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述大分流:市场整合历程与长时段经济演进史

罗曼·施图德 勿食我黍
2024-08-28


作者|罗曼·施图德(Roman Studer)
曾先后供职于学术机构和私营企业,现为瑞银集团瑞士政府事务部主管。曾任牛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伦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论文获2009年度美国经济史学会“格申克龙奖”,这是授予国际经济史年度最佳论文的奖项。曾任苏黎世大学瑞银社会经济学研究中心首席运营官。



书关注先前尚未充分研究的主题,引入相关的新研究与新证据,对上述市场整合文献,提供有益的补充。因此,我们收集和分析了物价和工资的新数据,本研究的空间分辨率的焦点与程度,也是全新的。整体而言,这些新发现能为市场演化的几个面向,提供全新的视角。这么做也能帮助我们,以更有逻辑的方式阐释,在市场整合的研究中,为什么经常出现矛盾和抵触的观点,我们也更加能够推断,为何关于印度的发展有这么多异见。

《大分流重探:欧洲、印度与全球经济强权的兴起》

[瑞士] 罗曼·施图德 著 

王文剑 译 赖建诚 校

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8月


本书的第一项贡献是,消除现有文献的地理偏向。如前所述,与欧洲相比,亚洲的经济发展研究缺乏量化分析的传统,尤其是印度。因此本书收集的新证据,就是针对印度的市场效率和整合过程,重点放在18—19世纪。由于1860年之后才有官方统计,因此目前的定量研究,也仅限于这个时间段。若能把数据向前延伸,必然有助于勾画更完整的市场整合过程。此点最重要,因为目前为止完全没有任何文献,探讨过18世纪印度的市场整合。
 
第二项贡献是,将印度经验引入大分流的争辩,提供对比性的视角。本书不仅提供印度的新证据,也分析欧洲的新资料。此外也将结合最近对欧洲和中国历史上的市场表现的研究,来和印度对照,据以确定印度在大分流中的位置。如上所述,市场效率是一项衡量经济发展和潜力的重要指标。与欧洲市场比较后,更能确定印度市场的效率水平,这也有助于辨析大分流争论中,各种对立性主张的准确性,从而最终回答:为什么欧洲能率先实现工业化?来自印度的证据,是否支持传统观点,也就是说,印度的市场效率,是否在工业革命之前已显著低落?或者,这些结论是否与秉持修正主义的加州学派论点一致: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之前,印度的贸易范围和市场效率,可能和欧洲不相上下?
 
第三项贡献是,消除欧洲内部的地理偏向。上文提到,欧洲市场整合的文献中,特别注重率先实现市场整合的国家(英国和荷兰),以及特殊的运输方式(海上贸易)和特定的贸易路线。总之,现有的研究会让人觉得,太偏向低地欧洲和贸易中心:英国和荷兰,还有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德国和比利时的低地地区,以及环绕地中海的那些港口。那些试图跨越整个“欧洲”的研究,有时候也有这个问题。本书的关注点,因而转向了“另一个欧洲”,也就是欧洲内陆,在那里货物必须在公路、河流或运河上运输。此外,本书将比较欧洲的不同地区,以探讨:“欧洲经验”是否真的具有普适性,或者,市场整合的水平和趋势,是否会因不同的运输方式而有显著差异?
 
第四项贡献是,以更高的地理分辨率来看待市场整合,也就是说,可以“把镜头拉得更近”。现今大多数欧洲的研究侧重长距离贸易,对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市场整合,定量研究还很少。因此缺乏将区域的、全国的和国际的各层面结合起来的综合研究。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市场整合出现的时间、发展的程度和存在的趋势,都有显著差异。分析市场发展的总体历史时,综合性的研究至关重要。目前对市场整合进程的归纳和总结,主要基于长距离贸易的研究。这不仅缺乏完整性,甚至还有误导性。因此本书将对欧洲和印度的个别区域进行考察比较。
 
为了使读者明白本书的主要贡献,我们简单谈谈本书的贡献属于上述四个研究方向中的哪一个:(1)是市场在何时和如何整合?(2)如何解释整合的进程?(3)市场整合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4)市场整合的政治后果。
 
前面的叙述稍微提到,本书的重点是与市场整合相关的问题,也就是上述第一个研究方向。分析之前被忽视的地区(如印度)时,描述市场整合的程度和进程是首要任务。搜集新证据,评估市场发展的程度,才能进一步研究整合的起因与影响。
 
本书也对第二个研究方向作出贡献,因为我们对市场整合的趋势提出解释。这些解释基本上是定性的,虽然其他学者也做过,重点是要描述评估印度和欧洲市场整合的主要决定因素,包括地理和气候、广义的制度,以及政治、运输技术和基础设施。
 
本章开头已指出,我们希望与市场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的争论联系起来,这是第三个研究方向。本书对地理的关注,可为这项争论提供新颖又有全球性的视角。事实上,比较优势(更有效率或市场规模更大),可能为欧洲早期的兴起提供有利条件,这在大分流的争论中是至关重要的议题。基于对市场整合水平比较后得出的新发现,我们将采取相对简略与推断性的方式,探讨由市场主导的增长,在“欧洲兴起”中是否真的发挥过重要作用。
 
