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弱智吧”让大模型变聪明

益读社
2024-09-18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最近,AI圈里一直流传一个消息,百度的一个贴吧,叫“弱智吧”,里面的内容已经成为中文AI大模型的重要训练数据。

百度了一下,人家叫“弱智吧”没有歧视的意思,贴吧的主要内容,是各式各样的脑筋急转弯,例如:

“用一句话证明你没有看过这句话”

“生鱼片是死鱼片”

“等红灯是等绿灯”

敬老院的新人都是老人,这世界的大人都是小人。

……

全是这类问题,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天,AI能回答上面这些问题,是不是可以说说明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接近人类的幽默水平?

于是,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滑铁卢大学等几所高校,就组成了一个联合团队,用“弱智吧”的数据来训练大模型。就在前段时间,这个课题组发布了结论。用“弱智吧”训练出的大模型,在很多项跑分测试中都遥遥领先。

为啥?

因为这些信息都带有很强的异质性。也就是说,这些信息跟过去的语料都不一样。就好比人类平时学习,整天待在一个圈子里,接触的都是差不多的信息,那么他的学习速度就很慢,如果经常接触点新鲜的,进展就快很多。

机器的学习逻辑,跟人有很多共同之处,那AI的学习方式,对人类有哪些启发呢?我们能从它们的方法里学到点什么?

得到上的万维钢老师解读过认知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的《我们如何学习》,里面提到,机器学习,往往有这么几个要素:

首先,在机器学习中,有个方式叫有监督式学习,就是给机器建立一套反馈机制。它每做一个动作,这个机制都会告诉它,哪里做得不够好,哪些参数需要调整。同样,一个人不管多厉害,个人能力多强,他也需要一个这样的反馈机制。

其次,在机器学习中,还有个因素,叫随机变化。也就是,即使机器的运算结果已经很让人满意,但研究者想看看,还能不能再多出一些惊喜。这时,他们就会刻意给机器输入一些随机变量,比如,烟雾报警器,最开始是1930年,一个瑞士的物理学家,叫沃尔特·耶格,他想发明一个毒气探测器。结果实验时,这个探测器吸进去一口烟,而且反应很明显。这个发现就催生了现代的烟雾报警器。那口被吸进去的烟,就是报警器的随机变量。

学习的本质,就是从已知向未知前进。而引入随机性的本质,就是主动把这个未知加进来。

最后,在机器学习中,还有个因素叫内在知识。有种算法叫卷积算法,这个算法的特点就是,用已知观察未知。

比如,看图。卷积算法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它已经了解一些基本的图形,像圆圈、方块、三角等等。你再给它看任何新形状,它都会先把这个新形状分解成已知的形状,再去理解。说白了,它是在用已有的内在知识,去解读外部的未知信息。同样,回到人的学习,最好也先建立一点内在知识。

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先精通了一个领域,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拓展并去精通第二、第三个领域。

其实总结来看,机器的学习方法,最初都是来源于人。人按照自己的思考方式,设计了机器的思考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又让人更加了解自己。

就跟ChatGPT诞生之初,“弱智吧”的内容只是网友拿来拷打AI,搞搞节目效果收集的各种奇怪问题,现在却深度参与了大模型的发展。

直到今天,“弱智吧”的问题已经成为了每个新大模型发布要过的测试关,被戏称为“弱智吧Benchmark(基准点)”。

—- END -—

往期推荐

一个AI指数报告……

人也可以“仿AI”……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益读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