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份优质学术经历,能够给法科生带来什么?

鱼跃法学 鱼跃法学 2023-09-28

鱼跃法学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编者按:

一份优质的学术经历,不仅是升学过程中提升简历的重要素材。越来越多法律人都认同,学术已经不只是博士生的专属,律所的面试和考核也更注重个人的“研究能力”。因此,每一位法科生都应当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形成在某个法学领域的知识优势,在该领域取得成绩。




目 录

一、一份优质学术经历,能够带给法学本科生什么?

二、本科学术积累方法论:长期积累、重点突破

三、主流学术经历积累途径:“大创”、“挑战杯”、模拟法庭、导师科研、学术竞赛  

四、结语




01
一份优质学术经历,能够带给法学本科生什么?
毋庸置疑,对法本同学来说,学术经历是升学过程中丰富自身简历的重要素材。一方面,本科时期良好的学术积累是硕、博期间可能走上学术之路的重要因素,也会是顶尖法学院在保研推免中遴选生源的重要指标。以北大、人大等院校的考核题目为例,近年来考核背诵书本内容的题目占比下降,考校法理和热点的题目则逐渐增多。从保研生源来看,拥有优质论文发表经历的本科生在保研过程中已不再罕见,保研时学术竞争的深度和强度也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随着实务中业务领域的细分和律所公众号运营需求的增长,“学术型专家”也开始逐渐为律师行业接纳,即使以硕士毕业后尽快执业为目标,在本科期间选择投入精力提升学术能力也不会耽误职业发展,甚至也始终会是我们法律职业生涯中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但是,近年大多数同学的学术经历颇为相似,极可能是几次“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挑战杯”或辅助导师科研但没有记名成果的一次经历,而仅依靠这些高度雷同的学术经历则很难在保研过程中得到导师青睐。这样的现状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铸成:一是在主观上,许多同学抱着刷简历的心态参加各种项目,并不关注自己的科研兴趣,以机会(获奖)为导向广泛参加各领域课题,在某一个特定问题上持续投入的精力不足;二是在客观上,学术研究有较高的准入门槛和精力投入要求,本科生纵使有较高尝试学术的意愿,也很难坚持到写出足以发表的学术成果的阶段。
本文认为,本科期间想要做出一份像样的学术研究成果,必须规避上述陷阱、掌握正确科研心态——即已经做好了针对某一特定领域持续投入的准备。实际上,尽管几乎所有法学生都会被鼓励进行法学研究训练,但许多学院极少有关于本科期间如何持续提升自己科研能力的生涯规划。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尽量排除已经广泛出现的本科科研误区,尽管单凭本文尚不足以帮助学弟学妹做好几年内的个人科研规划,但或许能够排除一些在学术领域无效投入的沉没成本。

