净资产,并支付联邦存款保险公司106亿美元,这样算下来摩根大通直接的收益就有80亿。但即使如此,摩根大通仍然对外宣称,这次收购的一次性税后收益约26亿美元。于是,摩根大通就搞得好像这次收购它并没有赚多少一样。但实际上,摩根大通从这次收购里,还是大赚特赚,毕竟都直接抹掉了第一共和银行的企业债券。还赚了第一共和银行原本的大量富人客户。虽然摩根大通负责了第一共和银行920亿美元存款,但在被摩根大通收购,并许诺客户存款可以随时自由存取的情况下,不少人可能就会因为吃了定心丸,不一定就会把钱取出来。所以,摩根大通实际要偿付的钱,肯定是没有920亿美元那么多。这920亿美元里,其中300亿美元是3月份,摩根大通领头11家银行存的。摩根大通自己有50亿美元,在收购后是直接消除。另外250亿美元,是需要摩根大通支付的。剩下的720亿就是储户的钱,很大一部分可能是不需要摩根大通直接支付。从3月硅谷银行破产后,第一共和银行已经流失了上千亿存款。那些容易“风吹草动”的储户,早就第一时间把钱取走了,能到现在还不取钱的人,在被摩根大通这样一个美国排名第一银行收购后,很大可能也不会取钱。所以,摩根大通收购第一共和银行的实际花费是没有那么多。而摩根大通收购的1730亿美元长期贷款,虽然需要长期收回,但这是一种宝贵的客户资产。包括第一共和银行本来就是主打为富人服务,截至2022年底,第一共和银行100万美金以上的高净值客户数量为13.8万家庭,占全美的比例为4.45%。这些富人客户,对银行来说,都是宝贵的客户资源。现在就直接被摩根大通照单全收了。所以,不管怎么算啊,摩根大通这次收购都是大赚特赚。但摩根大通还有用一系列做账手法,搞得自己没什么赚,还亏。摩根大通说自己这次收购只有26亿美元收益,还不考虑未来两年得有20亿美元的充足成本,言下之意就是这次收购它没怎么赚。这是典型的“得了便宜还卖乖”。但还有不少人,真信了摩根大通这套说辞,我看网络上就有不少人也在说,摩根大通这次收购并没有赚多少。但摩根大通自己也承认,这笔收购,未来可以贡献每年至少5亿美元的纯利润。而且,在一次电话会议里,摩根大通首席财务官,还是忍不住“得意”的说:“基本上,你入手了一家非常干净的银行,而且是以你能找到的最干净的方式”。这能不干净吗,直接抹掉了第一共和银行的企业债券。而且是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里买过来的,也不怕被人打官司。之前瑞士银行强行抹掉瑞信的AT1债券,是有很大的法律争议。但摩根大通这次是直接从联邦存款保险基金里购买,而不是走破产清算程序。这也算是钻了美国法律的空子,但也让银行的债券投资者,完全不受保护。第一共和银行的债券投资者要是不满,可以去起诉摩根大通,但告得赢吗?其实,这也是美国财政部的态度。早在3月硅谷银行破产后,美国财长耶伦就明确表示“重要的是要明确,破产银行的股东和债券持有人并没有受到政府的保护。”摩根大通等于也是践行美国政府的态度,但这种完全不管企业债券的做法,毫无疑问会大大中伤银行企业债券的投资者。要知道,美国是有很多中小银行,是靠发行债券融资,来维持运转。美国政府和摩根大通这样搞,不但是要宰银行的股票投资者,就连银行债券的投资者也要宰。那银行股票和债券的投资者也不傻,既然没有任何保护,他们自然也会用脚投票。所以,摩根大通收购细则出来后,美国银行板块才会再度出现大跌。但这种大跌,很可能也是美国政府和这些华尔街资本大鳄所想要的。只有银行业这样普遍大跌,像摩根大通这样的资本大鳄,才有机会直接掠夺,这都不是用白菜价抄底,是直接明抢,还是美国政府允许的“合法”明抢。而且还可以用“救市”的名义来明抢,有人被宰了,还要对宰他的人说一声谢谢。所以说,美国金融市场是已经进入乱世时代,已经礼崩乐坏,只剩下掠夺,而这才是美国的本质。每日短评丨中印将为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贡献过半;瑞信倒闭后的欧元区呈现出信贷收紧;美联储加息(5月3日)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5月3日
其他

关键数据异常,美债违约风险大幅上升

最近有一个十分异常的数据,让我比较关注。就是美国的一年期CDS居然创过去十几年来新高。这个CDS名为“信用违约掉期利率”,可以简单理解为债券违约的保险。假如对应债券违约,那么购买这个CDS的人,就可以获得一笔赔偿,来覆盖自己债券违约的损失。所以,这个CDS的价格越高,意味着市场认为该债券违约的风险就越大,有大量投资者去购买这个CDS,来防止债券违约所造成的损失。而从上图可以看到,美国1年期CDS的价格,在过去3个月出现大幅度飙涨,一口气从25的位置,涨到现在149,这已经创下过去十几年来新高。过去这么多年,美国1年期CDS也基本在30以内小幅波动哪怕2011年的美债危机里,这个1年期CDS也只飙到50多,现在却已经涨到149,这个涨幅显然是有些离谱。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美债是不可能违约的。怎么突然这么多人在押注美债1年内违约呢?首先需要说明的事,大部分购买CDS的人,都不是裸买。会购买CDS的人,大都是自己买了美债,但因为担心美债违约,才要购买一些CDS,给自己持有的美债上个保险。但这个1年期CDS购买量激增,也意味着市场对于美债1年内违约的可能性是越发担忧。虽然这不代表美债一定违约,但也体现市场这种担忧情绪升温。导致这种担忧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当前美债上限问题。我一直跟大家说的美债6月大限要到了。就在5月1日,美国财长耶伦致信众议院议长麦卡锡等国会领导人,警告美国政府或将最早在6月1日突破债务上限,出现债务违约。美债是在今年1月,就达到31.4万亿美元上限。但当时美国财政部采取了特别措施,耶伦之前是认为财政部可以撑到6月中下旬。不过由于美国政府非预扣税收同比下降了29%,导致财政部收入远不如预期。4月18日,是美国报税截止日,往年这一天美国财政部会增加1500-2000亿美元资金,但今年仅增长了1084.7亿美元,远低于往年同期水平。耶伦在信中也说“审阅了最近的联邦税收收据后”,不得不得出结论,联邦政府将于6月初、甚至6月1日就无法再履行政府的所有开支义务,除非国会同意提高债务上限。”我之前也跟大家分析过,到了5月份,美国两党围绕提高债务上限,又会开始极限拉扯起来。但通常来说,这只是两党互相博弈、交易的筹码,到最后关键时刻,一般还是会提高债务上限。因为两党谁都承受不起,美债违约的巨大风险。美国历史上,围绕着债务上限问题,影响最严重的一次是2011年的美债危机。当时,美国两党迟迟没能就提高债务上限达成一致,导致2011年7月标准普尔和穆迪把美国国债列入“负面观察名单”里。当时美国也是出现财政部因为无法举债,资金即将耗尽,从而债务违约的风险。一直到2011年8月2日美国确定违约前几个小时,美国国会才通过提高债务上限的法案。经过这次事件,标普在2011年8月5日把美国债务评级从AAA级,下调到AA+,这是美国1917年以来,首次被下调债务评级。这件事情,当时影响还挺大的,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动荡。但即使如此,那一次美债也没有出现违约。很多人问,美债过去这十几年,每次一到债务上限,两党都会极限拉扯,最终都还是会提高债务上限,为什么不直接取消债务上限?这个答案很简单,两党都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可以跟对方索要筹码的机会。两党都会有成为在野党的时候,那么提高债务上限,就是在野党去漫天要价的机会。所以,两党都不会轻易取消债务上限,之前顶多有时候会给一个时间段,暂停债务上限。比如,在2019年8月1日,美国触发22万亿美元债务上限的时候,当时美国两党直接一口气暂停债务上限2年。结果,就在2019年8月美国暂停债务上限后,没多久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爆发了。美国才有机会在2020年,通过无限印钞,一口气大幅举债8万亿美元,把债务从22万亿美元,两年直接飙到30万亿美元。所以,从理性角度来分析,美债违约可能性较低,美债上限最终被提高的概率是比较大的。那么,市场又为何要如此担心,以至于1年期CDS出现飙升呢?我在1月22日也跟大家分析过。今年也有一些小概率的极端变数,让本来不大可能债务违约的美债,多了一些债务违约的风险。这个主要就是美国这次选众议长的过程里,麦卡锡为了能当选众议长,被迫向共和党极右翼派系做了很大让步。比如,进一步降低提出罢免议长动议的众议员人数门槛,改成只要1名共和党议员就可以发起针对众议长的不信任案。还让更多右翼“强硬派”议员在众议院重要委员会中任职。这让共和党极端派的话语权大大增强。共和党内部的极右翼派系,他们一直强烈反对共和党的建制派与民主党进行妥协合作,认为共和党建制派与民主党斗争不够激烈。所以,可想而知,这些共和党极右翼势力,是不会轻易让民主党过关。甚至,如果共和党的众议长麦卡锡去跟民主党达成一些妥协和交易,就有可能直接被这些共和党极右翼势力进行罢免威胁。就在4月26日,众议院其实就通过了一项提高债务上限法案,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债务上限问题解决了。但其实可以看到,民主党是全员反对该法案,拜登甚至表示,如果国会通过该法案,他将使用总统否决权将其否决。原因是,这个由共和党提出的提高债务上限法案,捆绑了削减联邦预算的内容。在当前这个节骨眼,要让拜登削减联邦预算,等于要了拜登老命。那拜登肯定是不同意的。美国的法案是要通过众议院和参议院后,再由总统签署成法律。目前众议院是共和党占优,但参议院是民主党占优。这也意味着,想要让两党达成一致,提高债务上限,还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共和党的极右翼派系,现在进来很多特朗普力挺的MAGA派,他们大都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属于素人从政,他们才不会管债务违约会怎么样,都是唯恐天下不乱的家伙。这也是市场头一次会真担心美债违约的原因之一。当然,如果没有其他因素,我觉得两党在最后时刻当成妥协,提高债务上限概率还是比较大的。但现在问题不在于债务上限是否提高。而是提高债务上限之后,这个美债谁来买的问题。2020年,美国大幅举债,是有美联储无限印钞兜底购债。但现在美联储处于加息缩表周期,至少可以肯定,今年美联储还不会下场购债。这意味着,即使两党在最后时刻提高了债务上限,但到时候美国财政部大幅举债的话,市场流动性可能并不足以消化,假如美债发行的购买率不理想,那其实也有一些软性债务违约的风险。这可能才是美国1年期CDS会出现如此罕见的大幅飙升的缘故。我也一直跟大家说,财政和货币要区分开。只有美联储扩表购债,才是印钞放水。如果美联储缩表减持美债,那美国大幅举债,就是在对市场资金抽水。这会导致美债收益率飙涨,美债价格大跌。那么美国财政部想要大幅举债,就得用更高利率,才能吸引人购买。但那样,就会导致美国利息支出规模滚雪球式上升,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美国当前每年利息支出规模,已经大幅上升到接近1万亿美元了。假如美国发债利率继续上升,随着越来越多低息债券被置换成高息债券,那么美国明年的利息还将更高。这就得发更多债券,借新还旧,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当前市场对美债违约的担忧,更多还是对美国财政恶化的担忧。每日短评丨澳大利亚央行意外恢复加息;日本青少年新冠后遗症有3.9%持续一个月以上;韩国对东盟出口也大幅减少(5月2日)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5月2日
其他

