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丨李跃林著《合璧:墓志中的南北朝书法体系》出版

浙江人美 书目文献
2024-09-15

《合璧:墓志中的南北朝书法体系》

书号:978-7-5340-3239-4

著者:李跃林 著

装帧:软精装 16开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6月

定价:168.00元


编辑推荐


 1.本书在排列南北朝日渐丰富的出土书法材料之外,致力于寻绎二王书法在南朝和北朝传播的政治、地理情况和时间的对应关系。

 2.作者对南北朝字体、书风的演进做了系统的整理,使书法史与政治、地理、学术、文学等方面的对比成为可能,从而勾画出南北朝书法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的架构及其相对应的历史因果。

 3.本书的学术贡献,在于依据简单的原则和有限的量化数据,将南北朝丰富的碑刻书迹一一归位,最可能接近真实地恢复了南北朝书法的发展面貌。

作者介绍


李跃林,号返吾。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博士。先后在欧美从事物理学研究。除此之外,李跃林还是位独立艺术史学者,业余研究书法史,在基本书法理论的研究、存世法书的鉴定、书风的讨论等方面均有所建树。曾先后于《书法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2017年创建了服务海内外书友的北美书法公益组织“四海书院”并任院长。


内容简介


南北朝是二王书法传统形成的时期。但北朝以至于隋在古代书法文献中的记载近于空白,无法与近百年来大量出土的墓志、碑刻书迹相对应。清朝碑学兴起,使得北朝碑刻书迹进入了于书法史。但碑学学者因受限于时代和个体的理念,郢书燕说,其书法体系难以自圆。
碑学的这一缺陷虽然已为学者所批判,但重建符合史实的北朝书法史则需要新的演绎和叙述模式。 
本书在排列南北朝日渐丰富的出土书迹之外,梳理了南北朝书法理念的建立和传播。采用简单的视觉原则和量化方法,将南北朝丰富的碑刻书迹,按地域、时间和文化传承,一一归位,最可能接近真实地重建了南北朝和隋代书法体系。从而勾画出南北朝书法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的架构及其相对应的历史因果:一方面,南朝琅玡王氏的游艺书风,由高门相互陶醉的自闭状态,在频繁的皇朝更替中转而向实用书写渗透,过程缓慢,甚或趋于停滞;另一方面,北朝实用书法在社会急剧起伏下而暗藏变化,北魏的代表书体“洛阳体”瞬间形成,北魏书法在政治剧变中无暇顾及“游艺”而急剧衰退。

目 录 

 

第一章  半遮其面的南北朝书法史

009  失衡的原始叙述

012  唐宋对南北朝书法史的重构

015  晚清对南北朝书法史的重构模式

018  重构南北朝书法史体系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王羲之书法标尺的建立

029  魏晋实用书写和楷化

042  隶书到楷书的踪迹

046  王羲之:人本书写美的实践和楷化的完成

063  余论

第三章  南朝王氏书风的流传

073  简札与实用的隔绝:东晋—刘宋

085  王氏书风的普及

094  齐、梁期间外姓书法世家的崛起

100  余论

104  小结

第四章  北魏洛阳体的形成

110  斜划紧结:洛阳体的出现

126  洛阳体溯源:南北之别和南书北传的社会环境

132  南书北传第一波

143  小结

第五章  关东地区:魏、齐书风流变

157  斜紧的洛阳体(洛阳一期)

165  洛阳一期书体的衰落和二、三期的兴起

169  洛阳二期、三期书体及其流变

186  北朝关中的其他碑刻名迹

190  北朝皇家收藏的缺失和北帖的流失

193  小结

第六章  关中地区:西魏、北周书风

203  关中北朝早期书法

214  王褒入关:南书北传第二波

229  南方士人对关中墓志文化的参与

232  关中书迹之《石门铭》

234  小结

第七章  隋代书法:南北合璧

242  隋代早期墓志书法

249  隋代中晚期关中墓志书法

260  隋代的欧阳询和虞世南

273  隋晚期关东楷书墓志:西书东传

278  隋代其他书法遗迹

287  结论

后记 


正文选摘


书迹的甄别和分析方法

南北朝无疑是书法史上实用和艺术书写最为失衡的时代,是实用和游艺书写之分离与弥合的时代。每一件遗迹都是实用的书写,却未必是主观的艺术创造。其艺术性可能只是其“附加值”。而这一附加值的意义,则往往在于我们的判断。 
建立最为切近事实的书法史叙述,必须避免用今人,甚至是个人的眼光,来甄别研究的材料。尤其需要放弃清朝以来所建立的碑学框架下的以形容词堆砌而成的选择方法。以魏碑举例,康有为的“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1〕只是审美的宣言而已。其《广艺舟双楫·体系》一章中,纯以己意妄加遴选,是“偶然”多于“系统”的随机组合。 
要恢复古代的书法史,我们必须用古人的标准来遴选和整理这些书法遗迹,且古人也已经为我们做了这样的遴选。遴选的结果就是王公贵胄墓志和皇家碑刻。只有贵胄墓主的家庭,才能调动最大的社会资源,聘请当时公认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写手和技艺最高超的匠人来书写、制作这些墓志碑刻。这一类石刻书迹,游离于实用和艺术书写之间,而最终在隋晚期成为书写艺术的最高形式。至于造像、摩崖、写经等,其产生地大部分都远离文化中心,其书写者是文化精英的可能性不高,能够见到古人高明法书的可能性基本没有。其书写和制作水平显然是不能代表一个时代的书写文化的。这类书写滞后于墓志碑刻,已有学者论及〔2〕,我们只会偶然触及这一类资料。 
在这一方法之下,一些碑学兴起以来的恒赫有名的书迹,如前秦《广武将军碑》(368)、出于汉中的《石门铭》(北魏永平二年,509)、出于洛阳的北魏龙门造像诸品、北齐《泰山金刚经》、年代未可详考的《瘗鹤铭》等,可认为是“偶然性”的书迹,在书法史论中的意义多来自于后人的美学判定,其创造或与当初的主流书写群体无关。本书对此类书迹最多只是稍加涉及,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本书所引的文献。当然,向来不为人所重的东魏、北齐的楷隶并出的墓志,代表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则不可排除在外。 
在分析上,我们首先为字体的演化定标。我们注意到,从隶书到楷书到行书的过程中,字体的最大变化,在点画形态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字的横画的倾斜角度的变化,这一倾斜角度是可以测量的。我们选用贯通单字的长横为基准测量其与水平线的夹角。测量显示(详见下章),汉代隶书的倾斜角度几乎是0,唐代楷书的倾斜度在6度到12度之间,而王羲之、王献之一脉的行楷书,这一倾斜角度皆大于15度。 
上面这些倾角的例子,证明了倾角作为字体演进的标尺的可靠性,将是我们分析的主要工具。至于字体从简朴向精美的发展,尚无可用的定量标准,我们将以“二王”风格作为一个感性视觉标准,注重于其视觉的美观和书写、制作的细致程度。 
我们期望,采用这样的研究方法,将字体和风格的演化,与史籍中所记载的南北朝时期精英文人的迁移相对应,从而对南北朝书法史有一个新的认识,并建立一个字体和书风演化的新的体系。

感谢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况正兵老师供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书目文献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