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五五”新质生产力透视之:中国商业航天未来何为?

张浩祥 上海华略智库
2024-09-03



作者:张浩祥 华略智库研究员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今天是中国航天日,商业航天作为航天产业的新形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引擎,也是大国博弈的主战场。当前,中国商业航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迈向更为广阔的星辰大海。本文通过对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现状进行前沿追踪,深入探讨了“十五五”期间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方向,一起来看!全文4032字,阅读约11分钟


近年来,商业航天热潮席卷全球。在上篇《星舰再战苍穹:SpaceX与NASA背后的创新机制为什么行》中,笔者详细解析了SpaceX与NASA背后的创新机制,视线回到国内,当前,商业航天在祖国大地上同样火爆。


继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后,《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这是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新增长引擎”,商业航天在国家级语境中的显示度越来越高。


有报告显示,在不含港澳台的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有30个提及商业航天或航天产业。可见,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商业航天的重要性得到多方认可,商业航天产业在全国遍地开花。

2024年,将是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关键之年。今天(4月24日)规格高、规模大的“中国航天日”主题展览将在武汉拉开帷幕。

此前21日的中国航天日商业航天研讨会上,北京39家航天企业发起中关村亦创商业航天联盟,旨在加强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各方的协同合作,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对接与资源配置优化,加强商业航天与相关产业交流融合。

而在23日举行的2024年中国航天大会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上,一项关于“产、学、研、用携手推进全球新一代海上卫星通信系统(VDES)创新与发展”的倡议正式对外发起。

中国商业航天,将迎来什么样的时代?


图:中关村亦创商业航天联盟启动仪式,来源:北京亦庄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步履不停”


2023年,中国航天共完成67次发射,超过2022年的64次,再创新高。其中,有26次是商业发射,同比增加24%;共研制发射120颗商业卫星,同比增加20%,占全年研制发射卫星数量的54%。


令人欣喜的是,2023年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共完成13次发射(成功12次),比2022年增加8次,并实现了诸多重大突破,如天兵科技的天龙二号于2023年4月成功发射入轨,成为世界范围内第一款首发即成功的民营液体运载火箭;蓝箭航天的朱雀二号于2023年7月成功首飞,成为世界上首款成功将载荷送入预定轨道的液氧甲烷火箭;星际荣耀“双曲线二号”验证火箭首次垂直起降飞行试验成功等。


表1:2023年中国航天发射次数统计

来源:公开数据


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脚步将会进一步提速。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近日发布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2024年是加快航天强国建设的关键之年,预计中国航天全年实施100次左右发射任务,有望创造新纪录,位于海南的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将迎来首次发射任务,多个卫星星座将加速组网建设。


在为中国商业航天产业“蹄疾步稳”的发展态势和航天科技的诸多突破鼓掌喝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相较于美国已经形成以私营企业为航天发射主体的航天产业形态,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的规模化效应尚未形成,民营企业在航天发射活动中的贡献度仍待提升。立足2024,展望“十五五”,中国仍需高位对标国际领先,加快补短板、塑优势,全方位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商业航天各地“逐鹿”,谁能身位领先?


2015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防科工局等联合出台《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商业航天,将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此后,各部门陆续出台《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等多项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等,并进一步规范商业运载火箭发射等。


在上位政策的引领推动下,近年来各地纷纷入局,陆续出台商业航天产业规划和扶持政策。根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已有24个省市出台近百条商业航天相关政策,商业航天已成为国内最炙手可热的新兴产业之一。


经过近十年发展,各地已培育出一批极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商业航天企业。在36氪、创业邦、未来宇航联合推出的《2023中国商业航天30强》榜单中,超70%的企业成立于2015年之后。


从区域分布角度看,北京共有14家企业上榜,独占顶流;广东(3家)、上海(2家)、浙江(2家)、湖北(2家)、湖南(2家)属第二梯队;黑龙江、吉林、四川、山东、福建各1家,属第三梯队。


表2:2023中国商业航天30强(按首字母排序)

榜单来源:36氪、创业邦、未来宇航


整体而言,北京、上海、武汉等传统航天强市在商业航天产业领域占据较强的“先手优势”,但深圳、杭州等传统航天基础相对较弱的创新型城市同样有所斩获。


在整体规模尚小、发展程度不高的初级阶段,商业航天产业对“国家队”技术、人才、资源依赖度较高。伴随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化日渐成熟、商业模式逐步完善、市场开放度持续提升,相对欠缺传统航天基础的区域仍可针对金属材料、电子元器件、设备制造加工等产业链上游和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产业链下游展开布局,具有制造业基础、创新实力、人才优势、金融资源的城市亦可从商业航天产业所带来的巨大市场机遇中“分一杯羹”。


图:商业航天产业链图谱


“十五五”商业航天发展策略建议


1.全面深化商业航天产业的全国布局协作


一是持续推动以卫星遥感、通信、导航为主体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加强技术攻关、应用落地、基础设施建设、卫星频率资源管理、标准制定等方面的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


二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促进商业航天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合理布局,引导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实施路径等。


