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初冬乌镇,戏剧人的漂泊与重逢

Madame Figaro MadameFigaro 2022-12-26


2022年乌镇戏剧节进行到第六天,这座位于江南的水乡小镇迎来了初冬的第一场雪。漫天的雪花飘落,如梦如幻,将乌镇带入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又仿佛戏中的情境。戏剧节期间来过乌镇的人都说,这里如同一个乌托邦,身处其中便能忘却烦恼。对于四海为家的戏剧人来说,乌镇戏剧节是无数漂泊日子后的一个重要落脚点,他们在这里与新朋旧友相聚,也在这里与戏剧重逢。


这是九年来乌镇戏剧节第一次在初冬举办。即便如此,象征戏剧节开幕的大锣被敲响的那一刻,人们依然为这次来之不易的迟到相聚而欢呼。乌镇戏剧节开幕式的舞台上,戏剧节发起人、总监制黄磊激动地说:“我看到这么多人为了乌镇戏剧节奔赴而来,每一张面孔都让人幸福和感动。”过去的一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戏剧行业工作者还是戏剧观众,都多多少少经历过因为突发情况导致的剧目的延期甚至取消。第九届乌镇戏剧节的主题为“丰”,寓意“顺逆皆境,丰俭由人,不问收获,志在耕耘!”乌镇戏剧节的顺利举办,是身处当下不确定状况中的人们一次无比珍贵的相遇,也是戏剧人与观众充满诚意的双向奔赴。


第九届乌镇戏剧节开幕


面对艰难的现状,今年的乌镇戏剧节依然在持续10天的日程中为大家带来了22部特邀剧目、18部青年竞演佳作、107个古镇嘉年华节目,以及内容丰富的小镇对话、戏剧工作坊、朗读会、跨界展览和艺术活动。国外戏剧的部分,戏剧节延续去年的方式,设立“来自世界的好戏放映”板块,带来了7部国外戏剧的高清放映。



开票伊始,热门剧目抢票场面依然激烈。编剧史航感同身受:“这是许多人一年的盼头。戏剧节不仅是由观众所组成的,也是观众所带来的。”今年,他继续担任青年竞演的评委、小镇对话的主持人以及朗读会的发起人。然而奔赴现场不易,今年能够真正来到乌镇的人确实比以往少了。但正如乌镇戏剧节发起人、常任总监及评委会主席赖声川所说,“我们必须要坚持,乌镇戏剧节一定要办下去。就算我们来的人很少,我都觉得不是问题。来的人少也没关系,我们在精神上还能给大家一点温暖,这就是我们想做的事,而且让社会看到,我们没有停下来。我们所有在做戏剧创作的人一直在往前走,我们希望能够带给大家一些特殊的力量。”乌镇戏剧节发起人、艺术总监孟京辉也深深感恩发生在此刻的一切:“特别希望大家能够珍惜、成长、对未来有信心,让戏剧之光点亮我们,让艺术之美充实我们。”


乌镇戏剧节开幕巡游

与以往几届一样,今年乌镇戏剧节的开幕大戏依旧来自孟京辉导演。这次他带来了由陈明昊、梅婷、黄湘丽等人主演,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的作品《第七天》。这部作品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以他的社会关系和阴阳两界为脉络,串联起一个充斥着恍惚、回忆和梦境的世界。这部戏于今年7月在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进行了世界首演,乌镇戏剧节的演出是在国内的首次亮相。事实上,今年乌镇戏剧节中有八部特邀剧目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几乎占据了特邀剧目单元的半壁江山。


《第七天》 乌镇首演剧照


中国话剧自诞生起,就与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1907年6月,春柳社公演了根据美国斯托夫人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大型剧目《黑奴吁天录》,该剧被欧阳予倩称为“中国话剧第一个创作的剧本”。时至今日,经典文学作品的戏剧化改编依然是为话剧界注入活力的一条可行性路径。文学作品与戏剧作品都以叙事见长,同样具备引人入胜的情节、典型的性格化人物和隽永深刻的人文内涵,二者的相似之处为彼此间的相互转化提供了依据和可能。