第一共和银行倒闭,被接管后转卖给摩根大通

一直还试图自救的第一共和银行,最终还是没撑住。就在5月1日下午,加州金融保护和创新部门宣布关闭第一共和银行,并指定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为接管方。这个就意味着第一共和银行是正式倒闭。同时,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也第一时间发表声明,已经与摩根大通签订一份购买和承担协议,摩根大通将承担第一共和银行所有存款和几乎所有资产。(1)摩根大通浮出水面梳理一下流程:第一共和银行先破产,被FDIC接管。然后FDIC再把第一共和银行转手转卖给摩根大通。之所以强调这个流程,主要是摩根大通这样收购的话,是以接管后来收购。如果是接管前收购,摩根大通就需要从第一共和银行的股东手里买下所有股权,再承担第一共和银行的所有资产和债务。但现在变成接管后收购,就相当于是破产收购,基于债权优先于股权的原则,摩根大通就不需要支付给第一共和银行的股东任何钱。摩根大通收购提出的报价,主要就是用于偿付第一共和银行所有存款。所以这个消息一出,已经差不多天天腰斩的第一共和银行,5月1日盘前再度暴跌一半。上周五,第一共和银行跌到市值只剩下6.5亿美元了。但即使如此,摩根大通也不愿给第一共和银行的股东掏一分钱。而是等第一共和银行被接管后,再顺理成章来低价收购。并且,这样一来,FDIC还要与摩根大通共同承担收购第一共和银行所导致的亏损交易。FDIC估计,这次第一共和银行倒闭被收购,存款保险基金要付出的成本约为130亿美元。假如摩根大通没等第一共和银行倒闭,就直接以购买股份方式来收购,那等于不但要掏付给股东的数亿美元,还要支付130亿美元的额外亏损交易。摩根大通这个算盘打得还是很精的。其实不管之前硅谷银行破产,还是这次第一共和银行被接管,美国背后的处理逻辑就是,银行股东的钱可以随便亏。这基本是把美国大量中小银行的股东,都拿出来开宰。这也意味着,中小银行的股价普遍大跌,还将持续。然后等到中小银行出现破产潮了,头部银行又可以用救市的名义,以白菜价来收购。可谓是名利双收,但这都是建立在中小银行投资者血本无归的基础上。在资本的世界里,就是这么的残酷。在今年2月份,第一共和银行股价还有147美元。然后3月由于硅谷银行破产,第一共和银行也被连累,一路跌到15美元左右。在上周一,第一共和银行股价还有16美元。然后就开启连续腰斩之路。周二跌50%,周三跌30%,周五跌43%,股价只剩下3.51。然后5月1日估计又要跌一半,股价估计得“1”开头了。第一共和银行这种跌法,摆明就是奔着破产去的。其实在上周五晚上,就有美国媒体报道称,第一共和银行可能在5月1日宣布被接管。外媒这次所谓“消息人士”的报道,还挺准确,5月1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就准时接管了第一共和银行。在周末,美国媒体还报道,FDIC、财政部和美联储正在监督与银行和私募股权公司的讨论,以组织对第一共和银行的救援。当时是FDIC仍然还是尝试避免第一共和银行被接管,所以找了几个美国大银行洽谈收购事宜。据报道,FDIC曾邀请摩根大通、美国银行、美国合众银行等美国头部银行来参与对第一共和银行的收购,但美国银行和美国合众银行最终决定不参与竞标。于是,摩根大通就“脱颖而出”。(2)大鱼吃小鱼摩根大通是美国第一大银行,拥有上百年历史,是美国超级资本之一。在1929年大萧条之前,摩根财团在美国甚至可以说是只手遮天,就连美联储都要受摩根财团很大影响。但后来1929年大萧条爆发后,罗斯福开始把矛头对准这些已经垄断美国金融的超级财团。于是,1933年,罗斯福推出《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禁止银行混业经营,等于是阉割了银行资本。银行混业经营,就是指银行可以拿着储户的钱,直接去进行证券投资。这在1929年之前,是美国银行业的常态,靠银行混业经营,美国银行业可以用极高的杠杆获取惊人的利润。但也因此给1929年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所以,罗斯福为了解决大萧条,首先就是结束银行混业经营模式,规定一家银行要么从事存贷款的商业银行业务,要么只从事证券交易的投资银行业务。也就是把银行和投行分开,只能二选一。摩根财团作为当时美国最大的银行,也被拆分摩根财团原本的商业银行业务,就变成摩根大通,后来被称为小摩。而其他投行相关的业务,就变成摩根士丹利,后来被称为大摩。这次参与收购第一共和银行的就是被称为小摩的摩根大通。摩根大通之所以对于收购第一共和银行这么积极,主要也是因为摩根大通已经在第一共和银行身上越陷越深。在今年3月,摩根大通就已经领头11家银行,向第一共和银行存入300亿美元,来试图帮助第一共和银行度过难关。但这并没有什么用。在挤兑危机发生后,投资者对第一共和银行的信心已经跌至冰点。在3月份,第一共和银行流失存款千亿美元,存款少了一半。截止4月13日,第一共和银行还有存款1039亿美元,总资产2291亿美元。也就是第一共和银行现在还有的1039亿美元存款,其中有300亿美元是3月份摩根大通领头存的。要是摩根大通不去收购第一共和银行,那这300亿美元可能就得打水漂了。大多数人看到这里,可能觉得摩根大通是迫不得已来收购第一共和银行。但这里,可能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逻辑。摩根大通在3月之所以领头11家银行来存300亿美元救第一共和银行,更有可能是“投石问路”。如果摩根大通当时没有存着300亿美元,可能现在还不一定能收购第一共和银行。因为有这一层关系,收购的理由更充分。摩根大通是美国第一大银行,是少数几家存款占全美存款超过10%的巨型银行。按照美国法律,摩根大通已经没资格去收购另外一家银行。这是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为了防止银行通过收购抢占过多的市场份额。但这一规则也允许在少数情况下例外,其中包括接管已经倒闭或有倒闭危险的银行。这次第一共和银行破产,摩根大通成为唯一适合收购方。最终美国方面还是破例,允许摩根大通变得更大。所以第一共和银行倒闭的背后,仍然还是我3月份跟大家分析的大鱼吃小鱼的逻辑。包括硅谷银行破产,都是对中小银行不利,但有利于美国头部银行进一步整合美国银行业资源,会让美国银行业资源进一步超头部聚拢。第一共和银行也算不上是小银行,全美排名第14名,而硅谷银行排名第18名,签名银行排名第22名。硅谷银行的客户基本集中在硅谷。而第一共和银行的业务地域范围则更大一些,更像是介于地区银行和全国银行之间。2020年,第一共和银行在美国七个州的
2023年5月1日
其他

