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视点 | 我国海洋强国战略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曹文振,杨文萱


明确我国海洋强国战略体系目标


当今世界是一个海洋的时代。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综合国力竞争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海洋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13年7月,习近平主席指出,“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国人也逐渐意识到海洋所带来的巨大物质和精神财富。过去对于海洋强国的界定是指有强大海军,确保有足够的力量对海洋进行控制,即“制海权”。当今世界对于海洋强国的定义更有了新的要求。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随着陆地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区域——海洋。国际资源虽然属于公共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各国家可以无节制的随意开采或使用。按照自由制度主义的观点,各国需要在无政府状态下共同制定规则来确保资源的合理使用。于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于1994年正式生效。自《公约》颁布以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海洋国家开始意识到海洋建设的重要性,纷纷制定和调整本国的海洋战略和海洋政策。面对世界各大国在海洋发展方面的努力,我国也意识到海洋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1996年,中国批准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从2003年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逐步把中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正式把海洋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再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洋强国战略,这些措施都体现着国家为建设海洋强国所做的努力。2018年3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参加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会议时强调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做出贡献。为此,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海洋法律和政策,同时《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政府性文件也陆续颁布。建设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走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并行的道路,要逐步培养民众海洋强国的意识,树立科教兴海观念,要做到合理利用开发海洋的同时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加强对于海洋综合管理的能力,全面振兴海洋产业,增强海上力量,维护国家海洋主权与安全,保证海洋经济的持续、高效、稳步、健康发展,努力实现从区域性海洋大国向世界性海洋强国转型的目标。实现海洋强国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是综合国力的体现,要全方位协同发展方能实现。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全面发展阶段。建立起较完备的海洋经济产业化体系,海洋教育文化事业得到高度重视,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基本形成,海洋执法队伍统一高效,海洋国防力量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这一阶段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第二阶段为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至2035年,这个阶段要使海洋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海洋科技、海洋文化和教育、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生态保护基本达到与沿海发达国家同等水平,海洋法治体系建成,海洋执法能力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我国成为世界主要海洋军事强国,能够有效维护国家海洋主权权益和海外利益。第三阶段为海洋事业全面现代化阶段。2036年至2050年,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领先世界,海洋开发、保护、管理、教育、文化、国防等全面实现现代化,中国成为世界海洋强国,争取实现祖国统一。

我国海洋强国战略体系的主要领域


(一)海洋经济发展是海洋强国建设的物质基础

中国濒临太平洋西岸,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是典型的海陆复合型国家,拥有蓝色国土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强国建设条件优越。我们要在充分开发陆上资源的同时认识到海洋带来的潜在利益,并对此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为我国海洋强国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可谓搭上了高速发展的列车,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连续多年保持着第一贸易大国地位。联合国发布的《2017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投资国。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2012年以来在国际上话语权大大提高,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世界各国都把目光投向中国,关注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动向。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在经济总体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总体平稳,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部分领域取得明显地进展,基本实现“十三五”的良好开局。2017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各级海洋行政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提出的关于加快海洋强国战略部署的各项指标和政策,主动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海洋经济实现稳中向好发展,结构调整持续优化。2017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约为77611亿元,比去年增长6.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涉海就业人员3657万人。从海洋三次产业来看,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600亿元、30092亿元、43919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4.6%、38.8%和56.6%。海洋产业增加值31735亿元,比上年增长8.5%;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16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1.1%;保持着以海洋产业发展为主体,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态势。在相关的海洋产业中,海洋生物医药业,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海洋旅游业快速增长,成为带动海洋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海洋渔业生产稳定,转型升级加速。值得一提的是,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超1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8%,扭转了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从总体上看,近两年海洋生产总值增速虽然逐渐放缓,但仍然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速。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总量稳步增长、增速缓中趋稳、结构持续优化”的深度调整期。海洋发展成效小幅提高,海洋发展潜力进一步增强。虽然海洋经济发展较往年同比和环比都有增长,但是增长的幅度都不是很明显。我们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时候大部分还是采取粗放型,比如过度捕捞海洋水产、过度使用海洋不可再生资源,没有在平衡生态发展的前提下开发利用资源,一味地追求产量而忽略了质量和效益。这些问题都是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改进的。

