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得了可怕的癌症,我为什么没有恐惧?——活出生命的意义(1)

红珍 红珍的静好时光 2023-12-11






写在前面的废话


     娟儿推荐我阅读《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说她读后对信念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让我也读一读,我们可以交流交流感受。

 

     说实话,我不是很喜欢去看心理学方面的文章或书籍。一是现在门槛太低,几乎是个人都可以去写。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作者自己的心理问题都没得到解决,就急着去充当别人的治疗师。


      二是我一直认为“喝再多鸡汤(这书名也很鸡汤)也未必能过好这一生”——那些干巴巴的技术性分析未必真能指导自己的生活——知行合一,难的是行而不是知。

 

     但因为对娟儿有承诺,我还是找来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不为寻求答案,只是抱着看过之后一起探讨的心态去阅读。

 

     阅读前,我开玩笑地对陈先生说,其实我不需要喝鸡汤,因为把我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也可以是一部能够感动千万人的作品。


      陈先生先是陷入沉思,之后很认真地对我说:”我觉得你可以把你为什么没有恐惧写出来,因为我一直感到难以理解“。

     他说,起初得知我患癌时,他夜里一直失眠。他看到作为当事人的我却在酣睡,完全没有一点受扰的迹象,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的确,我曾有很多次在深夜被他的动静弄醒,睁开眼发现他正饶有兴致地俯瞰我研究我。

 

    我说,我只是对生命、对命运有个清醒认识,在我的认知里,任何境遇都是命运的一部分,除了接受,别无选择。害怕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那又何必害怕?

 

     他显然对我的回答不满意:害怕是人之常情,不害怕的人几乎没有。你为什么就能做到不害怕呢?

 

     他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我正开着车,没办法说得更细。况且,我觉得自己总是写得比说得更好(只有在写文时,我脑子才特好使)。


     于是我决定找个时间坐下来,好好写一写一路走来时的所思所想,一点一点剥开被厄运磨练出的坚硬外表,袒露出平静、柔软的内心。


     


 


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并成为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样创立出意义疗法的?

 



作者弗兰克尔,在他脸上几乎看不到风霜

 ——图片来自网络


1.  作者弗兰克尔其人


     我用两天时间看完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我平时看书很慢),因为这本心理学专著类的书并不晦涩。而且这本书也并不鸡汤,作者也不是什么好为人师的“浅薄之徒”。


     作者维克多·埃米尔·弗兰克尔(Viktor Emil Frankl M.D., Ph.D. 1905-1997),是出生于奥地利,1930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94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存在-分析学说的领袖。他所发明的意义治疗 (Logotherapy)是西方心理治疗重要流派。

     没错。作者不是那种只有半桶子水还非要拿出来晃荡的人,而是个妥妥的学霸——医学、哲学双料博士。还是言语疗法的奠基人,在心理治疗领域与伟大的弗洛伊德、阿德勒齐名。

 

     让我称奇的,还不是他在专业方面取得的成就(这个世上并不缺大师),而是他身上散发出来的独特的个人魅力,以及由这种魅力点亮的意义疗法本身的意义。


     二战前期,弗兰克尔已经获得美国签证,原本可以逃脱被关押到集中营的命运,但他为了和挚爱的家人在一起而放弃了这个机会。最终他和父母、妻子、弟弟、妹妹一起都被关进了集中营,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下来。

 

     他在三年时间里辗转了四个集中营,还感染过致命的伤寒,真可谓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集中营那种随时可能被送进毒气室,食不果腹还被迫干着沉重的体力活的命如草芥的人间炼狱,人很容易绝望、颓丧、自暴自弃,但他没有,凭借幸运(命运有时候真的很神奇,他有几次看似送命的选择反倒让他死里逃生)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活了下来。

 

     不仅活着,弗兰克尔还活出了生命的新高度: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创立出“意义疗法”,在心理治疗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并成为这种疗法的受益者:在老年依旧保持着对生命的极大热忱,活得充实而精彩:在六十七岁时拿到飞行执照,八十多岁还在爬山……



 

二战时期,纳粹集中营里的日常        ——图片来自网络

 

2. 用生命验证出来的意义疗法

 

     看过二战题材电影的人对纳粹集中营都会有这个印象:一个将最深重的苦难赤裸裸地展现出来的人间炼狱。从那里走出来的人,无一不经历了足以摧毁身心的巨大痛苦:自由、尊严被剥夺,每天要面临饥饿与病痛的折磨,还要经受随时可能面临死亡的恐惧……

 

     弗兰克尔通过了生之考验,完成了生命的涅槃,也对“苦难“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他说,如果生命有意义,那么遭受苦难也有意义。苦难、厄运和死亡都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他说,忍受痛苦的方式是一种真正的内在升华。就是这种精神的自由——任谁也无法夺走——使生活变得有目的、有意义。

 

     他说,人接受命运和所有苦难、背负起十字架的方式为他提供了赋予其生命更深刻含义的巨大机会,即便在最困难的环境下也是如此。他仍然可以做一个勇敢、自尊和无私的人。否则,为了活命,他会忘记自己的尊严,变得无异于禽兽。


他说,即便在集中营,犯人也有在内心选择成为什么人的自由,也能保持自己作为人的尊严。

 

     而支撑人在苦难中活下去的动力,就是身上的责任。弗兰克尔认为,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他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最初选择勇敢留下来,是因为弗兰克尔认为和家人站在一起共同面对灾难是自己的责任


      在集中营里,弗兰克尔暂时忘却自己的痛苦给予难友安慰和鼓励,那是因为他觉得帮助他们活下去是自己的责任


      在心理学领域,弗兰克尔创立意义疗法,因为他认为帮助更多人找到生命的意义是自己的责任


      六十七岁拿到飞行驾照、八十多岁还在外面爬山,因为他觉得将自己的生命活出更多色彩,是自己对上帝的一份责任……


      总之,正是身上背负的责任促使弗兰克尔活出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而他创立的“意义疗法”,其核心便是:活着是每个人回答生命的提问而不是去向生命提问。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简单来说便是,活着就是一个接受生命提问、尽责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个独特的生命个体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挑战,其中不乏沉重得让人难以承受的苦难。这些苦难,也是生命提问的内容的一部分。你要做的,就是去尽可能地理解自己的生命,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活出生命的色彩。并通过走出苦难后的欣慰,感受到生命的升华。


      有书友评论说,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看似有意义,是因为他有幸走出了集中营,如果没走出又是另一个版本了。言外之意,弗兰克尔不过是“事后诸葛亮”。

 

      但他是否想过,如果弗兰克尔不是因为找到生命的意义,而抱有活下去的坚定信念,集中营里经受的那些非人待遇:寒冷、饥饿、虚弱,和精神上的极度绝望……无论哪一种都可能随时要了他的命,导致他走不出集中营呢?!——意义疗法,恰恰是他活下来的原因,而不是结果。

 

     持结果论的这位书友,显然无法理解到弗兰克尔在经历苦难时因为找到意义而所感受到的生命的光华。以及他用这种光华照亮重重黑暗,引领自己穿越一千多个漫漫长夜,一步一步走向光明的生命的蜕变。


     由此看来,提高自己的认知和感受能力,也是追寻生命意义的必要途径。只有认知达到一定高度,才能正确面对苦难、难,从而找到生命的意义,最终完成生命的蜕变。进而生出悲悯之,去体谅、助需帮助的人,通过关爱他人感受到生命的升华。


       因为有了意义,生命之树才能常青(才不至于二十岁就开始躺平,捱到七八十岁下葬)。

 




 

 ——待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