【稿费】要让淄博烧烤背后的“真诚”不再稀缺

今天是4月最后一个周六,我也按惯例来跟大家提醒稿费。大家要是觉得我过去一个月文章写得不错,可以在本文末尾赞赏我作为稿费支持,自愿原则,多谢大家支持。晚上要去参加同学聚会,所以文章就早点写,早点发。今天已经是五一假期,最近淄博烧烤也火出圈。我认为,淄博烧烤这次能火出圈,根本原因在于“真诚”。可以让人们感觉到,他们是真正在“以诚待人”,而不是走个形式,是在走心。在当前这个浮躁的时代,能这样去以诚待人,是非常稀有的。市场上更多是劣币驱逐良币。但很多人也忽视了,正是因为劣币太多了,良币才显得宝贵。并不会因为周围都是劣币,反倒良币变成不正常。我一直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良币就是良币,劣币越多,只会凸显良币的宝贵。具体本文会来详细分析。(1)理性看待这次淄博烧烤太火了,已经超出了淄博的接待能力,如果放任不管,可能就会衍生出一些新问题。所以,淄博文旅在4月26日还专门发“致广大游客朋友的一封信”,说淄博的五一客流量已经超出接待能力,建议游客错峰出行。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有城市因为客流量太多,劝人们先别来。而且这封信格局还很大,在劝人们错峰出行的同时,还给山东其他城市打广告。其实淄博烧烤这样大火,是有可能惹得其他一些人眼红。但淄博并没有打肿脸充胖子,适当给其他省内城市打打广告,一方面可以分流,保障游客体验,另外一方面也就不太容易惹人眼红。其实从这封信,就可以看出,淄博烧烤能火起来,并非偶然。这是当地政府和市民,齐心协力共同在为“城市荣誉而战”,靠的就是“以诚待人”。其实我是挺担心这个五一假期,淄博烧烤会不会因为人太多了,然后出现一些负面新闻,在这个节骨眼,只要淄博烧烤出现负面新闻,肯定会被有心人放大炒作。那淄博这种“以诚待人”打起来的招牌,就容易火一阵,就熄灭了。幸好淄博当地政府还是比较冷静的,对自己城市的接待能力有清醒的认知。如果打肿脸充胖子,钻进钱眼里,不管城市接待能力,只管把人拉进来,那么这种顶多就是“一波流”,会大大降低游客的实际体验,那么就砸了自己的口碑。所以,淄博在五一前发的那封信还是很有必要的。其实在五一前,淄博的接待能力已经是满负荷运转。一个客观现实就是,不管你再如何想“以诚待人”,但多大能力,吃多少饭,一旦超出整个城市的接待能力,只要人太多,那么游客体验肯定是会下降很多。所以,我更希望淄博能扛过五一假期这次考验,那么淄博烧烤这个以诚待人的招牌就算立稳了。这也能给全国其他旅游城市,做一个示范。并不是只有劣币驱逐良币。在当前这个浮躁的时代,只要你肯以诚待人,那么真诚永远是不会过时的,真诚才能打动人。淄博烧烤为什么火,想必大家也看过很多介绍。淄博当地一直都有烧烤美食的传统,有“小饼、烤炉、蘸料”的当地特色。但除了当地烧烤特色之外,我觉得大家更多是奔着服务去的。烧烤好吃的地方也不少,为何这么多人要大老远专门跑到淄博去吃烧烤呢?我觉得更多还是因为,淄博从政府到市民,都真正做到了把游客当“客人”接待,而不是把游客当作移动的钱包,就为了宰客赚钱。这次淄博烧烤真正火出圈,其中一个导火索是4月2日淄博出租车司机和乘客的一段对话:“我们出租车都有文件,不打表的、拒载的,只要被投诉立马停运,烧烤单位坑人骗人的、收费不合理的立马关门,淄博市领导说了,谁砸了我们的锅就砸谁的碗。”当时刚好有其他个别城市,在4月3日发通知禁止露天烧烤,理由是烧烤会污染空气。于是就把淄博烧烤给衬托出来了,形成鲜明对比后,一下子就火出圈。然后,淄博当地政府显然也是有备而来,一下子抓住这次机会,上上下下齐心把淄博烧烤这张名片打响,在高铁上打广告,推出了烧烤高铁专列,还有在市内打造21条烧烤专列,专门制定烧烤地图等等。而淄博当地市民和烧烤店老板,也很有主人翁意识,颇有一种在“为城市荣誉而战”的感觉。有烧烤店人流量太多,老板还拿喇叭劝顾客去其他店吃,说淄博的烧烤都很好吃。因为他怕顾客如果排了几小时队还吃不上,会对这座城市有不好的印象。还有顾客因为急着赶高铁,老板娘还专门1对1进行烧烤。也正是这些事情,打动了人,让越来越多人前往淄博吃烧烤。不过人越多,就越有可能出现一些不好的事情,害群之马总归是会有的,重要还是当地得能时刻保持冷静,及时处置。但不管这个五一假期,淄博烧烤能不能撑住,会不会出现一些负面新闻,我觉得都不妨碍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里,以诚待人反而才显得更为重要。淄博烧烤这次能火,就是也因为用真诚来打动人。假如未来某一天,这个真诚不在了,那就会翻车,顾客自然也会用脚投票。如果其他一些旅游城市,想要复制淄博烧烤这次的成功。关键要学会这种“以诚待人”。别搞一些虚头巴脑的形式主义,要走心,要用心去做。只有未来某一天,当淄博烧烤背后的真诚都不再稀缺了,以诚待人成为大家已经习惯的模式,那么大家自然就不会一窝蜂往淄博烧烤跑。(2)以诚待人,差异化竞争物以稀为贵。这里的贵,不是价格贵,而是宝贵。在劣币驱逐良币成为市场主流模式的时候,并不代表,劣币就可以别洗白,变成可以理所当然存在的,也不代表人民群众也已经接受了劣币。很多时候,之所以会有劣币驱逐良币,是因为人民群众没得选择,面对垄断,只能被迫为劣币买单。但假如在一片劣币的市场里,突然出现了良币,仍然会突显良币的宝贵,人民群众仍然还是会为良币趋之若鹜。我是一直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资本往往只会看到劣币背后可量产化的赚快钱优势。因为良币之所以是良币,往往就是很难快速复制。良币是要有灵魂去走心的。所以,对于个人来说,如何打造良币,是我们能和资本竞争的优势,要去做差异化竞争。5年前,我在刚开始做自媒体的时候,就给自己制订了一个原则,就是“利人利己,以诚待人”。我写文章的初心,就是想通过跟大家分享我的思考,来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过去这5年,我至少可以摸着自己良心,说一句,我问心无愧,仍然还在坚持自己的初心和原则。虽然做自媒体,也是一个有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领域,出现很多营销号、还有很多只为了圈一波粉丝收割一茬就快速换号的模式。虽然赚快钱的人很多,但我仍然坚持自己的模式,不接软文广告,只靠读者的赞赏。我认为这样才可以跟读者之间,建立一个比较良性的循环。让作者时刻都记住,自己的稿费是直接来自于读者,而不是来自于平台和广告商。这样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更能把读者放在自己心上。很多人说我写的文章,是他最好的嘴替,意思是我文章里说的话,就是他想说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写文章,都是写我自己的心里话。我写文章,都是一气呵成写下来,自己心里想什么,我就写什么。没有什么弯弯绕绕,这就是我写文章的原则“以诚待人”。虽然我的文风是比较啰嗦,但我相信很多人还是可以通过我的文章,感受到我的诚意。我不管写文章,还是做其他一些事情,都有一个理念。只要你能以诚待人,能赚到钱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现在很多人是混淆了因果逻辑顺序。变成一切向钱看,变成只为了赚钱,而忽略以诚待人。这种只能赚快钱,并不能持久,而且有很大风险。虽然现在这个时代确实很浮躁,大家也习惯赚快钱,但我觉得很多事情,还是得有人去坚持。这种坚持,只是在表明一件事情,那就是并非只有赚快钱这一条路,并非只有劣币驱逐良币。很多人喜欢把劣币驱逐良币的原因,很简单的就甩锅给消费者身上。但很多时候,消费者是没得选择。在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我更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你确实以诚待人,又懂得借助这个信息化时代,以合理的方式,去发出自己的声音,那么好的东西,是肯定不会被埋没的。当然,也并不是说只要“以诚待人”就一定能成功。重点是,你自己觉得的“以诚待人”,能不能真正打动别人,这个是很关键的。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很真诚,但不能打动别人,不能让人感受到你的真诚,那就变成只是自我感觉良好。我们不能只沉浸在自己世界里,要懂得去与时俱进,懂得变通,去适应市场,同时又牢记自己的初心和原则。能同时做到这两点,确实是比较少,也很难。但只要能做到,就能更加可贵,必然可以脱颖而出。现在各行各业同质化竞争都太严重,“以诚待人”才能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今天文章就到这里,大家要是觉得我过去一个月的文章写得不错,可以点击下方“赞赏按钮”,赞赏我作为稿费支持,自愿原则。也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谢谢!
2023年4月29日
其他

关于泽连斯基通话

最近大家对泽连斯基的通话比较关注。我也说点我个人看法。(1)通话之前我们访问俄罗斯的时候,西方舆论就一直在鼓动说要去访问乌克兰。包括乌克兰方面也有一些相关发言。首先要区分一下,直接去访问,还有通话,这是完全两个级别的事情。我们一直以来风格,都是强调事情得循序渐进。自然也不太可能,连通话都还没有进行,就直接去访问乌克兰。所以,先和泽连斯基通话一下,更多就是在向外界表明,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劝和促谈”的核心立场。也就是,我们并没有像美国说的那样,是在“拉偏架”。我们一直以来都是坚持中立的立场。这个中立的意思,是我们和俄罗斯的关系,还有我们和乌克兰的关系,是相互独立的双边关系,互不干涉影响。俄罗斯和乌克兰,自己打起来,是他们之间的事情,我们并不会去干涉他们双方的事情。但假如,俄罗斯和乌克兰未来某一天,打不下去了,或者不想打了,需要有个人来说和,我们倒是比较愿意去当这个“劝和促谈”的人,摆好谈判桌,让俄乌双方可以有这个平台,坐下来谈一谈。俄罗斯和乌克兰,现在每天都有大量人员死于战火之中。生命是最宝贵的,所以我们一直说,当务之急,是能先实现停火。停火之后,谈一谈,如果谈不拢,想要再打,再说。但至少也能打打谈谈。而当前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已经处于打个不停的状态,双方都在失控边缘狂飙,没有任何刹车机制,没有任何对话沟通渠道,外部还有美国不断拱火泼汽油,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有一方可以来做“劝和促谈”的工作。能做“劝和促谈”的这一方,需要有很多条件。首先,需要跟俄罗斯和乌克兰双方,各自都还不错的关系。其次,需要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然后,就是过往的外交表现上,是能让人信得过的,说话是算话的。去年,土耳其试图去充当这样一个中间调停人的角色。但显然,土耳其的体量和国际影响力,还是不够的。面对美国不断拱火泼汽油,土耳其的调停效果也不好。现在俄乌双方打到双方都损失惨重的这个份上,更需要一个更有影响力的国家,来充当这个“劝和促谈”的角色。而在五常国家里,英美肯定是当不了劝和促谈的人,他们只会拱火泼汽油,跟俄罗斯关系已经是糟糕到极点。法国也当不了劝和促谈的人,虽然法国去年有尝试过去当这样一个角色,但显然马克龙最后还是失败了。所以,五常国家里,只剩下我们,有资格去当这个劝和促谈的角色。我们有这个国际影响力。最关键是,我们跟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各自关系,都还算不错。虽然我们跟俄罗斯的关系显然是会更好一些。但跟乌克兰的关系,至少还能保持友好状态。虽然乌克兰内部一些纳粹右翼势力,也经常对我们出言不逊,也做过一些不友好的事情。但至少乌克兰官方,整体在外交渠道上,跟我们还保持比较友好沟通的状态。包括这次通话的通稿里,泽连斯基对于我们的一些发言,整体基调也比较友好,其中提到“乌方恪守一个中国政策,希望同中方开展全面合作,开启乌中关系的新篇章,共同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泽连斯基还介绍了对当前乌克兰危机的看法,感谢中方为乌克兰提供的人道主义援助,欢迎中方为恢复和平、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危机发挥重要作用。泽连斯基的这番表态,也说明美国说的所谓“拉偏架”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包括美国隔三差五就要造谣我们给俄罗斯提供武器援助。但要是我们有给俄罗斯提供武器援助,泽连斯基还会约我们打电话吗?这次通话,我们是应约。在通话之前,泽连斯基在各个场合也多次表达,想跟我们通话的意愿。这其实说明,至少我们肯定是没有对俄罗斯提供武器援助。我之前也跟大家分析过,俄罗斯就算再拉胯,也不至于打乌克兰还需要我们武器援助。我们只要能坚持跟俄罗斯保持正常贸易往来,就已经是对俄罗斯的最大帮助,而这本来也是我们和俄罗斯的双边关系,并不针对第三方,其他国家也无权来对我们指手画脚。泽连斯基这次通话,也说明,乌克兰对于我们和俄罗斯保持正常贸易往来,是可以接受的。乌克兰作为跟俄罗斯爆发激烈冲突的当事国,都没有说什么,那美国这样非当事国,一天到晚拿这个来指责我们,就更加站不住脚。所以,这次通话,对于我们外交上去反击美国,还是比较有帮助的。比如,让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之前言之凿凿说我们要给俄罗斯提供武器援助的谎言,一下子就被戳破了。其实,只要了解我们外交风格人,应该都很清楚,我们是不可能在这个节骨眼去对俄罗斯武器援助。这个一方面是没必要,另外一方面是不利于我们“劝和促谈”的核心立场。我们一直在批评美国只会拱火泼汽油,卖武器。假如我们也搞武器援助,那跟美国有什么区别。乌克兰危机这仗要怎么打,是俄罗斯和乌克兰自己的事情,我们核心立场就是不去干涉。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去进行“劝和促谈”的空间。这也是泽连斯基会来跟我们通话的原因。(2)立场与原则我们过去这几十年的外交风格就是这样,整体保持中立,不会去干涉别国内政。我们的外交原则是一贯的,这也是别人可以放心跟我们打交道的缘故。包括沙特和伊朗会在北京和解,也都是基于我们过去几十年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对于我们这个立场,俄罗斯显然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就是我们过去几十年一直以来的立场。而且现在俄罗斯对我们也比较依赖,更不可能在这个节骨眼,去跟我们提一些过分的要求。我们跟俄罗斯虽然关系是处于历史最好阶段,但原则和立场,是我们不会轻易去变化的。一码事归一码事,我们很多事情,是要理性区分清楚。对于我们的立场,乌克兰显然也可以理解。所以也没有对我们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我们在2月24日发布的《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已经成为我们为了解决俄乌冲突,所搭好的一个谈判桌,现在俄乌双方还不愿意坐下来谈,没关系,谈判桌先搭好,想谈随时可以来谈,这个就取决于俄乌双方自己。泽连斯基会说“欢迎中方为恢复和平、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危机发挥重要作用”。这个主要也是因为,我们在《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的第一段话,就明确写着“尊重各国主权。公认的国际法,包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应该得到严格遵守,各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切实保障。”这里包括“各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切实保障”。当然,这仅仅只是我们阐述“中国立场”的文件,我们只是在表明我们的立场和态度而已,赞不赞同,赞同多少,是世界各国自己的事情。包括俄罗斯,在跟我们对话的时候,也没有说完全支持这份《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原因大家想必也很清楚。但我们怎么说,俄罗斯也是可以理解我们的立场。只要我们坚持跟俄罗斯正常贸易往来,继续深化两国关系,那么俄罗斯就不会对我们的立场表达什么不满。因为现在对俄罗斯来说,跟我们保持正常贸易往来,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们把一直以来的立场,阐述清楚,也可以让乌克兰愿意通过我们搭好的谈判桌来谈,才有这个基础。现在俄乌冲突的一个死结,就是领土问题,俄罗斯已经把乌东四州,在俄罗斯法律上给纳入,这要想让俄罗斯再吐出来,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而对于乌克兰来说,如果以丢掉乌东四州结束冲突,那就是惨败,而且是一败涂地,是乌克兰也不可能接受的。双方谈判基本就是卡在这。要是时间回到一年前,没有那个莫名其妙的布查事件,双方伤亡损失还没有这么大的情况下,在俄罗斯也还没有在法律层面纳入乌东四州的情况下,当时要谈,还有一些可能性和基础。但现在要谈,难度就已经几何上升。然而,时间的力量还是最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俄乌双方也必然会有在某个阶段,已经完全打不下去的时候。只有等俄乌双方都打不下去的时候,这个和谈才有基础。现在来看,还没有到那个时候。所以,这通电话,对于俄乌冲突能否尽快解决,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对于俄乌冲突未来长远的解决,是有积极影响。世界各国都已经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俄乌冲突到底要怎么收场,包括美国也是需要去考虑这个问题。明年就是美国大选年,特朗普已经一直说了,只要他能当选,会马上让俄乌停火。虽然特朗普这话有点给自己脸上贴金。历史的无数教训都说明,战火一旦被点燃,要扑灭的难度是非常大的。美国善于拱火,但在灭火这件事情上,并不擅长。但总的来说,如果明年美国换人了,那势必会在一些非核心议题上的外交事务,有比较大的风格切换。现在对美国来说,外交上的核心议题就是中国。所以在如何对付我们的事情上,是美国两党极少数没有分歧的地方,他们唯一的分歧,就是在不断指责对方不够强硬。而对于乌克兰危机的看法,美国两党显然是有较大分歧。所以,俄乌冲突也不能一直持续下去,总会在某个时间点,需要收场。因此,不管是俄乌双方,还是世界其他国家,都需要中国这样一个坚持“劝和促谈”的国家存在。而且西方国家现在基本都已经断了跟俄罗斯的沟通渠道,也更需要通过我们来了解俄罗斯的真实想法。这应该也是泽连斯基这次通话的主要一个目的。或者说是泽连斯基背后的美国,能让这通电话成行的原因。所以,只要我们坚持“劝和促谈”,那么至少在乌克兰危机上,我们就可以十分自如的应对美国对我们的所有攻击。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支持。每日短评丨美韩同意加强半导体出口管制合作;尹锡悦称韩国是自由指南针;日本宣布将韩国重新列入出口手续优待国名单(4月28日)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4月28日
其他