第四个研究方向是市场整合的政治后果,这项议题不是本书的探讨对象,但我们考察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方面。本书的另一项贡献,是讨论不断膨胀的市场,能否提高对抗恶劣天气(或气候)冲击的能力,如果可以,是怎么做到的?本书要回答,市场力量如何以及何时取代环境(特别是气候)因素,转而成为塑造人类经济的核心因素,改变了人类的命运。这是经济、文化上的重大转变。历史上第一次,经济活动和人类福祉的关切焦点,从“天定”的气候,转向了“人定”的市场力量。这一范式的转变,也强化了世俗社会的发展,和公民政治自决的出现。
 
最后,阐释上述议题对相关争论也有裨益。其中之一是铁路的重要性,或更广泛地说:蒸汽技术对市场扩张与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性有多大?在此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以成本下降和运力大幅度增加为特征的运输革命,是市场整合和大规模分工的必要先决条件吗?
 
另一项相关的争论是,民族国家及其疆界,对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多大?政治整合必须先于经济整合,还是相反?政治边界和关税,对市场整合和发展有怎样的重要意义?国家的规模重要吗?
 
还需要设定某些限制条件,才能充分描述本研究的范围和重点:界定所研究的市场处在哪个时段,以及它们所属的类型。
 
本研究的时间段是1600—1900年,这有几个原因。首先,对18世纪的研究很少。最近的研究以19世纪为主体,若能采用一致的方法,同时考察18世纪和19世纪,较能全面描绘市场整合的面貌。这点特别重要,因为1800年被视为关键转折点。市场整合是否始于1800年之前(换言之,18世纪),还是真的要等到19世纪才发生?(在大分流的争论中)欧洲领先世界,发生在1800年之前还是之后,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还是在工业革命期间?对这些问题,都存在歧见。
 
其次,暂且不谈1800年是否为大分流的分界点,大多数学者同意,世界大多数地区在17世纪末,市场的范围仍局限于地方或区域。研究者都认为,到1900年,大多数的商品与资本,都已形成全球性的市场,但全球性的劳动市场较不完整。因此1700—1900年间,是世界史上最为引人注目的市场扩张时期。世界大多数地区,都经历了市场从区域性迈向全球性的过程。
 
再次,“有统计时期”指的是,大多数地区的政府,开始系统搜集公布各项经济数据,这是19世纪之后才有的事。目前的工作,是搜集更多的早期信息和数据源。从档案和二手资料中,汇整出大量新资料,才能提出更充分的定量分析证据,这是本书的重要贡献。
 
除了受到研究时段的限制,本研究考察的市场范围也缩限到可控制的范围。分析的重点不是生产要素市场,而是商品市场。具体而言,聚焦在粮食市场:小麦、大米和其他粮食。分析方法主要是定量,分析的重点是(但不局限于)粮价,主因是20世纪之前的世界消费和贸易,粮食市场最重要。另一项优点是粮食史料易得,是此时期无可争议的最丰富且最好用的资料。同时期、同范围内,其他市场的数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与粮食比拟。
 
粮食相当适合用来评估市场整合的过程,从“运输的适宜性”看,粮食属于中间商品。一方面,它相对来说体积大、价值低(high bulktovalue ratio),这意味着运输成本和运输能力,对市场可达范围至关重要。只要粮食市场整合好,大多数商品的市场也必能整合,因为它们更容易运输。这个道理对那些体积小、价值高的商品(如香料或细布)的市场,并不适用。因为这些商品在市场还很不完整时,早已成功整合好几世纪了。若把细布这类商品作为市场整合的指标,无法适当地反映市场整合的面貌。另一方面,有些货物(如鸡蛋)本质上很难运输,运输成本也过高,价格会很昂贵,难以长途贩运。粮食可作为恰当的代表性商品,反映整体市场的扩张过程。

—End—


本文选编自《大分流重探:欧洲、印度与全球经济强权的兴起》,注释从略,题目为编者所拟。推荐阅读。该选文只做推荐作者相关研究的参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版权归原出版机构所有。任何赢利组织运营的公众号如转载此篇,请务必向原出版机构申请许可!



点击下列标题,延伸阅读:

彭慕兰|经典之问:工业革命为何发生在英格兰而非长三角?

等级秩序与个人主义:资本主义终结的预言缘何破灭

大分流之前?——对19世纪初期长江三角洲与尼德兰的比较

李伯重|“十七世纪全球危机”中的中国与英国

刘昶|中西大分流:明清江南资本主义的停滞

马德斌 | 18世纪我们为什么没有走上工业革命道路

彭慕兰 | 世界经济:在自由贸易与全球化的纷争中沉浮

叶成城 唐世平 | 第一波现代化:一个“因素 + 机制”的新解释


----------------------------------

混乱时代   阅读常识

出版、媒体、投稿、翻译、课程等事宜可留言👇


 
👇 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好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勿食我黍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