(二)海军发展及军事综合体系建设是海洋强国建设的保障

中国的海军发展已经迈上从黄水走向深蓝的道路。尤其是近几年,中国海军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军事力量。正是因为有经济实力作保证,中国才能够放心大胆地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中国海军已经在十年内从一支装备比较老旧的“黄水海军”发展成为一支舰艇技术位居前列的“蓝水海军”。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重视陆地力量的发展,重视打造陆上强国,重点建设陆军力量。随着国际海洋局势的变化和中国的和平崛起,海洋已然成为保证国家强大的重要支撑,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仅仅有强大的陆军是不够的,必须要建立海、陆、空、天、电、信一体的综合作战体系,以此保证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中国海军自2003年起开始快速更新新一代装备。截止到2019年我国海军快速建设的步伐已经走过十余年之多。无论是在水面作战舰艇,还是水下作战舰艇方面,我国都有很出色的表现。包括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在内的052C型导弹驱逐舰、052D型导弹驱逐舰、054A导弹护卫舰,无论是主动舰艇还是辅助舰艇,在守卫海疆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这些都对我国海军建设具有重大的提振作用。国家开始侧重发展不同类型的作战舰艇,不断完善海军发展过程中的“短板”。中国海军正在逐渐摆脱传统上单一的近海作战的防御性海上力量定位,转而向具有较强的两栖攻击作战等能力的攻防一体型海上力量拓展。903A型远洋综合补给船、猎扫雷舰、海洋综合调查船这些新型特种船只的服役,使中国海军的作战能力更加完善。055型新式驱逐舰下水更是海军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作为中国完全自主研制的万吨级驱逐舰,我国海军的发展水平已经得到极大提高。2018年10月20号国产水陆两栖飞机“AG600”成功实现水上首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救援直升机“腿短”的问题,填补了我国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的空白。近几年我国也开始意识到岛屿的重要性,逐渐开始对岛屿进行开发利用,变礁为岛,虽然南海区域一些岛屿还被越南、菲律宾等国家非法占领,我们也要不断宣誓对岛屿的主权,逐渐提高人们对中国领土的认同度。中国海警船编队也开始在钓鱼岛领海巡航,不断宣示和维护国家主权。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造访沿海多个国家,增强与沿海国家的友好关系。从2008年12月26日开始,中国向亚丁湾派出了28批海军护航编队,海上通道安全得以有效维护,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得到锻炼,海外利益得以保护,彰显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概括起来,我国海上军事力量建设的目标是:实现海军建设现代化,保障我国海防安全、领土主权和祖国统一,确保我国海洋事业和国民经济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顺利进行。到21世纪中叶,我国海军总体实力和现代化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世界海军强国。

(三)海洋科技发展是海洋强国建设的关键因素

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建设海洋科技强国,中国的海洋科技要重点实现向创新引领型转变。发展海洋科技要重点在深水、绿色、安全的高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习近平主席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于海洋事业的发展和海洋人才的培养。到2014年年底,全国拥有海洋科研机构189个,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34174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比上年增长5.64%。中国海洋科研机构科技经费收入3100.99亿元,与上年增长16.77%。全国共完成海洋科研课题总计17702项,比上年增加8.40%。从蛟龙号自主研发到航母的入列,中国的海洋科技可谓历经火箭式的飞速发展。东海区有6000余个海岛,海岛管理任务繁重,针对这个特点国家在东海研发引进无人机技术,无人机的使用不仅可以高效监控海洋开发活动,及时防范处理违规用海,提升海洋灾害监测预警效能,还能够有效防范其它国家侵害我国领海领空的行为。在南海神狐勘探可燃冰也实现了新突破,为海洋能源的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面对海洋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枯竭,开发研究新资源是当务之急,国家极地考察队不惧困难也实现了重大突破。在海洋农业方面,我国科学家也在进行重要海水养殖生物组学与遗传学基础的研究,实施海水现代养殖业标准化工程,创制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的海水养殖新品种。打造海洋牧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生态渔业,为海洋经济稳定增长和生态发展助力。