三是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提质升级产业链供应链,引导芯片、软件、材料、设备、服务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围绕商业航天头部企业共同构建商业航天垂直供应链体系,鼓励民营企业对商业航天产业链供应链的薄弱环节进行有益补充。


2.支持航天领域各类创新主体的开放合作


一是国家队要支持商业航天参与航天项目。积极借鉴NASA商业计划模式,支持国家航天局、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等“国家队”与商业航天企业深度合作,探索设立航天项目“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汇集并发布“国家队”航天项目信息、组织实施航天项目“揭榜挂帅”,协调商业航天企业有序竞争合作。


二是政府要支持商业航天企业参与重大攻关。引导商业航天企业参与国家航天工程、项目,并在项目经费支持上采取“赛马制”模式,选择多家商业航天企业各自独立承担科技项目攻关,按合同约定开展科研活动,并由地方政府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促进商业航天企业快速成长。


三是支持研发机构与商业航天企业开展合作。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围绕卫星低成本批量化研制技术、火箭可重复回收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持续的联合攻关。支持高校院所、研究机构航天科研人员适度兼职兼薪,鼓励以个人技术入股或兼任首席技术官、研究员等方式与商业航天企业开展合作研发。


3.加强商业航天发展所需要素资源保障


航天是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且高风险、长周期的高科技行业,需要集聚高端资源要素。要提升商业航天“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创新平台+产业链协同+产业载体+科技金融+行业标准+人才支撑+应用场景”全要素保障。


在载体供给方面,重点加强针对商业航天企业的实验设施、测试场地、商业航天发射场等各类航天平台供给。在金融支撑方面,鼓励社会投融资机构、产融基金进入商业航天市场,引导风险投资、私募基金投向商业航天企业。在场景应用方面,推动商业航天在农业(农业监测、太空育种、智慧农机等)、交通(自动驾驶、无人机、海上交通管理等)、能源(能源设施监测、可再生能源规划、油气勘探等)、公共服务(资源监控、灾害预警、应急救援等)、日常生活(精准定位、智慧康养、物流配送等)等商业领域示范应用。


图:商业航天应用概念图,来源:Copilot GPT Designer


4.对标一流营造商业航天创新创业生态


在创新生态方面,借鉴美国技术共享、协同攻关的政企合作模式,支持航天央企与民营企业通过合作共建实验室、孵化器、创新联盟、产业创新中心等方式进行合作,鼓励星河动力、蓝箭航天等民营商业航天领军企业牵头联合上下游配套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等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商业航天与电子信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跨领域协同、跨学科交叉、跨界融合发展。


在创业生态方面,鼓励具有企业家精神、战略科学家视野的航天科技领军人才在商业航天领域开展创新创业,并提供各类资源要素支持。打破传统航天发展失败零容忍的束缚,建立试错容错机制,允许商业航天失败失误,推广北京经开区民营火箭“阶梯式参保”模式(同一型号火箭,首箭不保,随着火箭成功发射次数越多,保全保足率逐步升高),打通民营航天保险保障不足、试验成本偏高等堵点,为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保驾护航。


5.提升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瞄准美国、俄罗斯、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地区)商业航天科技成果和产业化项目,鼓励企业、高校院所在技术、人才等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持续扩张国际影响力。鼓励有条件的商业航天企业参与外空国际规则、国际标准制定,并根据标准制定过程中产生的需求研发技术布局域外专利,提升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话语权。


充分利用中国与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航天领域建立合作机制的优势,支持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在非洲、中东、欧洲、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开展商业航天业务,一方面推动卫星厂房建设、卫星代发、关键设备、运营服务等业务向海外扩张,另一方面在碳源碳汇、生态保护、气象预报、应急救援等商业航天应用领域开展国际合作。


结语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商业航天产业作为对传统航天事业的研发、投入、产出等诸多模式合理“扬弃”后诞生的新兴产业,正与新质生产力内涵相合。


从国家层面讲,“十五五”期间,商业航天产业与传统航天事业的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将成为我国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的关键支撑。从地方层面讲,伴随着商业航天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的影响力日渐提升,如何把握、应对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趋势或将成为未来各地竞合中的关键“胜负手”。


展望“十五五”,中国商业航天仍需从对标国际中汲取经验与勇气,从反观自身中找寻方向与路径,方能在全球商业航天竞争中持续提升引领度、显示度,在探索宇宙和星空的征程中续写中国航天事业的传奇。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以产业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长三角是怎么做到的?
【原创】成立4年引才速度上海第一,临港新片区怎样打造“年轻城”?
【原创】孵化未来:全球顶尖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经验与思考
【原创】华略决策深度内参为啥这么顶?一起来听听这些声音【原创】陷阱还是机遇——中国企业如何答好ESG这张“考卷”?【热文浙江书记易炼红:关心你们飞得高不高,更关心你们累不累【热文】组织部领导的这篇讲话,惊艳绝绝、干货满满
【热文】向安徽学什么?湖南多位“一把手”发声
【热文】从哈尔滨出圈到合肥产投,地方政府如何创新作为?【热文】楼市向左,文旅向右:得年轻人者得天下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华略智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