中国跨境交易,人民币使用首超美元,一些个人解读

今天有个新闻是说,“中国跨境交易人民币使用首超美元”。这个消息一出来,大家也比较关注,还是比较振奋人心的。当然,我们也是需要客观说明一下,这个还只是人民币在中国跨境交易中首次超过美元,而不是在全世界各国跨境交易中超过美元。但凡事都是得一步一个脚印去走,我们至少先自己的跨境贸易中“去美元化”。这也说明,我们在减轻对美元的依赖。另外,我在网络上,看到有一种误读,把这次中国跨境交易人民币使用份额大幅度增长,原因完全归到“沪深港通”交易区了。这是一种看上去有道理,但实际跟现实完全不符的解读。(1)沪深港通?虽然,我们跨境交易的统计,是基于所有类型交易的交易量计算的,包括通过中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之间的交易渠道开展的证券交易。也就是包括了“沪深港通”的交易,外资通过沪深港通,从香港金融市场,进入到A股市场,这部分交易,也包含在跨境交易里。这也是一些人想当然的就觉得,人民币使用比例上升是因为沪深港通。但问题在于,过去这3年,沪深港通的成交金额都比较稳定。沪港通是2014年就开始的,深港通从2016年就开始了。从2018年开始,沪深港通的成交金额就基本保持稳定。2020年,沪深港通成交总额为21.1万亿人民币。2021年,沪深港通成交总额为27.6万亿人民币。2022年,沪深港通成交总额为23.28万亿人民币。可以看到,2022年的沪深港通成交总额,反而比2021年还下降了。这个主要是因为去年股市行情并不好,前年股市行情不错。股市一般就是行情好,成交量反而大,行情不好,成交就会减少。去年沪深港通成交总额减少了,但人民币在中国跨境交易中的比例还上升了,这个显然不是因为沪深港通。只要了解这个数据,就很清楚这种说法是不靠谱的。沪深港通的成交数据,可以直接到香港交易所的网站上,就有每年度的数据,大家可以自己去查。另外还有一个媒体报道时候的误区。(2)长期趋势,而非一朝一夕媒体报道是说,“人民币在中国跨境收支中的占比从2010年的接近零升至今年3月底创纪录的48%。数据显示,美元在同一时期的占比从83%下降至47%。”这个报道里的“美元在同一时期的占比从83%下降至47%”,比较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同比下降这么多,也就是美元在一年时间里,就从83%,下降至47%。但实际上,这个同一时期,是延续上一句的从2010年至今年3月底。彭博社在做这个报道的时候,有附下面这张图。红色曲线是美元在中国跨境交易中的比例,而黑色曲线是人民币在中国跨境交易中的比例。可以从图中看到,2010年,美元的使用比例是83%,人民币使用比例是趋近于0。然后到2023年3月,美元使用比例持续下降到46.7%,人民币上升到48.4%.这也是中国跨境交易里,人民币使用比例,首次超过美元。但可以看到,这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不是一年的突然变化。其实,这个趋势图,也有很多门道,值得分析。比如说,从趋势图里可以看到,人民币使用比例,可以分为3个阶段。2010年-2015年,人民币使用比例从0,快速增长到30%。美元使用比例从83%,快速下降到60%。这个变化速率,比现在还要快很多。要注意,沪港通是2014年刚成立,一开始成交金额没多少,对跨境交易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人民币使用比例增长最快的这5年,跟沪深港通就没有多大关系。然后是2015年-2017年,人民币使用比例有过一波快速下降。这个应该主要是2015年,美国对我们发动金融战,包括2016年的人民币保卫战。当时我们2015年股灾,导致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外汇储备也从接近4万亿美元的峰值,快速回落到3万亿美元左右。也导致2016年人民币有过一波快速贬值。而当时人民币使用比例也从30%,回落到20%左右。然后2018年随着MSCI纳入A股,沪深港通成交金额开始大幅上升,所以2018年-2020年,人民币使用比例,从20%上升到40%,跟沪深港通是有一些关系。但2020年-2022年,人民币使用比例一直维持在40%左右震荡,这个就跟沪深港通关系不大。比如,2021年沪深港通成交金额同比大增31%,但人民币使用比例,并没有变化。2022年,沪深港通成交金额同比减少15.6%,但人民币使用比例,反而上升。显然过去这两年,人民币使用比例变化,就跟沪深港通没有多大关系。特别是今年以来,人民币使用比例是直接从40%,上升到现在48.4%。我觉得更多,还是我们跟越来越多国家,开展本币贸易结算有关。通过货币互换协议,支持双边贸易中,用本币结算。是跨境交易里,人民币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也是美元比例长期下降的主要原因。贸易交易为主导,而非金融交易为主导,这个还是比较关键的。西班牙《经济学家报》在4月16日报道,中国与多国签订了商品买卖以人民币结算的新贸易协定。与中国达成协定的国家包括巴西、俄罗斯、巴基斯坦、伊拉克、伊朗、阿联酋、沙特、土耳其、印度、新加坡、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白俄罗斯……这个才是长期去美元化的关键。同时,我们去美元化,一个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我们货币发行,要进一步减轻对美元的依赖。(3)货币发行最关键我以前跟大家分析过,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一般分3种,一种是锚定在国债身上,一种是锚定在房地产身上,一种是锚定在美元身上。美国货币发行,是有61%锚定在美国国债,有30%是锚定在房地产MBS债券。这个看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就可以知道。而我们货币发行,有51.5%是锚定在外汇,34.3%是锚定在“银行”,而我们银行的贷款又有很大一部分是房贷,还有制造业。所以,严格来说,我们货币发行,51.5%锚定在外汇,34.3%锚定在房地产和制造业。但是,在2013年我们外汇占款占央行资产负债表是83.2%,达到一个峰值。也就是我们货币发行,主要就是锚定在美元。这是我们上世纪90年代汇改之后,一直到2008年,就一直是锚定美元。因为2000年之后,我们外贸火箭式发展,导致我们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外汇占款每增加1美元,我们就会对内投放相应的人民币。不过,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我们应该也是意识到这样货币完全锚定在美元身上,可能会出大问题。所以,从2013年开始,我们人民币发行,开始逐渐降低对美元的依赖。表现为,外汇占款在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比例,大幅度下降。2013年,外汇占款比例是83.2%;2015年,外汇占款比例是78.2%;2016年,外汇占款比例是63.8%;2020年,外汇占款比例是54.5%;2022年,外汇占款比例是51.5%;可以看到,这是一个长期下行的趋势。此外,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只显示了外汇占款,但外汇占款里大概是60%左右为美元。那么稍微计算一下,我们现在货币发行,大约30%是锚定在美元,已经不像十年前,是超过80%锚定在美元。随着我们外汇多元化,我们应该也会进一步降低美元在外汇占款里的比例。与之相对应是,央行对银行的债权占比是从2013年的4.1%,上升到现在34.3%。我们现在货币发行,更多就是通过MLF等日常货币工具,借钱给银行,再由银行去贷款给个人和企业。其中就是以房贷和制造业为主。所以,我们现在货币发行,有大约1/3锚定在美元,有1/3锚定在房地产和制造业,有1/3锚定在其他货币和黄金。我们对美元,已经不是那么依赖了。同时,去美元化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我们还是得有持久战的准备。总体来说,我们长期去美元化,是从2013年就开始的一个大趋势。这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做的未雨绸缪。今年,我们跟越来越多国家开展本币贸易结算。是我们过去这十年厚积薄发的结果。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支持。每日短评丨泽连斯基通话;欧盟对推特等19项IT服务进行管制;拜登正式宣布竞选连任(4月27日)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4月27日
其他