(四)海洋教育文化是海洋强国建设的灵魂和不竭动力

海洋文化是人对海洋的情感、价值和信仰的体现。自古以来的重陆轻海思想使国人缺少一种与生俱来的海权思维和海洋意识。建设海洋强国不仅需要经济、军事、科技这些硬实力作为支撑,海洋教育文化作为软实力对于海洋强国的建设也起着关键性作用。从精神层面来说,中国缺乏必要的海洋智力和文化储备。虽然中国历史上农耕文明很发达,但国家和民众海洋意识薄弱,重陆轻海,缺乏对海洋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根据相关调查表明,2013年国民海洋意识综合指数为56.2(指数区间值0-100),相比2010年的47.9有所提升,但仍达不到“及格”的水平。近年来,国民海洋权益维护意识和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提高,但是海洋资源利用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与海洋强国建设的要求相比,公民的海洋意识还是比较薄弱。除了沿海的省份和城市,靠着海洋发展起来的人能体会到海洋给他们带来的利益,大部分国人骨子里还是传统的小农思想,认为依靠土地吃饭是最有保障的。这种思想意识上“软实力”的差距短期内是很难弥补的,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教育引导的过程。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政府也意识到发展海权的重要性,开始重视对海军、海洋战略研究所和海洋大学等科研机构的支持,但仅仅发展这些机构是不行的,他们应该做的是发挥好带头引领作用。要实现海洋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对于大中小学生的海洋强国意识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和觉悟,这是建设海洋强国的灵魂和关键,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五)海洋生态保护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同时也导致近岸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生态系统的退化。近几年,国家开始重视对于海洋环境的保护,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基本稳定。但是中国近岸局部海域海水质量较差,多数河口和开发利用程度高的海湾生态系统不健康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目前海洋环境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海水水质,二是海水富营养化。中国近岸局部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近岸以外海域海水质量良好。中国近岸海域评价富营养化程度为轻度,中国近岸海域富营养化格局与水质污染海域分布格局基本类似。概括起来,中国管辖海域海水质量总体良好,近岸或者局部海域海水环境污染依然比较严重。南海和黄海近岸海域海水污染程度相对较轻,而东海近岸海域的海水污染程度相对较为严重。一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环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也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把污染降到最低。


实现我国海洋强国战略体系的途径


建设海洋强国是百年大计,从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海洋强国战略以来,国家层面已经意识到海洋对于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首先,领导人重视海洋强国的建设可谓重中之重,对于目前中国在陆地上四处围堵的境况来说海洋是新出路,再加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实施,可以看出海洋在我国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今后国家对于海洋的重视和发展,可以把海洋强国战略写入宪法,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国家推行海洋强国战略绝不要因领导人的变动而变动,也不能因为国家战略的转移而转移。要尽快制定《海洋基本法》,建立完备的海洋法体系,实现依法治海。在这一基础上,逐渐提高民众对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意识,提高对海洋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的认知能力,使海洋强国战略深入人心并一代一代贯彻下去。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是海洋强国战略的目的和实现的关键,切忌把海洋强国战略变成空洞的口号和政绩工程。

(一)提高海洋经济的物质性比重

经济是海洋强国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一切发展的前提,要首先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中国海洋经济已经进入到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今后的国家发展体系中要大力发展蓝色经济,促进海洋发展的良性循环。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于海洋开发经费投入的力度,提高海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优化服务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海洋服务,积极发展现代航运、海洋物流、海洋旅游等服务,建设特色海洋服务集群,积极推进建设蓝色经济通道。对于新兴的海洋产业而言,国家应当加大扶持力度,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来刺激民众对于海洋产业的热情,让更多的人从事与海洋相关的工作,逐渐增加海洋从业人员在国家就业人口中的比重。

(二)加强海洋军事建设投入

我们应该认识到,海军发展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过程。一个国家的陆军发展是国防的基础后盾,海军则是国防建设的对外延伸。海军存在的目的不仅仅是防卫和进攻,远程力量投送、火力补给也是海军需要执行的任务。因此,远洋战略对于中国海军来说也是必要的。中国正在逐渐从近海型海军向全球性海上力量强国的方向发展。要逐步提高海洋军事力量的比重,加大对于海军建设的经费投入,无论在人员还是武器方面都要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努力,打造一支现代化的高水平海军作战部队。要开展和平海洋外交,[12]经常与邻国或者其他域外国家开展合作,增加海军友好互访活动,积极参加国际海上军事演习、海上救援护航等活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信任,共同提高。提高参军人员的福利待遇,解决好子女教育问题,让军人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到海洋强国的建设中,多吸引高学历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海军队伍中,打造一支现代化的高水平海军作战部队。

