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透析性脑病(血液透析并发症)

危急重症专辑 淋床医学 2023-11-22


血液透析并发症:透析性脑病

透析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结肠透析。目前认为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一种常用、有效的方法。但在透析过程中或透析结束后可出现以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总称为透析性脑病(Dialysis encephalopathy,DE)。其中腹膜透析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者为4.5%,而血液透析为7.6%。根据起病的情况可分为:急性脑病(透析失衡综合征)和慢性脑病(透析痴呆)。

血液透析基础知识大全
血液透析时机的选择
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年版)附PDF
连续性血液净化置换液的配制(重症血液净化学)
中国重症血液净化护理专家共识(2021年)
血液净化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强化血液净化治疗中毒:过犹不及
47岁女患者,长期透析-发热-左下肢疼痛-肺内结节,原因何在?
一种越来越罕见的综合征:透析失衡综合征(DDS)
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21版(国家卫健委,附289页PDF)


1

透析失衡综合征


透析失衡综合症(Dialysis diseqilibrium syndrome,DDS)最早由Kennedy于1962年报道,是由快速血液透析诱导的血脑屏障两侧渗透压的改变,以脑水肿为特征,临床表现为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可表现病人于透析1~2h后或透析刚结束时,出现恶心、呕吐、头痛,严重者有惊厥、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脑电图亦可有异常表现。


【病因】

随着人工肾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如在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药物中毒以及做同种肾移植术时,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在人工肾透析后,原来血中增多的物质如尿素、药物等被迅速清除,影响细胞内外渗透压,可引发本征。临床发生率约3.4%~20.0%。

【发病机制】


【病理】

透析后约有50~70%的本征病人有脑灰质和脑白质不同程度的水肿。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1.脑电图改变 脑电图可呈弥漫性或阵发性高幅慢波,δ波断裂,失去正常α频率。一般在透析停止和上述症状缓解后l~3日脑电图由恢复到透析前状态。
2.头颅CT和MRI 显示脑水肿的表现。


【诊断标准】

1.有血液透析病史,并在其后出现。
2.血清电解质(通常指高钾血症)和含氮物质,较透析前有了明显减少,而脑脊液含量尚相对偏高。
3.有脑水肿的临床表现。
4.提高血浆渗透压的治疗措施治疗有效(治疗试验)。


【鉴别诊断】

1.脑出血 多为急性起病,有高血压病史,可有颅高压表现和病理征,亦可由脑电图表现,但多无血透病史,头颅CT可鉴别。
2.颅内感染 急性期可有发热、脑水肿表现,亦可伴有癫痫发作,腰穿常规检查及培养可鉴别。
3.代谢性脑病 可有代谢异常引起的意识改变,主要鉴别点是后者在血透后发生。


【治疗】

1.限制钠盐和水的摄入:使患者在两次透析期间体重增加在1~2kg 以内,防止透析中体液急剧变动而发生失衡综合征。
2.合理控制蛋白质的摄入:以免血中毒素增长过多、过快。
3.控制透析速度:首次透析避免速度过快,时间不应超过3h,对血中BUN和SCr 水平较高者,增加透析频度,使血液透析前后血尿素氮下降控制在30% 左右。临床观察表明常规血液透析可致血浆渗透压下降30mOsm/L 左右,而下降40mOsm/ L 以上时多发生透析失衡综合征。
4.提高透析液浓度:不应用低钠透析液来纠正患者高钠状态,适当提高透析液的钠浓度(140~145mmol/L)和葡萄糖浓度(2g/L),不宜用大面积和高效透析器。据相关报道示,可调钠透析能明显改善维持性血透病人心血管稳定性,降低血透病人急性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5.应用高渗葡萄糖:出现失衡综合征者,轻者可吸氧,给予50%葡萄糖静注或3% 生理盐水静注,以提高血浆渗透压,减轻脑水肿。有报道称透析后静注高渗葡萄糖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接近正常,同时可明显降低DDS 发生率。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血液透析,快速静滴20 % 甘露醇。
6.对症治疗:维持生命征及内环境稳定。抽搐或昏迷者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相应处理,24h后症状可逐渐消失。


【预防】

1.应在诊断尿毒症后尽早地接受透析治疗。第一次接受血液透析时,应采用诱导透析方式。即①透析器的面积宜小(0.8~1.Om2);②血流量亦偏小(150ml/min);③透析时间为3h;④超滤量不宜超过1.5 L;⑤血尿素氮下降应限制在30%左右。
2.20%白蛋白的输入,可弥补因尿素氮清除后,其渗透压下降。
3.透析液中钠含量应略高于常规透析液,与血钠相接近。高钠血症者,不宜在降低血尿素氮同时纠正其血钠。
4.维持性血液透析者,在透析液中钠含量140nmaol/L和葡萄糖1lmmol/L可减少失衡综合征的发生率,在血液透析开始的30~60min,血流量应相当减慢于100~150ml/min。