第一共和银行再暴跌50%,美国银行业危机硝烟又起

最近美国银行业,好不容易才刚稍微消停一些。但随着4月25日晚上,美国第一共和银行再度暴跌50%,让美国银行业危机是硝烟又起。(1)银行业再受创第一共和银行的股价在今年2月份,还一度有147美元,然后在3月份硅谷银行破产中,第一共和银行也被拖累,直接暴跌到20美元。随后一度暴涨回50美元,但整体基本面崩盘,让第一共和银行的股价是跌回15美元左右。过去一个月第一共和银行股价一直就是围绕着15美元窄幅震荡。然后昨晚第一共和银行公布的财报,直接让其股价是从16美元,腰斩跌到8.1美元。第一共和银行这次暴跌,是因为披露的财报很糟糕,一季度,第一共和银行存款减少近720亿美元,考虑到3月底有11家银行联手给第一共和银行存入300亿美元资金,那么第一共和银行实际存款减少应该是达到1020亿美元,存款流失接近一半了。存款是一家银行的命根子,第一共和银行存款规模一下子减少一半,股价自然就大跌。第一共和银行看现在这样子,是很有可能步硅谷银行后尘。这家全美排名第14名的银行,规模比硅谷银行还要大一些,总部在旧金山。跟硅谷银行光速破产不同的是,第一共和银行并没有一上来就躺平等死,还是有比较积极的进行自救。比如,大规模裁员、大幅削减高管薪酬、压缩办公空间、减少非必要项目和活动等。此外,外部一些大行,也跟第一共和银行伸出援手。在3月17日,包括摩根大通在内的11家美国大型银行,向第一共和银行存入300亿美元。不过,这些做法,看样子还是没能真正挽回投资者的信心。这次股价大跌后,更可能给第一共和银行致命一击。为此,第一共和银行仍然还是打算自我抢救一下。媒体援引知情者消息称,第一共和银行正在考虑,剥离500亿至1000亿美元的长期证券和抵押贷款。不过,即使这些自救做法成功了,第一共和银行也基本就废了,存款大量流失,资产大量剥离,那这银行还能剩下什么?顶多就是不像硅谷银行那样直接破产,对美国银行业产生冲击罢了。这其实也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硅谷银行的破产,还是有很多猫腻的。第一共和银行说明,只要一家银行自己不想破产,还有自救想法,那么多多少少还能多撑一段时间。而硅谷银行那样光速破产,显然会比较特殊。除了硅谷银行客户比较单一,全都是企业客户,更容易遭到挤兑之外。我觉得,硅谷银行的光速破产,确实有点像是美国金融资本在跟美联储逼宫的意思。大致就是通过硅谷银行的破产,延缓美联储加息步伐。要是美联储再加息,就死给美联储看的意思。而事实上,美联储也确实因为硅谷银行的破产,降低了终端利率预期。按照美联储的说法,硅谷银行破产所带来的信贷紧缩影响,相当于加息一次25基点。所以,现在市场预期,美联储5月再加息一次25基点,把利率加到5%,就不再加息了。而硅谷银行破产之前,本来美联储一直放鹰,导致市场预期美联储今年要加息到5.5%。这里需要关注的焦点,已经不在于美联储还要加息多少。而在于,美国下半年金融市场会不会爆发流动性危机。(2)流动性危机首先一点是,虽然美联储在终端利率上,向市场妥协,调低了终端利率预期。但美联储的各路官员仍然一直强调,今年不会降息,下半年仍然会维持5%的高利率水平。但问题在于,市场现在仍然预期美联储下半年会降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预期差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市场是预期下半年美国金融市场会出现流动性危机,然后才逼迫美联储不得不降息。所以,当前重点在于,美国金融市场下半年会不会出现流动性危机。有一些迹象。比如,美国3月的M2货币供应量,同比下跌了4.05%。这在美国过去这近百年历史都没有出现过的。上一次美国出现M2负增长,还是在1929年大萧条出现的。哪怕是1980年,美联储大幅加息到20%,M2也没有负增长。而对于现在美国更糟糕的是,2020年,由于美联储无限印钞,M2一度出现27%的天量增速。结果仅仅过了三年,这个M2增速就从创纪录增长,变成创纪录负增长。流动性如此暴涨暴跌,是肯定会出问题的。我以前跟大家举例过。这就好比开车,突然往左打满方向盘后,又突然向右打满方向盘,如此急速左右切换,翻车是必然的。货币政策,正常是要尽量避免剧烈切换。而美联储倒好,一下子从2020年的无限印钞,变成2022年的激进加息。就这样,还有很多人鼓吹美联储货币调控到位,美联储也好意思自夸。在我看来,美联储是十分失职的。当然,如果美联储目标就是为了收割,那就这一切就说得通。只不过,美联储当前这个收割效果并不太好,现在反倒是美国内部金融危机浮出水面。虽然美联储通过紧急扩表,试图把金融危机按回去。但假如下半年美国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危机,那这个金融危机大概率就会爆发。到时候美联储即使再降息,可能会叠加通胀反弹的局面,这会美联储更难办。我也没想到美联储可以怎么破这个局,美联储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拖延时间而已。但这个拖延时间也有边际效应,越往后拖,效果越差。美国当前M2负增长,主要原因是美联储激进加息缩表,在硅谷银行破产之前,美国M2已经负增长2.2%。但硅谷银行的破产,加速了美国金融行业的信贷紧缩。美联储披露的数据显示,在硅谷银行倒闭后的两周时间里,美国商业银行贷款和租赁贷款出现历史最大跌幅。这也已经说明,美国银行业危机,确实导致美国信贷严重收紧。美联储在硅谷银行破产后,是连续两周扩表,来紧急救市,但随后也重新回到了缩表轨道里。这也说明,美联储当前整体缩表的大方向,还没有改变。包括之前临时扩表,主要也是对美国银行业定向贷款,而非直接下场购债,并没有QE,仍然还在缩表。这就会带来一个更关键的问题,就是美国6月即将到来的债务大限。(3)美国债务问题高盛前段时间提到,美国政府非预扣税收同比下降了29%。之前高盛是预期,美国的债务上限危机是7月到来。不过高盛目前是提前到6月初。但其实在今年1月,我就跟大家分析过,美国的债务上限危机,是6月份就可能到来。这个债务上限危机,是指在美债规模触发上限后,美国财政部可以在不举债的情况下,支撑多久。美国这次是在1月19日,国债规模达到31.4万亿美元,再度触发债务上限。当时美国财政部的TGA账号还比较有钱,所以能够支撑美国在不举债的情况下,极限可以撑到今年6月。如上图所示,美国TGA账号已经基本见底了。所以,耶伦最近才比较着急,一会说要找我们,一会又在对美国国会警告,不解决债务上限问题将产生严重经济后果。估计5月份,耶伦的警告力度会更大,这是美国经常上演的戏码。这个TGA账号,可以理解为美国的钱包,如果TGA没钱了,美国就没钱期偿还债务了。也就是说,假如今年6月之前,美国国会还不能就提高债务上限达成一致,那么美国就会债务违约。当然了,由于美债违约的后果太过于严重,两党谁都不敢在这个问题上真正硬抗到底,共和党顶多也就是做做极限拉扯,去索要更多的筹码和交易,但到最后关键时刻,提高债务上限的法案大概率还是会通过。然而,这里重点在于,一旦提高债务上限的法案通过,美国财政部就会开始海量发债,把已经干瘪的TGA账号给填满。那么到时候,才是对美国金融市场流动性最大考验的时候。这个我之前跟大家提到过,有些人不太理解,觉得美国发债不是在释放流动性吗,怎么变成在抽水。这个问题还是混淆了财政和货币的区别。美国发债,是财政行为。是否放水,是取决于货币行为。只有美联储在扩表,亲自下场印钞购债,那么美国发的债券,很大一部分就会被美联储直接印钞购买,这就是债务货币化,那么就是在大放水,金融市场不会被发债抽水,财政扩大支出还可以起到宽松效果。但当前,美联储是在缩表,美联储不但没有下场印钞购债,还在债券市场上减持美债。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大规模发债,就得市场投资者买单来消化。这相当于是大规模增加了债券市场的债券供应量,就会起到实质性的抽水效果,而市场投资者由于加息缩表的影响,本来就处于流动性收紧状态,这时候美国大规模发债,就有可能成为压垮美债流动性的最后一根稻草。债券供应量大增,但需求端不增反减的话,就有可能导致美债价格大跌,收益率飙涨,那么到时候美国金融流动性危机可能就会出现。所以,年初我跟大家做今年展望的时候,我是认为下半年美国金融市场才会出现流动性危机。特别是6月份开始,随着美国提高债务上限,开始大规模举债,那么就有可能出现流动性危机。美国当前金融扭曲,还可以看美联储的逆回购规模。这个我之前也提到过,啥时候美联储逆回购规模,可以从现在2万亿以上的天量规模,降回到千亿以内的正常规模,那么美国金融危机可能才释放得差不多。一直到昨天,美联储逆回购规模仍然有2.3万亿美元。在美联储已经加息缩表一年多了,还出现硅谷银行破产,导致美国信贷紧缩,M2都还是负增长了,但这个逆回购规模,仍然还有2.3万亿美元。美联储逆回购,就是金融机构把钱存在美联储,会比联邦基准利率高0.05%。但就为了多着0.05%,这些金融机构宁愿把钱存在美联储,也不愿意去购买美债、或者抄底美股或其他资产。这也侧面说明,美国当前的金融地雷还没有解除,所以这些金融机构大资金,还拿着大把现金,不愿意去买美债。每日短评丨普京签署法令以接管两家外国公司在俄罗斯的资产;耶伦再次警告不解决债务上限问题将产生严重经济后果(4月26日)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4月26日
其他