(三)加速海洋创新动能

大力发展海洋科技,助力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尽快向创新引领型转变。加强海洋信息化建设,增强海洋信息化发展能力,提高海洋信息化应用水平。创新渔业资源和环境监测与评价技术,强化海洋生态灾害预警与防治技术,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把生态破坏降到最低。重视对于海洋生物药业、海洋装备、海水利用、海洋信息等海洋高科技领域的研发。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评价奖励机制,刺激海洋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国家也要加大对于海洋科技研发基金的投入,创立国家海洋开发基金,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进行海洋地质、油气资源调查和极地科学考察,提高中国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的国际竞争力。

(四)深化海洋文化教育

海洋强国必然是以海洋文化为支撑的,要想建设成为世界海洋强国必须进行文明的转型。自古以来海陆复合型的地缘特征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完全转变成为海洋国家,我们要结合自身情况,汲取西方海洋发展过程中的经验,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经略海洋,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依托“全国海洋日”、“世界海洋日”等活动,增强全民的海洋强国意识,使民众逐渐具备一定程度的海洋智力和海洋文化储备。国家要多设立海洋大学、海洋研发机构等,注重对于海洋人才的培养。从小抓起,注重中小学海洋教育观念的培养,重视国家海洋日的宣传,增强民众的海权意识,使海洋强国战略深入人心。积极宣传海洋主题品牌,比如举办中国大中小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年度海洋人物评选等活动,提高民众的参与度。打造高品质的海洋文化节活动,借鉴厦门国际海洋周、青岛国际海洋节等活动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海洋节庆活动。通过深入持久的海洋强国宣传,提高民众的海洋意识。我们要逐渐建立起“依海富国、以海强国”的海洋意识,为海洋强国战略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五)完善海洋生态保护法律体系

生态保护是决定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们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在大力开发海洋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不能一味地只开发不治理,做到开发与保护均衡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逐步构建系统完备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2016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前国家海洋局印发《关于在全国加快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的意见》,将沿海各省(区、市)管理海域总面积30%以上的海域和35%的大陆岸线纳入红线管控范围。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沿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我们不仅要在国家层面注重海洋生态保护,在民间也要大力宣传保护海洋的重要性,让民众有海洋环保的意识,共同铸就环境美好的海洋。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每个人、每个国家都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共同承担全球海洋治理责任,构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


结语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向海而兴,背海则衰。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建设海洋强国。中国是一个海陆复合型国家,既不能重陆轻海,也不能重海轻陆,要实现海陆统筹、海陆均衡发展,抛弃西方那种“二元对立”和“一元决定”论的思维方式,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中国坚持“韬光养晦”和“永不称霸”举措并行,但并不代表中国无所作为。面对西方大国主导的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围堵,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不动摇,不卑不亢,不惹事也不怕事,努力增强自身实力特别是海上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决捍卫国家海洋权益。中国现在已经不是“东亚病夫”了,我们完全有实力做自己的主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已经势在必行,没有人可以阻挡中国迈向世界海洋强国的步伐。只有思想解放才会把自己从眼前的利益格局中解放出来,才会在更高的格局中找到自己的新利益。中国期待以开放包容、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理念引领并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和均衡的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助力海洋强国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专家视点︱金永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历程及发展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思想解析(篇一)

专家视点︱邹克渊:建设海洋强国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路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思想解析(篇二)

专家视点︱朱锋:我国海洋强国战略进程中的美国因素:以南海为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思想解析(篇三)

专家视点 | 胡波:中国的深海战略与海洋强国建设

专家视点 | 何广顺: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建设海洋强国正当其时(之一)

专家视点 | 张海文:以强海梦托起中国梦——建设海洋强国正当其时(之二)

专家视点 |  刘继贤:大力推进新时代海上力量建设——建设海洋强国正当其时(之三)

专家视点 | 李华军:“海洋强国”经略海洋能力体现在三个方面

智库观点 | 如何在陆海统筹中建设海洋强国



文章来源:节选自《我国海洋强国战略体系构建研究》,原刊于《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04期。

作者:曹文振,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杨文萱,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外交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中心网站手机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