02本科学术积累方法论:长期积累、重点突破
在了解多种积累学术经验的途径之前,笔者试图以“长期积累、重点突破”为主线,简述理想环境下如何利用好这些学术资源,做好自己的本科学术生涯规划。
首先,本科学术训练是长期积累的过程。笔者要重申本科学术训练的应然性阶段目标:写出一篇拿得出手的“代表作”,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参加诸多学术训练后取得成熟学术能力的证明。那么,何谓“拿得出手”呢?本文所指拿得出手,可以是竞赛或征文获奖,可以是得到发表,也可以是确实得到了校内导师的广泛认可。毋庸讳言,考虑到保研申请时不知凡几的申请材料,并非每一位同学的作品都能得到老师的认真评阅,因此,获奖、发表等“看得见”的成果会是代表作水平最有力的证明。而为了写出质量过硬的文章,我们需要在本科期间围绕特定问题不断参加“大创”、“挑战杯”、“模拟法庭”、“导师科研”、“学术竞赛和论文发表”等科研训练,利用2-3年的时间不断培养自己的学术能力和对特定问题的理解,通过量的积累寻求质的飞跃。结合笔者的个人经验,笔者在保研过程中接触过的本科生中,学术比较强的同学均自大一/大二就跟随指导老师开始从事某一法学领域的研究工作(研究工作的领域跨度最多限于本部门法之内),无一是在大三选定某个学科作为目标科目后才开始着手写作。在笔者看来,具体的某一次学术活动是否出彩反而并不会是同届学子间拉开差距的主要因素,大多数时候真正决定研究深度和文章水平的是在某个问题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差异。
其次,相对完善的学术成果需要作者在某一领域重点突破。为此,笔者支持尽快找到自己的主攻方向。在低年级,尚未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时,可以从案例分析(实证研究)入手,接触学术写作。相对而言,案例调研是新手最容易入门的研究方法,只要选题新颖、案例素材充足,按照最简单的“现状-原因-对策”思路即可完成一篇言之有物的练习文章。当然,一篇好的实证研究需要做到社会科学调研方法的可靠性、数据分析的科学性、原因解构的法理性和对策建议的实操性,此类文章可以在知网检索到许多副标题为“以XX个案例为样本”的论文,可以以此为起点着手学习。这一阶段,笔者支持同学们尽可能多地尝试新的方向,努力找到自己感兴趣(起码不反感)的研究方向。在升入大三之前,我们应当已经接触过刑民、理论法、程序法、商经知劳环中的大多数方向,并在其中选择一个或数个作为主攻方向。此后的科研安排应当仅仅围绕这个方向展开。不必担心此时自己选择的科目不适合自己,实际上,近期法学研究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学科交叉趋向——刑法民法交叉;实体法和程序法交汇;宪法、环境法两门学科更是主张以宪法和环境法思维研究其他学科的特殊问题。每一门部门法均囊括无数具体的研究方向,我们总会在一次次学术训练中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此外,在以发表为目的重点研究某一问题时,我们一定需要导师的指导,在选择指导老师和论文题目时,尽量在确认老师愿意指导的前提下,选择导师自身深耕的领域参加研究。如此选题,既有利于方便导师对我们的研究进行指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未来产出的学术成果质量。
最后,“长期积累”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应当是在“长期积累”后获得灵感,基于已经积累的学术基础进行“重点突破”。成熟的学术论文会是水到渠成的作品,几乎不会是临时起意创作出的任务性文章。众所周知,一篇优秀的文章,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在梳理该领域的制度发展和理论流变的基础上回应问题的痛点、难点。然而,无论是对该问题既有研究的理解,还是对该问题引发的现实问题的观察,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沉淀——几乎没有学生可以在初次研究特定议题时写出富有创新性的论文。因此,本文主张在本科生涯中尽早选好自己喜欢的领域,随后在参加“大创”、“挑战杯”、“导师科研”等学术训练时有意识地向该领域靠拢,在经历多个相互关联的学术项目之后,我们一定会在这个领域形成自己的认识体系,此时写出的习作才可能言之有物、有丰富完善的价值。
03主流学术经历积累途径:“大创”、“挑战杯”、模拟法庭、导师科研、学术竞赛