关于苏丹内乱

最近一段时间,苏丹又双叒乱了。在大家印象中,苏丹一直是一个比较动乱的国家,这次苏丹再次陷入内战之中,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包括这次围绕着各国在苏丹的撤侨行动,又有什么信息值得分析?本文会来对这些事情做一个详细分析。(1)红海地区在大家印象中,苏丹是一个非洲小国。不过,苏丹其实也不小,单从面积来说,苏丹是非洲第三大国家。从地理位置上看,苏丹与埃及相邻,跟沙特是隔海相望,苏丹在红海是有港口的,而红海这块区域,一直是世界比较动乱的地方,包括苏丹在内、还有也门、索马里,都是比较动乱的。从世界航运来说,红海一直是比较重要的航运要道,是地中海通往亚洲的重要门户。但长期以来,除了管理苏伊士运河的埃及还相对稳定,其他几个国家苏丹、也门、索马里,都很乱,这肯定是不太利于红海区域的发展,特别是索马里海盗也是臭名昭著。而在这个区域,除了埃及之外,比较有影响力的地区大国是沙特。但围绕着红海,除了沙特这样的地区大国之外,更多是美国、俄罗斯等世界大国,在通过这些动乱国家,去角力。特别是美国,除了搞乱中东之外,搞乱红海区域,也一向是美国的重点。因为红海这块区域是连通欧洲和亚洲航运的重要门户,美国搞乱红海就是为了破坏亚欧经济一体化,跟美国搞乱中东目的是一样的。美国搞乱红海地区的一大证据,就是有名的阿拉伯之春。在2010年,由美国煽动发起的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是如火如荼的展开了。阿拉伯之春是从突尼斯开始,爆发了茉莉花革命。随后,这场政治风暴迅速席卷了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并且对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政权造成极大冲击。而我们可以发现,埃及、也门都是红海上的关键国家。客观来说,美国发动颜色革命,都是有一些本地基础。就是当地或多或少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被美国抓住后,通过颜色革命放大,并煽动人们推翻当地政权。然而,美国搞颜色革命,是典型的只负责破坏,不负责建设。所以,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我们可以发现,当时出现颜色动乱的这些国家,基本都处于经济恶化、民不聊生的状态。美国给这些非洲和阿拉伯国家带来所谓民主,但民主却没有给这些国家带来繁荣,反而是带来持续的动乱。美国通过民主,并非要给这些国家输出繁荣,而只是为了搞乱这些国家,来搞乱整个地区。埃及和叙利亚都曾经是中东地区十分重要的国家。但阿拉伯之春后,埃及就长期处于严重社会动荡中,叙利亚更是陷入内战泥潭直到今天,国家已经成为一片废墟,还整天被美国偷油。而相对还比较稳定的沙特,则迅速抓住机会,成为了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一哥。(2)苏丹苏丹的地理位置还是比较重要的,也因为如此,不管美国还是俄罗斯,都不会坐视苏丹落入另外一国的完全掌控中。这是苏丹动乱的根源之一。2019年,苏丹发生军事政变,巴希尔政权倒台,当时外界是普遍认为,美国在2019年苏丹军事政变里是介入相当深。每次苏丹发生内乱,背后都可以看到美国、俄罗斯这样的世界大国,还有沙特等中东大国在中间角力的身影。这次苏丹内乱也不例外。今年2月,苏丹军方与俄罗斯正式就租用红海苏丹港海军基地达成协议。但好巧不巧,这个协议刚达成才两个月,苏丹就又乱了。所以,外界也有很多分析认为,苏丹本轮冲突背后,也有美国的影子。由于世界一些大国,还有地区大国,都会在苏丹安插自己棋子,这导致苏丹内部也有很多派系。比如,苏丹军方就有两大派系,分别是快速支援部队与苏丹武装部队,形成二元军事体系。本次苏丹冲突,就是在快速支援部队与苏丹武装部队之间爆发的。快速支援部队组建于巴希尔总统时期,独立于苏丹政府军,直属于苏丹国家情报与安全局。也就是,快速支援部队,属于苏丹的“情报系”。而苏丹武装部队,则是苏丹的“军方”。2019年,苏丹军事政变的时候,情报系和军方曾经联手。但推翻之后,双方就开始产生矛盾。一个明面矛盾是,苏丹过去几年尝试从军政府朝民选政府过渡,但效果并不好,苏丹军方并不太愿意放权。但更主要还是情报系和军方,谁都不愿意放弃主导权。苏丹军方一直试图把10万人的快速支援部队整合进苏丹陆军里,这样快速支援部队就会变成由苏丹军方领导。那快速支援部队这一派系,自然不愿意。所以,双方更多还是谁主导谁的问题。而本次冲突的爆发,也让苏丹朝民选政府过渡的希望更加遥遥无期了。所以,即使这次苏丹冲突的背后,也有美国影子,但苏丹内部的问题,也仍然是给美国充沛的搞乱土壤。美国想搞乱苏丹这样的国家,是太容易了,因为苏丹本来就很乱,美国只要稍微煽风点火一下,苏丹就自己乱了。(3)撤侨这次苏丹内乱,还暴露各国撤侨的一些问题。就是不少国家是使馆人员先撤,结果大量各国公民滞留在苏丹傻眼了。比如说美国在4月22日,就宣布约70名驻苏丹大使馆工作人员顺利从苏丹撤离。但此时,仍然有约1.6万名美国公民滞留在苏丹。然后美国就找了很多理由,给自己这种“领导先走”行为找补。比如白宫发言人甚至直接说,在苏丹的美国公民不应指望政府组织撤离,建议原地避难。大概意思就是,现在从苏丹撤离平民不安全。包括英国也是使馆人员第一时间就撤离了,但还有英国公民滞留在苏丹,人数都无法统计。长期以来,在我们网络上,一直有美国不会放弃每一名美国公民的舆论风向,动辄就是持有美国护照,走到哪都能被保护得很彻底。现在好了,白宫发言人,都明确告知滞留苏丹的美国公民,得自力更生,别指望政府组织撤离。并且美国驻苏丹大使馆的成员,都是第一时间就撤离了。也难怪,我们外交部发言人今天在回应相关问题的时候,特别说“有危险需要撤离时,使馆永远撤在最后,外交部也将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使馆人员的安全。”在这些动乱国家,我们在当地的同胞,所面临的危险是很大的。往往这时候,我们使馆人员就是当地同胞的精神支柱。只要使馆人员在,当地同胞就有安全感,在这种炮火纷飞的动乱局势里,安全感是最稀缺的宝物。今天早上,苏丹方面也传出消息,苏丹各方将停火72小时,开辟人道主义通道,让多国公民可以紧急撤离。趁这个机会,西方国家、阿拉伯国家和亚洲国家竞相从该国撤出本国公民。根据我们外交部发言人今天的回应,“第一批在苏丹中国公民已安全撤至苏丹邻国。”我这里也希望我们在当地的同胞和使馆人员,可以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安全。每日短评丨日本央行:目前将继续实施货币宽松政策;瑞士信贷第一财季扭亏为盈;福克斯新闻是如何帮助瓦解美国右翼的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4月25日
其他

韩国全租房暴雷是怎么回事?

最近准备访美,甘愿充当美国马前卒的尹锡悦,其实国内情况也是一团乱麻,一些内部金融地雷已经开始有爆发迹象。也难怪尹锡悦会如此没有底线的倒向美国一边,估计是想抓着美国这根救命稻草。但尹锡悦未免也太没有眼力劲,他倒向美国,只会更方便美国去收割韩国而已。最近,韩国有一件事情,是引发挺大轰动。就是韩国遭遇全租房诈骗的受害者,开始接连自杀,最近已经有3名青年人因为全租房被骗而自杀。实际上,韩国的全租房模式,正在导致韩国出现一个比较大的房地产地雷,具体本文会来详细分析。(1)什么是全租房所谓全租房,又叫做“传贳房”,“贳”就是出租的意思。这是韩国比较特色的一种租房模式,有上百年历史,但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迅速普及,成为韩国主流的一种租房模式。。所谓全租房,就是租客先按照房价的50%-80%去交押金,然后可以免费住两年,两年后房东会把押金退还给租客。这等于就是租客借钱给房东,房东以房子为抵押,而房东支付给租客的利息,就是“两年免租金”,然后这笔贷款在两年后归还给租客。这样便于房东快速回笼资金,去买更多房子。租客交给房东的押金,一般是房子市价的70%左右。可能有人会问,要是有钱付房价70%的押金,那为什么不直接买房呢?这个跟韩国特殊国情有关。韩国人经常会为了工作、孩子就学等问题,而更换居住地,买了房子要更换就比较麻烦。另外一个更主要原因是,由于韩国全租房比较流行,银行还会专门给全租房的租户,提供超低利率的贷款。在韩国去年跟随美联储加息之前,韩国长期的利率水平是只有1%左右,银行提供给全租房租户的超低利率贷款,近乎“无息贷款”,可以让租户用远低于租金的利息,来住两年房子,然后等两年后,租期到了,房东把押金退给租户,租户再把钱还给银行就行了。由于韩国的房租是比较贵的,所以很多韩国年轻人,由于付不起房租,就会选择风险更高,但每月负担更低全租房模式。根据韩国保险公司的数据显示,20-40岁的租户占了全租房租户总数的70%。全租房主要就是年轻人付不起房子的租金,就选择跟银行低息贷款支付给房东押金,来免费住两年,这样对年轻人来说,生活成本更低,至少能住得起房子。至于房东跑路的风险,很多年轻人在选择全租房的时候,也不是说完全不考虑。所以,韩国还有一种保险制度,可以在租全租房的时候,进行投保。一旦遇到房东跑路,无法退还押金的情况,租户就可以从保险公司拿回押金。但问题是,这个保险费用也不低。所以,租全租房的人,很多人就是奔着每月生活成本负担更低,如果还要另外去买保险,对不少人来说负担就没有小太多。所以,并不是所有租全租房的人,都会去买保险。这次会跳楼自杀的韩国年轻人,就是在租全租房的时候,没有买保险。然后因为他们都是跟银行贷款,来支付全租房的押金。现在房东跑路,不能退还押金后,这些韩国年轻人,就要倒欠银行几千万韩元,有的人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就选择自杀。(2)全租房地雷虽然韩国政府,现在是把全租房的房东跑路,定义为“全租房诈骗”,是希望把这种房东跑路,当做是一种诈骗行为,也就是属于个人行为,而非广泛存在的行业行为。但全租房暴雷,很可能是韩国当前面临的一个房地产大雷。由于过去这些年,韩国房价暴涨,也让全租房模式,卷入这场房地产炒作的盛宴中。很多全租房的房东的运作模式是这样的。用20%的首付买了房子后,然后当全租房租出去,可以收回70%的押金,再用着70%的押金,去买3套房子的首付,就这样滚雪球式运作。韩国媒体有报道,有炒房客用这样的模式,在韩国首都买了280套房子,被称为“全租大王”。韩国的炒房客,用全租房模式,买了几十套,甚至上百套房子的,并不在少数。他们这种滚雪球式运作,是不断再加高杠杆,能维系下去,要建立在两个前提:1、房价要不停上涨,这样后续租户要支付的押金会越来越多,就能满足房东高杠杆运作。2、要有更多的人继续用全租房。但现在,这两个前提都不存在了。在前几年,韩国首都有超过一半的房子是采取全租房的模式。但由于去年美联储激进加息,让韩国也被迫加息,随着利率提高,很多人就不选择全租房了。因为之前租户是因为银行贷款利息低,可以比租房低很多,才会冒着风险去贷款用全租房模式。但去年韩国的利率是从0.5%,上升到现在3.5%。随着利率升高,银行贷款给全租房租户的利率也提升,那么贷款来住全租房,每个月支付的利息,并没有比租房低多少,那就越来越多人就不选择全租房。去年,韩国月租房数量,是首次超过全租房。租全租房的人少了,等于这些“全租大王”房东,少了很多接盘侠。以往全租房租客多,全租房可以用新租客的押金,去偿还之前租客的押金。现在变成是租客挤兑房东,要让房东支付租客的押金,这显然对于高杠杆运作的房东来说,就会一下子资金链断了。而且由于韩国加息,韩国房价也开始下跌。而动辄有几十上百套全租房的房东来说,面对房价下跌和租客挤兑压力,就要被迫出售房子,这就会进一步加剧韩国房价下跌,形成恶性循环。今年2月,韩国2月房价下跌4.4%,是最近这些年来,首次出现下跌现象。而根据韩国一些研究,如果房价下跌10%,大约有1/4全租房的房东无力支付全租房的押金。如上图所示,假如房价下跌超过20%,那么有40%的全租房的房东会资金链断裂。(3)规模庞大虽然去年全租房租户大幅减少,首次被月租房超过。但当前韩国的全租房存量规模仍然不低。韩国经济研究所的报告数据显示,韩国全租房贷款规模高达1058万亿韩元,折合约7900亿美元,加上这么庞大全租房贷款规模,韩国家庭债务总额达到2925万亿韩元,占韩国GDP比值达到157%。不过我算了下,按照当前1美元兑换1332韩元算,2925万亿韩元约合2.2万亿美元。而韩国2021年GDP是1.81万亿美元,那么这个家庭债务占比是121.5%,而不是157%。当然,121.5%的家庭债务占比,依然是超高的水平,正常国家这个家庭债务占GDP的比值,应该是在70%左右。中国2022年的居民杠杆率是61.9%,其中以房贷为主。美国的居民杠杆率是78%。可见,韩国的居民杠杆率是超高的。韩国因为整体固化十分严重,财阀基本把持了韩国的上升渠道,这让韩国年轻人看不到希望,更加热衷于靠高杠杆投机,来谋求一夜暴富。这使得韩国不管是贷款炒作虚拟货币,还是贷款炒作美股,都是十分盛行。这种高杠杆投机模式,碰到现在美联储加息周期,引发全球资金收紧,就很容易暴雷。韩国的全租房地雷,很可能就会成为其中一个主要爆发点。因为全租房的房东是高杠杆在炒房,而租户也是贷款支付押金,已经有连环贷。虽然有的租户有买保险,一旦房东跑路,还可以找保险公司拿回押金。但这也意味着,一旦全租房大规模暴雷,韩国的保险公司将被拖下水。韩国方面的数据显示,去年因全租房押金还款失败而提出的保险索赔增加了一倍多,达到创纪录的1.17万亿韩元。根据韩国仁川市全租房诈骗受害对策委员会透露,截至本月11日,被拍卖的全租房户数已达1066户。由此来看,韩国全租房暴雷已经是正在路上了。正准备访美的尹锡悦,应该会很着急。但这也是尹锡悦咎由自取。其实文在寅时期,可能已经注意到这个全租房地雷。2020年7月,文在寅政府通过《租赁三法》,将租客的续租权从2年延长到4年,并规定续约时全租的涨价幅度不得超过5%。这个新规定对租客更有利,所以当时不少全租房的房东,开始逐步将手里头的全租房,改为月租房。但是去年尹锡悦上台后,针对文在寅的《租赁三法》,提出了《租赁市场稳定方案》,目的就是为了提升逐步减少的“全租房”。从中就可以看到,尹锡悦是很没有眼力劲的,连全租房这样一个明摆着的地雷都看不到。韩国这次接连有人因为全租房诈骗而自杀后,尹锡悦才着急忙慌的下令停止牵涉全租房诈骗案件的房屋拍卖程序。韩国现在内部经济问题很糟糕,所以尹锡悦是显然有些着急,开始病急乱投医。结合,尹锡悦最近一系列对日本的“屈辱外交”,还动不动充当美国马前卒来对我们挑衅。韩国人选了这么一个总统上来,也只能说这个眼神不太好。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4月24日
其他