《大师和玛格丽特》剧照


今年的特邀剧目中,大刀阔斧进行改编的戏剧导演们,践行“文学走进剧场”的方式各不相同,而这又与他们各自的体验相关。对于孟京辉而言,毕业于中文系的他能从文学中看出别人看不到的“能量”,他将自己改编《第七天》的过程形容为“一个对话的过程”,有激动,有沉静,还有误解、误读,但这些都是美妙的,从而有了延展和创作的可能。导演牟森则称自己对于《红高粱家族》的改编不是“还原——创新”,而是“解构——重组”,在情感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将原著小说的非线性叙事转化为戏剧舞台上的线性叙事,以贯穿始终的情感为线索,构建了一个“家族的史诗”。李建军导演把改编《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目光更多地放在了“创新”上。“改编基于我的一个个生活经验,基于我们的历史和我对历史有限地解读和看法,文学是‘死’的,是博物馆里的东西,戏剧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它不止要触动改编者,更要与观众产生碰撞。”无论如何,在戏剧与文学交汇的场域里,两种不同的艺术样态,始终表达着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局限、人的求索。在追求真善美的路上,二者相互依伴,并驾齐驱。

贯穿今年乌镇戏剧节的11场“小镇对话”,其中一场主题为“女性导演专题”的场次,专门留给女性戏剧导演。对话伊始,担任主持人的戏剧导演杨婷便抛出自己的观点:“其实我会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作为一名女性导演,你在进行戏剧创作的时候是不是会加入女性的视角或者女性更细腻的情感?’当我被问到这样问题的时候,我的脑子会一片空白。因为我在创作的时候面对的是剧本,我完全没有考虑过自己的性别问题。我们今天就是来谈创作,我们只聊创作,不谈性别。”


“小镇对话:女性导演专题”现场


女性话题被热议的当下,某些情况下,女性创作的作品会不可避免地被单独分类讨论,女性创作者的视角似乎也因创作者的身份而得到额外关注。面对这样的现状,女性导演们有着各自的回应方式,而创作本身始终是一切讨论的出发点。张慧导演今年带来乌镇戏剧节的新作《单宁》,讲述的是三个女生之间的故事,也是特邀剧目中唯一一部真正的首演作品。对于“女性导演”的身份和关于“女性主义题材创作”的提问,张慧认为其实不用过于紧张。“我的戏的内容关于三个女孩子,也提到了当下一些女性主义议题,但其实我更想呈现的是我本人对于当下的一种感受,它本身还是混乱和没有最终答案的,所以我只是提问。我从来不会去标榜我是女性主义,因为这个话题太大了,我也有许多困惑,但我绝对认可的是女性要团结女性这件事。”


《单宁》剧照


去年,张慧导演的作品《杂拌、折罗或沙拉》在乌镇戏剧节演出后广受好评,也令她的新作《单宁》在开票前便备受期待。然而作品演出后,收获了两极分化的评价。面对一部分“差评”,张慧的心态很开放,一方面她对自己作品想表达什么有着清晰地认知,另一方面她也承认《单宁》从作品完成度上确实不如上一部作品《杂拌、折罗或沙拉》。接下来,她将会参与一部音乐剧作品,如今对她来说,尝试新鲜的事情有着更大的吸引力。“我就是想做我没做过的事情,我觉得我能从中得到新鲜的体验,认识新鲜的人。上个戏我开始第一次做编剧,接下来我又可以运用音乐,要接触那么多没做过的事,让我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


另一场小镇对话的嘉宾朱虹璇,也在交流过程中被问及是否会有意识地为女性多创作一些女性题材戏剧。来自话剧九人剧团、由朱虹璇担任编剧、导演的作品《春逝》在去年的乌镇戏剧节中备受关注,这部戏讲述了两名女性物理学家的故事,散发的女性精神光芒熠熠生辉。今年,话剧九人带来了“民国知识分子”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双枰记》,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三位男性,而两位女性是其中的配角。面对提问,朱虹璇认为,为女性发声并不代表一定要将作品设定为女性题材。“《双枰记》中的两位女性角色,在2.0版本中有了更加丰满的补充。我更希望的是每一个有人的戏里面,每一个女性都不是作为别人的争抢的对象、妻子或者女儿、作为附属品存在的,她们要有自己独立的故事,有女性人物之间的沟通。”