本科期间,想要在学术上取得一些成果,首先要认识到的一点是,学术能力是一项需要长线学习的技能,我们所参加的每一项训练都应当能够起到提升自己学术素养的目的,且在选择参加的科研项目时,应当注意不同项目的互补性,不断丰满自己的学术技能树,避免低效浅层重复。其次,与其他技能的学习一样,学术训练没有量的积累,一定不会有质的飞跃。幸运的是,对很多同学来说,本科期间能够积累学术能力的机会并不稀少,且这些机会也大多伴随着项目结项证书、学科竞赛获奖等阶段性成果,把握住这些机会能够帮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接近本科科研的最终目标——一篇拿得出手的“代表作”。下面,笔者将简要介绍自己对四种常见学术训练机会的一些认识,这四种训练方式并无先后、优劣之分,都能够有效地培养本科生的学术能力。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挑战杯”
“大创”和“挑战杯”项目是最常见的科研训练机会,在法学领域,它们往往需要我们组成4-5人的小组,主动寻找老师开始一段课题研究的旅程。一般来说,“大创”的申请时间是每年的上半学期,也就是说从大二到大三,每人有两次参加机会。“大创”的等级在立项时由评审组确定,有国家级、省(市)级、校级三个级别,分别会得到三千至万余元的经费支持。“大创”的申报需要提交计划书,参与者需要在成功立项后的1-2年内完成申报书所列的研究计划,申报时并不需要提交成熟论文,老师们往往也很愿意指导学生从零开始接触某个领域。“挑战杯”则一般开始于下半学期,学生需要以成熟的论文参加评选,需经过校级、省(市)级、国家级的层层选拔,最终可能获得含金量极高的一份奖项。理想情况下,“大创”的论文成果可以用来参加“挑战杯”,但并非所有大创课题都适合用于参加“挑战杯”竞赛,后者因评审机制、政策导向等因素,有较明显的选题偏好。需要指出,无论是“大创”还是“挑战杯”,学术写作的质量并不能保证获奖的水平,因为在目前的评选体系下,这些活动以短时间的PPT展示为评选依据,评委未必有时间和经历仔细考究长篇累牍的专业文章,且参加这类比赛而草草作成的论文也很难达到“优秀”的标准,目前来看这些比赛中题目的新颖程度和政策导向对获奖的影响可能更大。当然,纵然如此,它们也是绝佳的学术训练机会,甚至极可能是初次进入指导老师研究团队的一个“敲门砖”。(许多人的本科科研之旅会始于大二上的第一次大创项目)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挑战杯和大创本质上是两个不同的竞赛,但在本文语境下没有区分的必要,参加这两个活动对于对法学学业有自我要求的同学来说属于“必修”内容。本文将二者合并分析是因为除非得到挑战杯国奖,不然这两个经历(获奖)本身在保研中基本无法产生让面试官眼前一亮的效果,认真参与这些工作,形成成熟的论文成果或许会是比大创证明和挑战杯证书更有说服力的学术印记。
(二)模拟法庭竞赛
许多人将模拟法庭等其他学科竞赛和学术训练割裂看待,个人认为这是不对的。实际上,国内的模拟法庭竞赛在法律文书写作和法庭辩论能力之外,最能培养的就是法学研究能力,甚至因为模拟法庭案例往往直击当年的学科热点,需要研究的核心争议也必然足以达到学术研究需要的深度。最典型的例证是,在模拟法庭竞赛机制发展最为成熟的国际法学科,许多成绩优异的mooter会选择攻读国际法硕士、博士学位——能够得到国内顶尖专家认可的个案法律适用解释,在学术上无疑也有足够的研究价值。
目前,大多数学科都有较为权威的模拟法庭竞赛,除了参加自己喜欢科目的模拟法庭,也推荐参与国际法模拟法庭。国际法模拟法庭一方面能够切实锻炼自己的国际法研究能力,特别是检索、阅读国际法、国别法案例和外国学术文献的能力和法律写作中的格式调整能力。
(三)导师科研
当下,国内越来越多的法学院开始推行个人导师制,在此背景下,即使是本科生也有进入老师研究队伍(也就是部分传统强校所说的“师门”)的机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本科生可能会接触到申报课题、实证调研、结项成果写作、立法修法评估、实地考察等一系列工作。相较于学生申报的“大创”“大挑”等课题,老师们的省部级、国社课项目无疑规格更高、更具前沿性和理论性。当然,参加这些课题对学生也会有更高的要求,如果写出的文字不能够达到经老师修改能够使用的程度,很可能只会被分配到检索资料、整理案例等边缘任务。只有在前期案例检索、文献梳理等基础工作中尽心尽力、表现出色的学生,才有得到老师进一步培养的机会。
一般来说,本科生的写作水平会随着学术能力的积累而提升,从笔者身边的同学来看,这个过程需要经过起码三个阶段。最开始,大多数同学写出的文本难以形成内部逻辑、必须全部推倒重来;后来,写成的文字会在段落上基本符合基本学术逻辑,经过几轮修改可以达到进入正式文本的水平;再后来,我们写出的文本会达到经过小修即可写入不要求发表的报告中的地步。到了最后一个阶段的同学,基本上可以说达到了具备初步学术能力的水平,也可以对参加的每一次学术项目作出真实的贡献,到这个阶段也便可以开始尝试以发表为目的的创作了。当然,即使不加入导师的研究团队,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大致经历这样的研究能力蜕变过程,只不过在研究团队中导师对自己写出的文字的采用率可以较为真实地反馈个人的学术水平进展到了哪个阶段。