“二次感染”上热搜,第二波疫情要来了吗?用数据说话(4月23日)

今天有个热搜是“做好新冠二次感染准备”。这样的词条能上热搜,还比较少见。包括网络舆论上,晒自己抗原自测二次感染的人也越来越多。但越是这种时候,我们越需要可靠的数据,来帮助我们判断,当前是否还处于疫情低谷期,第二波疫情是否有到来的迹象。那我每周日发起的这个“新冠感染情况投票”就有用武之地了。虽然网络上讨论二次感染的人是越来越多,但大都只是一些“网络身边统计学”,到底二次感染比例有多大,我们还是需要有一些更大样本的数据来参考。所以,大家可以在下方参与投票,投票了才能看投票结果。投票人数越多,投票结果就越可靠,希望大家积极参与投票。我每周日的投票,平均参与人数大概有1.5万人,这个样本数已经不低了,具备一些可参考性,至少会比身边统计学靠谱。在网络上小道消息满天飞的情况下,我们要有数据,才能避免焦虑,做到心里有数。例行声明,这个投票是希望达到两个效果:1、可以让大家确定当前是否处于疫情低谷期,从而降低焦虑。2、假如第二波疫情到来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投票,及时去预警,做到心里有数。这个投票仅代表我读者群体的一个感染情况,会有样本数据偏差,仅供参考。下图是包括4月16日的历来投票结果的追踪表格。我们再来逐项看数据变化。(1)二次感染比例4月16日的投票,二次感染比例是1.14%,比一周前的1.3%,有小幅下降。这个二次感染比例是个累计选项,正常是只增不减。之所以会减少,主要是投票人群还不够固定。另外主要是上周的投票多加了个“疑似二次感染(已经痊愈,不确定感染了什么)”。应该有一些人之前是投“二次感染(已经痊愈)”,然后上周是改投“疑似二次感染(已经痊愈,不确定感染了什么)”新增的这个“疑似二次感染(已经痊愈,不确定感染了什么)”,主要是作为选项“过去7天,有发烧、或其他症状(不确定感染了什么)”的累计选项。因为现在确实很少人会去做核酸和抗原检测,很多人即使二次感染了,也不太确定自己是不是二次感染。所以,还是要有一个“疑似二次感染(已经痊愈)”的选项,来统计“不确定感染了什么”人群的一个疑似二次感染选项。这是一个新增选项,还没有历史数据可以追踪,所以我就没做成曲线图,大家可以观察一下未来该选项的一个走势。应该还是比较有参考价值。(2)正在发烧、或有其他症状4月16日,“过去7天,有发烧、或其他症状(不确定感染了什么)”的选项比例是1.8%,比上周2.17%要下降一些。整体走势如下图。单从这个选项看,当前仍然还处于疫情低谷期。虽然网络上讨论二次感染的热度提升了,但从我读者的投票数据看,“正在阳”的比例仍然还不高。当然,也有人说,我的读者大多数,个人防护意识比较好,所以不那么容易二次感染。这个确实存在这方面的可能,我也一直跟大家说,要防第二波疫情,比第一波好防多了。第一波疫情是真的防不胜防,想不被感染,更多是看运气。但第二波疫情,因为大家体内抗体浓度下降速度不一致,所以不至于跟第一波一样集中感染。这种情况下,只要做好基本的个人防护,比如出门戴口罩,那么应该还是比较好防一些。至少在疫情爆发初期,就不是那么容易感染。所以,我的读者投票,是存在样本偏差的可能性,就是我的读者群体比外面个人防护意识更强。但我觉得,趋势最重要,我的读者群体就算比外面群体相比,要不容易感染,但假如第二波疫情真的到来,我的读者群体也会有一个上升趋势,顶多就是稍微滞后一些,上升比例没那么大而已。但现在,我从读者投票里,还是没看到明显的“正在阳”的明显比例上升。所以,我觉得至少截止4月16日,还没有第二波疫情出现的迹象。而且,我每周日发这个投票,更多就只是为了保护我的读者,能让我的读者“能不感染,尽量别感染,能少感染,尽量少感染”。所以,只要我的读者投票数据显示,二次感染比例还不高,那就更好。至于是否出现第二波疫情,除了我的读者投票数据,我们也可以参考中疾控的数据,还有国外疫情数据。这样就可以尽量避免样本偏差,来多方综合参考。另外,4月16日“正在发烧(确定感染甲流)”的比例是0.75%,已经持续下降。中疾控的数据,也显示甲流高峰期已经过去。所以,接下来我认为可以暂时排除甲流的感染,把“(不确定感染了什么)”选项里,至少可以当做有超过一半是感染了新冠。(3)长新冠4月16日长新冠比例是4.46%,仍然保持一个持续下滑的态势。这个长新冠比例持续比较稳定的下滑,这是因为,只要第二波疫情还没有来,那么随着时间推移,长新冠比例是大概率会稳步下滑。但假如第二波疫情到来,那么长新冠比例可能也会在第二波疫情中,会有一个上升反弹。但长新冠比例的上升,应该会滞后第二波疫情半个月左右,因为正常人确认自己有长新冠,大概得有半个月的时间。(4)中疾控数据再来看看中疾控的数据。中疾控每天的检测阳性数和阳性率,可以作为一个抽样数据,参考趋势变化。中疾控过去一周,每天阳性检测数是2600例左右,保持一个稳定缓步,升态势,这个看上图的右上角。然后阳性率过去4周分别是0.7%、1.4%、1.3%、1.7%。整体是有一个上升态势,这个还是需要注意。不过当前整体这个阳性率并不高,所以还不足以说明第二波疫情已经到来,顶多只能说有所抬头。一般疫情高峰期,阳性检测率是会超过20%以上。我觉得至少阳性检测率得大于5%,才比较能说明第二波疫情到来。全国发热门诊数量,也没有明显上升,仍然还在下降。全国哨点医院的新冠阳性率和流感阳性率,对比曲线图,可以看下图。可以看到,流感的阳性率是开始持续下降,符合我对流感峰值已经过去的判断。然后新冠阳性率是有一个缓步上升态势,一旦超过5%,则开始需要注意。4月20日,在住院的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人数仍然有3929例,这个相比疫情高峰期的162.5万人,要下降99.8%。但也说明,疫情从来没有消失,我们最好是不要当鸵鸟,并不是我们不提疫情,这个疫情就消失了。只要疫情还在,大家有这个需要,我这个投票就会坚持。(5)海外疫情再来看国外的疫情状况。新加坡疫情最新公布的疫情曲线图如下。上周新加坡疫情有所反弹,有继续创新高的趋势。当前新加坡仍然处于新一波疫情当中。印度疫情也仍然有继续上升态势中。印度大家也知道是什么情况,印度的实际疫情状况,肯定是比公布的数据要严重得多。另外,越南疫情最近也出现明显上升,导致越南到重启公共场合口罩令。这个也是有正式媒体报道。4月18日,越南新增1522例新冠确诊病例,为半年多来单日最高。这说明,越南也开始新一波疫情了。日本疫情,过去一周的平均新增确诊人数是9052人,比起上周的8000人有所上升。但当前日本整体还是处于疫情低谷期,处于疫情低烈度传播状态,但有一些疫情抬头趋势。整体来说,我认为日本5月份出现新一波疫情的概率是比较大的,这个也是我月初跟大家分析过的判断。国外这些疫情数据,总体来说也说明疫情还没有消失。但大家也不用对可能要到来的第二波疫情,太过于担忧和焦虑。我还是之前一直跟大家说的,第二波疫情大概率是比第一波要好防很多。所以,大家只要出门戴口罩,要防住还是比较容易的。现在问题是,随着气温升高,大家出门戴口罩的难度开始增大。这个我也没有太好办法,只能看大家自己取舍了。个人要如何防护,是需要自己决定。但心态上,我是建议大家,平常心应对即可。如果出现第二波疫情,可以有针对性的适当升级一下个人防护。总体来说,我还是之前判断,认为5月份可能会开始新一波疫情。但目前从我的读者数据,还有中疾控数据,结合日韩数据看,我们当前仍然还处于疫情低谷期。大家现阶段还不用担忧。不过,这个五一假期,的确可能成为下一波疫情的助推器。但还不至于说五一假期就直接到疫情高峰期。按照当前的读者数据和中疾控数据,五一假期顶多是第二波疫情的起始阶段。五一假期之后,有可能开始第二波疫情。当然,这仅仅个人一个猜测预判,不代表一定如此。从日本去年3波疫情看,疫情从低谷期,发展到高峰期,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所以,五一假期是否要出去玩,这个大家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去独立思考,自主决策。我这里更多只是提供数据,帮大家分析数据。大数据显示有疫情,我才会认为有疫情。而不是只看网络上的“身边统计学”。我只用数据说话,只会实事求是的去分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4月23日
其他