《双枰记》剧照


单从戏剧讲述的故事内容出发,来自“青年竞演”单元的《杀死伊万诺夫》是一部直接将探讨话题对准“女性面临的困境”的作品。在这部独角戏中,主人公晓青因一次痛经而意外得知自己卵巢早衰且仅剩人生最后6颗卵子的噩耗。为了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让一颗卵子成为一个baby,她在赶人生KPI的路上遭遇了一系列既心酸又好笑的故事,最终在一次次混乱中找回自我,走出时间。《杀死伊万诺夫》的导演何叶,在今年8月偶然了解到“全国首例单身女性冻卵案”,与此同时,她查询到了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的报名规则——参赛导演年龄须为35周岁以下(含35岁),或年龄超过35周岁但参赛作品必须为个人第一次公开发表的舞台戏剧作品。今年35岁的何叶在戏剧领域工作多年,非科班出身却一直持续创作。过去的许多年,她一直想要参加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却迟迟没有行动,今年似乎也成为了她的“最后期限”,现实与戏剧作品主题的有趣对照催生了《杀死伊万诺夫》故事的诞生。在青年竞演的前三轮演出中,这部戏的观众支持率一直名列前茅,虽然最终遗憾止步决赛,但能在乌镇演出并且收获了观众的无数好评,已经让何叶和团队其他成员都无比感恩。何叶说,戏剧节结束后,未来依然是不确定的,但有了这次的尝试,她也有了信心,会考虑把这个30分钟的作品扩展成一部完整的剧目。


《杀死伊万诺夫》剧照

1992年,赖声川根据同名舞台剧导演的电影《暗恋桃花源》上映,这句极具影响力的电影问世后,据报道,《暗恋桃花源》在华人世界有超过一万次的演出,大部分发生在校园剧社。30年后,当年电影《暗恋桃花源》的摄影师杜可风来到乌镇戏剧节,看戏之外他也想要“做点有意思的事”,于是便有了《暗恋桃花源》三十周年之际的《我暗恋你桃花源》项目。曾经演过这部戏的任何人可以到乌镇沈家戏园,在杜可风的摄影下做一个简短的表演,并接受访问。观众也可以随时入场观看,也可能会被镜头带入或被访问。这些片段由黑文导演剪接成为一部纪录片,在戏剧节最后一天公开放映。


小镇对话“电影与舞台:纪念《暗恋桃花源》电影30周年 杜可风对话赖声川”


剧场之外,在乌镇戏剧节发生的跨界艺术实验不止这一个。演员黄渤以往每年都会抽出一些时间来到乌镇戏剧节,以不同的身份出现,或是朗读会中的嘉宾,或是剧场中的观众。今年,他以创作艺术家的全新身份来到了乌镇,带着他创作的首件艺术品《Breaker.激浪》,以及以此为灵感、携手舞蹈家高艳津子和北京现代舞团共同创作出的全新装置舞剧《第N次冲突》。“Breaker”一词在中文中释义为破浪、激浪、打破者。曾经试图维系平衡的是人,而打破平衡的也是人。不可避免地,被裹挟在这动荡之中的依旧是人。《Breaker.激浪》将浴缸以激浪的造型呈现,人在进入其中的时候水花迸溅,平静被打破的一刹那被凝固住,人与浴缸连结的瞬间共同完成了作品,同时也完成了对问题的解答。雕塑和舞蹈的动静结合,让以往观众只能静静看的艺术展品动起来,由作品起舞去触摸观众,让每个身处现场的观众都成为“Breaker”,成为“打破”意义的参与和缔造者。


《第N次冲突》演出现场


《第N次冲突》的发生地——位于乌镇北栅的粮仓,是上世纪 60 年代的粮食储备仓库改造而成的艺术展厅,建筑风格延续原有江南小镇六七十年代典型的标识,是一个传统与未来相结合的艺术公共空间。创立于去年的戏剧集市,今年首次启动北栅粮仓场地,除了装置舞剧《第N次冲突》,这里还有“步履环境”粮仓艺术展、新市井匠人·乌镇寻匠心等等活动。


“乌镇戏剧节连接着历史和今日,传统和文化、生活和艺术、大众和小众、高雅和烟火。每个人都很自在,都可以在入世的环境里面,保留一些出世的思想。”乌镇戏剧节发起人、主席陈向宏如是说。乌托邦是人类对生存状态的一个梦,乌镇戏剧节便如同一场梦,在这场梦中,来日皆可期,山水有相逢。


夜游神音乐现场

来自世界的好戏放映现场

子夜朗读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