【预后】

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合理处理,可挽救病人的生命,预后较好。



2

透析痴呆(dia1ysis dementia)


透析痴呆(dia1ysis dementia)是长期血液透析过程中最严重的,致命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2%~15%(平均4%~6%)。目前认为其主要原因是铝中毒。在透析脑病病人尸检中,发现脑灰质铝的含量升高(2·5×10-5),而在正常对照组仅为2.2×10-6。脑内铝含量升高,可干扰脑内一系列酶的生物学过程,抑制脑已糖激酶、核苷酶、乙酰胆碱酯酶,从而影响DNA的修复、复制和重组以及蛋白质的合成,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胆碱能递质的传递。主要临床表现为呈亚急性起病,进行性加重的语言、智能和精神障碍,肌阵挛性抽搐。

透析病人以进行性言语,智力和精神障碍为主要症状,称透析性痴呆,是长期血液透析过程中最严重的致命性并发症。其发病率约为2~15%(平均4~6%)。Alfrey于1972年首次提出报告,几年来逐渐被人们熟悉。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理】

32例尸解中5例呈腔隙性梗塞和脑软化性改变,3例淀粉样变性,4例弥漫性神经元变性,2例脑水肿。Burks报告神经元变性,核着色过度及脂褐色素增加和胶质增生等改变,神经纤维网呈海绵状变化。10例脑的大体解剖和镜检均为正常。另一组12例尸解证实病理改变轻微。上述报告均未见到特异性改变。在6例未经血液透析而死亡的尿毒症患者所见病理变化与上述情况类似。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1.脑电图 所有病人都有脑电图异常,最常见的是弥散性θ波和δ波,在慢活动背景上双额区暴发性慢波群,这种慢活动规律与临床表现的轻重相一致,暴发性慢波常伴有棘-慢综合波。病程早期慢波背景上可见纺缍波及出现三相波。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时棘-慢波能随之消失。值得注意的是,有可能先于临床出现前几个月就有脑电图异常,这对早期诊断有很大意义。Cadihac证实透析性痴呆的异常脑电图与许多种代谢性精神错乱的表现相一致。
2.脑CT检查 均未发现异常。
3.脑放射扫描 在一组报告中,放射碘人血清蛋白扫描(RISA)5例正常,7例异常,表现为侧脑室内保留48~96小时,提示脑脊液重吸收障碍。
4.脑脊液 多数正常,一组46例统计中仅2例蛋白稍高(83、90mg),5例颅内压偏低。


【治疗】

透析痴呆一旦发生,在治疗上并无特效的方法,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如属铝中毒所致可采用下列方法治疗。
⑴停用一切含铝的药物,透析用水应用反渗水,其铝含量应低于10mg/L。
⑵给去铁胺30mg/kg,溶于50%葡萄糖中,在透析开始后30min静脉输注,每周1次;腹膜透析腹腔内给药每周1次。使去铁胺与血铝结合成去铁胺和铝的复合物(分子量为690),即可通过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排出体外。其用量需不断地通过去铁胺实验调整,但不宜超过50 mg/kg。
2.安定:静脉给安定能使言语和运动障碍显示暂时效果,对脑电图偶见改善。
3.抗癫痫治疗:应用苯妥英钠或鲁米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癫痫发作。不少作者证实安定对控制肌阵挛有一定短期疗效。
4.肾移植:在一组60例透析性痴呆患者中有5例经肾移植,症状获得缓解。Burks报告3例肾移植患者,只1例肾移植后18个月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善,另两例病情无改善。

【预防】


【预后】

预后较差,在一组61例统计中26例死亡,另9例未能随访。死亡原因包括尿毒症、肺炎,脓毒血症、高血压,呼吸衰竭和自杀等。Alfrey报告28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开始透析后3年死亡7例,其中2例死于透析性痴呆。从患病到死亡时间平均6.3月,但也有报导呈良性经过者,Adams观察过2例自发性恢复。Sullivan报告中有的患者恢复功能,能完全从事病前的工作。
来源:中华重症医学

师兄和俺建立了资料分享群,邀您互相交流,微信gabstudy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籍宝库,用完记得收藏哦,下次更方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