从耶伦演讲,看美国最新态度

原本在拜登团队里还相对务实的耶伦,最新一次演讲里,也变得不那么务实了,开始动不动就把“美国国家安全”挂在嘴上。在4月20日,美国财长耶伦就中美经济关系发表讲话。美国政府对这次耶伦的演讲还比较重视,财政部是提前两天发表声明,美国各路媒体也是纷纷造势。所以,这次耶伦的演讲,也可以视为拜登政府对中美关系的最新一个态度。(1)讲了什么耶伦这段比较长的演讲,归纳起来,大致就是说了3个观点:1、耶伦宣称,任何与中国脱钩的努力都将是“灾难性的”,美国寻求与中国建立“建设性和公平的经济关系”。2、耶伦还表示,在美国对华关系中,保护国家安全将是首要的,即使这会减缓经济增长。3、耶伦称,美国将继续确保自己及盟友的安全利益,并将在必要时予中国以反击。耶伦还用了大量的看上去很别扭的措辞,试图把美国的经济霸凌行为,包装成对我们的“不公平”经济政策的“反击”。但这是比较荒谬的。因为从2018年特朗普对我们发动贸易战以来,美国都是这场经济霸凌的发起方,而非反击方。美国对我们出台各种经济制裁,打着国家安全为幌子,把我们企业一批又一批的拉入所谓黑名单里,便于美国进行各种不公平竞争。但即使这样,耶伦还要假惺惺的说“这些国家安全行动不是为了我们获得竞争性经济优势,也不是为了扼杀中国的经济和技术现代化。尽管这些政策可能会产生经济影响,但它们是由直接的国家安全考虑驱动的。我们不会在这些问题上妥协,即使它们迫使我们与经济利益进行权衡。”我觉得耶伦这段话是说得非常别扭和虚伪。美国这些不公平的经济制裁,已经事实上让美国的企业获得不公平的竞争优势,耶伦还要口口声声说“不是为了美国获得竞争性经济优势”。而且美国这些行为,明显是为了遏制我们的发展,这是非常明显的实质性结果。耶伦还要声称,“不是为了扼杀中国的经济和技术现代化”。其实耶伦这次演讲,是非常典型的美国优先指导下的虚伪主义,是典型的“既要、又要、还要”。声称不跟中国脱钩,是因为美国现在无法承受跟中国脱钩的灾难性后果。一国财长,本来工作职责就是维护本国经济增长,结果耶伦竟然说“美中关系中,国家安全比经济利益更重要”。说白了,美国就是既要维持自身霸主地位,又想要通过霸凌制裁,试图把我们双手双脚绑起来,来营造对美国单方面有利的不公平竞争环境,还要维护美国光辉的人类灯塔形象。美国口口声声说要为中美关系加装的护栏,就是希望把我们绑起来,不能对美国反抗,只要我们为了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去反抗美国,就会被美国倒打一耙,变成美国才是“反击”。这是美国一直以来非常傲慢的强盗逻辑。就连耶伦这样被外界认为是拜登团队里相对务实的学者型官员,也依然在演讲中,充斥着大量这种美式傲慢的强盗逻辑。比如说,耶伦演讲里一直说“中国的不公平经济行为”,耶伦声称““中国扩大了对国有企业和国内私营企业的支持,以压制外国竞争对手。”但问题在于,国家对产业的补贴,并非我们独有。不管欧洲还是美国,也存在大量的产业补贴行为。比如说欧洲对空客的补贴,还是美国对波音的补贴,都是很早就广泛存在的行为。再比如,美国去年通过的芯片法案里,是明文规定了对在美国的半导体厂,进行各种高额补贴,目的就是为了振兴美国半导体产业。同样的产业补贴行为,美国就可以进行,而我们进行这样的产业补贴,就被美国说成是“不公平经济行为”,这是什么道理?美国可以做,别人就不能做吗?这同样也是典型的美式强盗逻辑。而且我们跟美国的贸易,一直是在WTO贸易框架下,去进行的公平竞争和贸易。但美国企业,在WTO贸易规则框架下,
2023年4月22日
其他

韩国尹锡悦不要自取其辱

最近,我们外交吹响集结号,取得一系列让人振奋的结果,不管是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还是巴西总统卢拉访华,都有不错的结果。但最近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比如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在回国之后,仍然对我们内部事务大放厥词。同样大放厥词的还有韩国。而且韩国比起德国,还做了更多无礼的行为,已经称得上是“无理取闹”。作为一个国家的外交,做到“无理取闹”的程度,尹锡悦政府才是真正的“有失国格”。先来说说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1)尹锡悦的无礼将于4月24日访问美国的尹锡悦,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讨好美国,又开始对我们内部事务大放厥词。在4月18日,尹锡悦接受路透社采访时,信誓旦旦宣称,“韩国将与国际社会一起坚决反对‘武力改变现状’,台湾问题不仅仅是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的问题,而是像朝鲜问题一样,是个全球性问题。”尹锡悦这番表态本身,就是极其无礼的,是对我们内政的悍然干涉,作为一国元首,尹锡悦这番发言是违背了中韩建交联合公报精神。而且尹锡悦的逻辑本身就有很大问题,他居然把台湾问题和朝鲜半岛问题等同,称之为是全球问题。这是完全错误的认知。因为朝鲜是一个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跟韩国是完全两个国家,这个是国际公认的事实。而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内政,是我们内部问题,是完全不容外部势力干涉和指手画脚。一个中国原则,是得到国际社会公认,也是我们跟每个国家建交的基础原则。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没有承认台湾是一个国家。台湾所谓的邦交国,只剩下13个。还基本都是拉丁美洲,在美国后花园里的一些小国。台湾省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国际外交常识。虽然美国试图在“一个中国”的概念上,去做一些模糊化,搞所谓的“一中各表”,但就算是美国,也不敢公然就去承认台湾,只能一点点的去切香肠。但尹锡悦反倒错误的把台湾问题和朝鲜问题拿来一起说,这本身就是性质很严重的“外交无礼”行为。这自然遭到我们外交部发言人的明确反驳。我们发言人表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不容他人置喙。”对于韩国把台湾问题拿来和朝鲜问题一块说,我们发言人也明确反驳称,“朝鲜和韩国都是已加入联合国的主权国家,朝鲜半岛问题和台湾问题的性质、经纬全然不同,根本不具可比性,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希望韩方切实遵守中韩建交联合公报精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审慎处理台湾问题。”我们发言人的这番反驳,是有理有据,而且措辞我认为也没有什么过分的地方,我觉得我们发言人的措辞已经十分克制了。结果,玻璃心的尹锡悦政府,在20日晚上,居然因为这件事情,深夜召见我们驻韩国大使,提出抗议,还说这是“外交上的失礼”。这简直让我感到匪夷所思。韩国尹锡悦自己先对我们进行很无礼的外交行为,然后被我们反驳后,就反过来说我们外交失礼?这放在国际外交上,韩国尹锡悦政府的行为,都称得上是无理取闹的行为。就算是美国,一直来对我们各种拱火挑衅,但被我们各种反驳之后,美国也不敢去说我们的反驳是外交失礼。再说“反对武力改变现状”这个说法。(2)舆论陷阱我在去年就明确跟大家分析过,这是一个舆论陷阱。他们“反对武力改变现状”,就是反对我们收复,实现统一。他们在“反对武力改变现状”的同时,却又没有反对“台独”,甚至不断跟“台独份子”勾连,不断拱火,破坏地区的安全、和平。美国为首的一些外部势力,一边不断拱火,制造危机,破坏我们和平统一。然后又一边道貌岸然的说“反对武力改变现状”。这本质上就是在干涉我们内部事务,在拱火地区局势。真正破坏和平的,正是美国为首的这些外部势力,而非我们。对此,我们发言人在反驳的时候,也给出明确回应。所以,尹锡悦跟风美国,充当美国的传声筒,去复述美国制造的一些话语陷阱,其行为本身,就是极其无礼的。说实话,尹锡悦政府的这番表演,实在让人大跌眼镜,让人对尹锡悦政府的外交水平,深深感到质疑。(3)尹锡悦的屈辱外交过去这半年,尹锡悦政府做了很多堪称“屈辱式外交”,尹锡悦不好好反省自己这种屈辱式外交,是否对得起韩国国民,是否能有基本的自尊。结果尹锡悦在美国和日本面前谄媚外交后,还要玻璃心的试图从我们身上去找补,寻找一点点可怜的外交自尊,这是非常荒谬的。去年9月,尹锡悦参加“全球基金第七次增资会议”,与拜登同台。本来韩国媒体报道,尹锡悦会趁机有一个和拜登的单独会谈。结果实际上,尹锡悦只有跟拜登的48秒互动。然后尹锡悦也不知道是不是因此感到不爽,在48秒会谈后,走出会场时,跟身边的韩国外交部长说了句“如果国会那些小崽子们不予承认,拜登总统也感到脸上无光,这怎么办?”。虽然韩国尹锡悦政府也做出“解释”,说骂的是韩国国会,而非美国国会。这就搞笑了,合着“美国国会”骂不得,“韩国国会”就骂得?然后韩国方面就又进一步说明,这个“韩国国会”是指韩国国会里的在野党。反正就是层层找补。其实当时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尹锡悦政府的外交水平是很低的。然后到了今年3月,韩国尹锡悦政府,就开始向日本滑跪的屈辱式外交。要注意,这个屈辱式外交,是韩国媒体自己说的。这是因为尹锡悦在三一节讲话里,悍然称,“日本从过去的军国主义侵略者转变为合作伙伴”。并且在3月6日,尹锡悦政府宣布,让韩国企业代替日本企业支付强征劳工赔偿金的“解决方案”是正式落地了。日本企业没有道歉,没有赔偿,甚至将不参与赔偿金的筹集。这些事情,都让韩国媒体把尹锡悦的外交,称为“屈辱外交”。再说这次美国的泄密事件。泄漏了美国监听盟友和对手,深度介入俄乌冲突,甚至还泄露了乌克兰方面的春季攻势计划等等。其中也包括美国监听韩国的一些内容。然而,韩国方面第一时间帮美国“辟谣”,称“窃听文件系捏造”。但是更讽刺的是,在4月13日,美国逮捕了泄漏本次机密文件的人,是马萨诸塞州空军国民警卫队,正式职务是空军国民警卫队下属“网络传输系统”技术员。注意,这个人并不是以造谣被逮捕,而是被控“保存并传输国家防务信息”“故意保存机密文件”这两项罪名。这已经说明,这个人泄漏的信息,是确有其事。这就让韩国很尴尬,之前都第一时间辟谣了,结果现在发现确实有这回事,怎么办?这个可以看白宫怎么回应这件事情。韩国媒体报道称,对于含有美国情报机构窃听盟国政府等内容的机密文件外泄一事,白宫表示,同盟国感谢美国政府处理这一事件的方式,而没有表达任何道歉或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态度。韩国政府表现出袒护美国的态度,其他相关国家也保持沉默,美国反而大声放话,试图弥合事态。什么叫PUA,这就叫PUA。尹锡悦政府表现得,像是被美国长期PUA成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了。一般有这样症状的人,在被人长期PUA后,长期自卑,缺乏自尊,才需要在另外一些方面,去让自己显得很自大,来维系玻璃般的自尊。我们可以再来看近期一件事情。尹锡悦在4月18日对我们大放厥词的同时,还表示,如果乌克兰出现针对平民的大规模袭击或屠杀,韩国将不再止步于人道主义援助,或直接向乌提供武器。尹锡悦这番表态,引发了俄罗斯的强烈反应。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对韩方不友好立场感到遗憾,同时警告称军援即意味着“卷入冲突”;俄联邦梅德韦杰夫则提起朝鲜半岛局势,反问道“如果在朝鲜出现了俄罗斯的最新武器,韩国民众会说什么?”而在俄罗斯这番警告之后。韩国国防部在20日称,未收到有关研究对乌军援事宜的指示,并强调称韩政府不向乌方提供杀伤性武器的方针毫无变化。可以说是秒怂。所以,面对尹锡悦政府这样玻璃心的,我们的应对方法,俄罗斯已经做了充分的展示。我这里也送韩国尹锡悦政府一句中国古话。“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乌克兰正是不懂得这句话背后的小国生存之道,才沦落到今天这步田地,成为美国拱火的牺牲品。韩国没有乌克兰的战略纵深,想成为东亚乌克兰的资格都没有,充其量只能是美国的炮灰。尹锡悦的屈辱外交,只是让韩国走上成为美国炮灰的不归路。每日短评丨日本对俄出口额减4成,LNG进口额增44%;尹锡悦的无礼;美国房贷利率自3月初以来首次攀升(4月21日)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