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睁眼看世界,谁说的是实话?

说剑斋 侠隐
2024-09-01

上次一个礼拜,这次半个月,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到小黑屋去闭关了。


既没说现实问题,也没说俄乌战争,只是说说历史,而且还是国外的历史,却也不行,只感到深深地无奈和无力。既如此,还是说说我们自己的历史吧。


在晚清时期,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令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并闭关锁国的大清朝廷,见识到了洋人武器的厉害。在割地赔款之余有人惊呼,大清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面对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清廷中的开明之士忧心忡忡,呼吁不能再妄自尊大,而是要睁开眼睛看世界,向洋人虚心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


说到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有人认为是林则徐,也有人说是魏源。这两个人也确实是清代晚期少有的开明之人,但是说到底,这两个人都没有真正走出国门,去外面的世界看看。而在清廷高层中,真正走出国门去外面看看的人,其实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主导洋务运动的重臣。


李鸿章在晚清时期,是手握重兵的实力派人物,甚至有人认为,晚清的政治格局是慈禧太后与李鸿章共治天下。


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有些言过其实了。李鸿章虽然是晚清时期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但说他能够与慈禧太后共治天下,则显太过夸张,这从李鸿章给自己的定位中就可见一斑。


李鸿章虽然被洋人誉为东方俾斯麦,而且还曾出访西洋各国,与列强首脑多有接触,是晚清时期少有的精通洋务之人。可就是这样素以精通洋务著称的人,给自己的定位很明确——大清的裱糊匠。


李鸿章晚年曾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从这段话来看,李鸿章对大清朝的实际情况看的很清楚,当时李鸿章一手掌握的北洋集团就是大清朝的缩影,犹如一个纸糊的老虎,外表看着威风凛凛,实则虚有其表,不堪一击。为何会如此?李鸿章说是因为不能“放手办理”。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以慈禧为首的满清权贵,对于执掌兵权的李鸿章是防备着的,而内部的党争也对李鸿章处处掣肘。


因此,李鸿章不但不能“放手办理”,反而处处要小心提防,许多真话、实话更是不能随便说。


比如李鸿章说北洋水师应该添置新战舰,因为日本虎视眈眈,时刻想着击败北洋水师。但朝廷上的各位大臣,纷纷指责李鸿章竟然畏惧蕞尔小邦的日本,是灭自己威风,长他人志气,简直不成体统。


面对这样“正能量”的指责,纵然强如李鸿章也是欲辩无力。其实经过几十年的洋务运动,大清的经济确实有很大发展,各地兴办企业、学校也是有声有色。而以北洋水师为代表的现代化军事建设,更是获得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赞誉。


朝野上下人人称颂“同治中兴”,各级官员无不高呼老佛爷圣明,一切都显得非常美好,似乎大清的盛世又回来了。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敢说大清有问题,那就说明这个人有问题,不是第五纵队,也必然是行走的五十万。这样充满负能量的人,必须要打倒才行。


在这种舆论环境之下,李鸿章也只能闭嘴,然后按照正能量的做法,一边哄着老太后开心,一边为自己捞钱,彼此皆大欢喜。可就有那不识时务的人,偏偏要触这个霉头,这个人就是郭嵩焘。



郭嵩焘是清末少有能够睁眼看世界,又能将看到的真实情况说出来的人。郭嵩焘是洋务派中的重要人物,于1876年出任驻大清英国公使,这也是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任驻英公使期间,将所见所闻和实地考察的心得体会,写入日记《使西纪程》,把西方富强之道做了详细记录。认为西方强大是因为他们的制度,大清应该加以学习。


并且郭嵩焘认为,应该弄清楚西洋人不远万里到中国来是要干什么。对于这个问题郭嵩焘认为,西方列强并不都是要灭亡大清的,而是要与大清通商牟利。既如此,就可以和他们好好谈一下,制定好规则,双方完全可以和平共处,实现双赢。并且说“西洋之富,专在民,不在国家也”,“岂有百姓穷困而国家自求富强之理?”。


但郭嵩焘的观点使其遭到正能量官员的强烈攻击,充满正能量的官员们指责郭嵩焘是十足的汉奸卖国贼,声称西方列强亡我之心不死,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把西洋人都赶出去,然后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


而攻击郭嵩焘最狠的,则是驻英副使刘锡鸿,向朝廷指责他犯下三项大罪:


其一、“游甲敦炮台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


其二、“见巴西国主擅自起立”


其三、“柏金宫殿听音乐屡取阅音乐单,仿效洋人之所为”。


这三条本是再普通不过的外交礼仪,却成了刘锡鸿攻击郭嵩焘的罪证。甚至刘锡鸿还无中生有,诬陷郭嵩焘“向英人诋毁时政,谓中国将作印度,或被吞并于英俄”,可谓必置郭嵩焘于死地而后快。


1879年郭嵩焘回到国内,朝廷欲对郭嵩焘予以惩处,在李鸿章的极力反对下,这才作罢。本以为无官一身轻的郭嵩焘,在回湖南老家时,迎接他的却是具有正能量的父老乡亲们的狂喷痛斥。1891年郭嵩焘病逝,终年73岁。十年后,还有那自诩爱国之人,奏请清廷对郭嵩焘挖坟戮尸。似乎八国联军之所以进北京,都是郭嵩焘的错。


从李鸿章与郭嵩焘的一生遭遇可见,在封建时代说实话是需要勇气的,而说实话的人往往被别有用心之人污名化,并因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而晚年的郭嵩焘则感慨,中国真正能与西方融洽相处,大概需要300年的时间。


—完—

点个关注再走吧

1、曾经有这样一个国家(上)

2、曾经有这样一个国家(下)

3、爱国表演艺术家

4、乌克兰大饥荒始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侠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