此外,选择一位愿意指导学生且与自己脾性相和的导师也是学术积累的重要影响因素。考虑到国内当前学术发表的体制机制,本科生想要写出一篇能得到学界认可的小文章一定需要得到指导老师的支持与认可,或言之,没有老师的指导本科生不可能独立完成学术写作和发表。因此,我们选择导师时要关注老师在学生群体中的声誉以及他们的研究兴趣,前者一般可以通过咨询往届师兄师姐解决,后者我们可以通过知网、学院官网等渠道检索老师的论文、课题等,了解老师最近的研究兴趣和研究需求。
(四)学术竞赛和论文发表
本文认为,目前国内面向本科生的广义“学术竞赛”有三大类,第一类是“全国法科生写作大赛”、地方法学会评奖和各类学术会议等;第二类是各类面向本科生的法学学生期刊;第三类是新近兴起的鉴定式案例写作竞赛(即按照“请求权基础分析法”解析案例的写作竞赛,详情可参见鱼跃法学后期的经验分享)。从成果上看,这些竞赛的反馈机制有两类,第一类是竞赛获奖,第二类是论文发表。
先来说说竞赛获奖。一般来说,竞赛信息有两类来源,校内来源与校外来源。一是校内来源,大多数法学院会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术类,老师们推送的学术竞赛本身已经经过一轮筛选,都是本校老师觉得含金量较高且学生有可能获奖的竞赛项目。二是校外来源,“五院四系”法学院的网站上、D调魔法学园等知名法学信息平台都会不定期推送竞赛信息,有需要的同学可以保持关注。无论是“全国法科生写作大赛”还是地方法学会评奖,这些奖项都能够证明参加者的学术水平,尽管不同规格的评奖含金量也不同,但这些奖项已经足以对我们的作品进行有力背书。当然,对本科生而言,所有正规征文竞赛获奖均较为困难,但可以将一篇文稿投向多个征文活动,在参会过程中不断打磨自己的文章。
当然,相对获奖而言,作品成功在核心刊物上付梓、能够在知网上被检索方才是学术写作的最终追求,而论文发表对多数同学来说极为陌生,因此本文会着重介绍。一般来说,本科生基本没有独立发表核心刊物的机会,近年来,只有《交大法学》刊发过2篇本科生文章、《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刊发了校内学术竞赛选拔出的一篇本科生文章。尽管按照惯例,多数学术竞赛都有期刊编辑部作为支持方,在会议上得到学界大牛或期刊编辑赏识的文章有机会得到C刊刊发。但是,就目前的竞赛实践来看,这些机会基本不面向本科生。例如,第一届全国法科生写作大赛的唯一一篇特等奖论文发表于《法律方法》(C刊),其作者是人民大学法学硕士、清华大学法学博士生。此外,接受以导师一作、(本科)学生二作的形式刊发论文的刊物也数量稀少,绝大多数L刊、法C基本不接收合作作品(事实上《证据科学》《犯罪研究》《司法改革论评》《证券法苑》等特殊部门法的权威刊物也不接收本科生二作文章)。当然,我们不必为此气馁——毕竟即使是青年老师们想要发表高水平期刊也绝非易事,我们可以尝试在老师指导下投稿C扩和领域内知名的非核心期刊。实际上,一旦本科生能够在学界认可的刊物上(C刊、C扩以及特殊部门法的权威刊物)发表二作文章,我们就已经取得了非常坚实的竞争优势,这段学术经历会是你升学过程中非常亮眼的一笔。
04 结语
学术之路对于大多数法学生来说熟悉又陌生。熟悉之处是,每一名法科生都会在学业中了解到闪耀智慧光辉的大家学说,或多或少每位学子都向往过学术大牛的传奇人生。陌生之处是,有机会走入学术之门并真正愿意在学术海洋上泛舟的学子少之又少,以至于许多人认为学术是仅属于极少数顶尖学子的赛道。实际上,在专业性知识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法律人认同,学术已经不只是博士生的专属,每一位法科生都应当做好在整个法律职业生涯持续学习的准备,在长期个人发展中形成在某个领域的知识优势,进而在该领域取得成就。为此,我们要在本科阶段打好科研能力的基础,通过广泛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和写作能力,努力在本科生涯中深耕一个特定的部门法领域,为自己的升学、求职、职业发展添上一块坚实的基石。




【进一步交流】

 这是一篇写给正在迷茫的保研人的文章,如果你正因未来的不确定性而焦灼不安,欢迎添加逸仙鱼微信(yuyuebaoyan001),加入五院四系法科保研学子交流群。


魔法保研录系列

法学保研魔盒系列No.0丨保研院校定位与文书修改全套服务:从五院四系到十大专业

魔法保研录 | 法学保研的千层套路(收藏帖)

魔法保研录 | 法学保研的千层套路(彩蛋部分):信息获取和资源推荐

魔法保研录丨法学保研文书制作超详细指南(上)

魔法保研录丨法学保研文书制作超详细指南(下)

魔法保研录丨民商法学(学硕)专业保研的定制攻略

魔法保研录 | 如何在保研中写就一篇高质量法学论文?——胸中有丘壑,笔底万象生



鱼跃法学

微信号|鱼跃法学

新浪微博 知乎 豆瓣|鱼跃法学


名校法学硕士/法学博士深度解读

专注于五院四系等国内一流法学院校精品学科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