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 | 知刑博士生学术沙龙第16期顺利举行


2023年12月21日中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知刑博士生学术沙龙第16期顺利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22级博士生郑力凡同学分享文章《波兰刑法中的参与制度:规范立场与理论启示——兼论我国犯罪参与理论的方法论转向》。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22级博士生张嘉轩同学担任主持人。


分享环节

郑力凡同学从“对话不应受到宰制”(Puppe)这一观点引入,简要阐述了在研究犯罪参与问题时波兰刑法的特殊地位与意义。然后以规范立场和理论体系为视角对《波兰刑法典》的犯罪参与制度和波兰刑法中的犯罪参与理论展开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针对仅凭《波兰刑法典》中规定了正犯、教唆犯和帮助犯三种参与形式就认为波兰采取了区分制之观点进行了澄清。同时介绍了波兰犯罪参与制度的缔造者尤利乌斯·马卡列维奇(Juliusz Makarewicz)的刑法思想与理论渊源以及在刑法中的体现,同时提及了那一时期相关学者和理论之间的关联。最后,郑力凡同学重申了在建构犯罪参与理论时的方法论立场,并以波兰犯罪参与理论为镜鉴展开了方法论上的讨论。


与谈环节

在与谈环节中,清华大学法学院2021级博士生丁文焯同学对作者的认真研究表示肯定,并对文章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首先,文章第四部分同整体的结构是否合适?其次,对于波兰刑法这一新颖的话题,如何吸引读者的眼球是需要着重注意的,可以结合我国当前司法实践中的一些案例(例如偏向单一制趋势)进行分析。最后,作者在术语澄清部分的论述可能存在论证冗长,词语堆砌的情况,可以结合文章结构和题目酌情精简。

清华大学法学院2022级博士生袁方同学认为,刑法研究带有格外浓郁的实践气特质,仅从介绍波兰刑法犯罪参与制度的比较法角度出发,至多只能起到丰富法律制度知识的效果,这样的问题意识稍显单薄。在单一制与区分制之外,再行创制出混合制度这一“理论新词”,是否会让本就错综复杂的正犯概念和共犯问题更加无解?况且,区分制度与单一制本是学者为了方便学术讨论所做出的二分结构,为共犯问题的解决提供最低限度的共识,因此,应当根据波兰刑法典在整体上表现出的“不承认共犯从属性”的气质,将其划入单一制阵营,即便波兰刑法典中某条规定与单一制并不完全相符,也并非关键问题。最后,对犯罪参与体系的选择应当建立在犯罪参与现象这一物本逻辑的观察之上,由于犯罪参与人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实现了系统论意义上的“结构耦合”,所以二人以上共同参与犯罪能够起到“1+1>2”的效果,故而可以考虑对共同犯罪人进行整体归责,这也是我们犯罪参与体系将所有参与人视为一个行为整体判断其在整体上符合构成要件的原因所在。这与德日刑法中犯罪参与体系的归责于单个行为人的归责基础截然不同,值得认真对待。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22级博士生王冰鑫同学认为,郑力凡同学的论文对《波兰刑法典》中规定的不同于通常理解的区分制和单一制的犯罪参与体系进行了介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过,王冰鑫同学指出,应当进一步明确论文的问题意识。对于论文中出现的一些论断,也需要有更为充分的论证。此外,对于一些术语的翻译问题,王冰鑫同学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自由讨论环节

在自由讨论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23级博士生步超凡同学提出,作者所主张的波兰刑法典的混合制,与奥地利刑法典所代表的功能的单一制有什么区别。郑力凡同学对以上同学的观点依次予以回应。


沙龙结束后,报告人同主持人、评议人与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往期推荐:

新闻 | 知刑博士生学术沙龙第15期顺利举行

新闻 | 知刑博士生学术沙龙第14期顺利举行

新闻 | 知刑博士生学术沙龙第13期顺利举行

新闻 | 知刑博士生学术沙龙第12期顺利举行

编辑:韩金泥

审校:罗鸿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