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花了6年学习做一名好律师,却迎来律师逃离潮

智合 智合
2024-08-25

作者 | 刘子言

来源 | 智合研究院


从美国法学院回来后,我本打算走传统的大所晋升路径。但在法律服务行业的一片“寒冬”中,我目睹了同行们的焦虑和不安,这种情绪如同病毒般蔓延,影响着每一个人。我的朋友们,我的同事们,一个接一个地选择了“转行”,寻找新的生活方向和职业道路。是什么导致了这场集体的焦虑和逃离?我很好奇,于是做了以下调研。

为什么逃离律所

01

一名小所合伙人:精英感只是伪装,乙方永远是“法律民工”

在我看来,除了那些在20、30年前律师行业黄金时期吃到红利的前辈们,现在许多律师都是依靠着对法治使命的情怀和精英感在坚持。从古至今,律师的本质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古代我们就是“讼棍”,现在我们就是“法律民工”。作为服务方,很多时候你没有说不的权利。

律师行业存在一种集体焦虑。我们曾依靠专业性和精英形象来增强自信,但在行业遭遇寒冬、业务匮乏的现实面前,我发现专业知识并不总能“兑现”。没有业务的困境刺破了多少律师精英的“面纱”,就有多少律师在疯狂逃离这个行业。

面对案源紧张、市场低价竞争、职场晋升困难这些难题,这个律师你当吗?

一名红圈所初级律师:“007”的恶性循环带给我的只有退化

我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非诉领域,“Dirty work”几乎成了我的日常生活。尽管我试图以高效率的态度去应对那些机械性、重复性、技术含量低且注重细节的工作,但我发现这种努力逐渐消磨了我的工作热情。

最近几年,我也注意到法律界同行中突发健康问题和不幸去世的案例似乎增多了。我自己也曾深受“有毒的律所文化”和“虚假Deadline文化”的困扰,那种007式的随时待命状态让我感到极度疲惫。

不断涌入的数据和检索任务几乎要淹没我,让我没有余力去从事那些需要动脑思考的、有趣的业务。这种恶性循环让我感到自己的能力在退化,随着身体状况的每况愈下,我最终决定离开律师行业,转而投身法务工作。

一名精品所律师助理:AI让我的工作无意义

ChatGPT刚出来时,我还对“AI将取代律师”这样的说法嗤之以鼻。然而,随着更多的AIGC项目落地并开始被实际应用,我开始意识到AIGC对咨询类职位的影响比我预想的要深远得多。

在AI帮我做了大量翻译、基础性合规工作后,我不知道自己在律所的意义是什么。如果这些基础性工作可以被AI轻松处理,那么律师行业的“Dirty work”也许终将被自动化技术所取代。尤其是当Harvey AI等更先进的法律AI工具出现时,我的这种焦虑感愈发强烈,所以我转向法律科技的赛道。

一名法学应届生:幻想00后整顿职场,结果压根没有Headcount

面对红圈所的降薪现象,我虽然感到失望,但更让我感到沮丧的是,这些红圈所和精品所HR告诉我目前没有正式职位。大多数律所只招收实习生和律师助理,并且对之后转成正式律师的途径含糊其辞。我不排斥进入本地小所,但在我个人的职业规划中,我希望能够先在大型律所积累经验和提升专业技能。

本幻想着作为“00后先锋”整顿职场,现实情况是,我对于在小所工作感到不甘心,觉得这可能限制了我的职业发展。而大所又没有正式岗位给我,这种两难的处境让我在职业选择上感到迷茫和焦虑。

卷不过的“同行”

02


法律科技行业的兴起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法律服务模式。当事人可以通过智能平台轻松获取法律信息,甚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定制个性化的合同文书。

在电商平台如淘宝和咸鱼上,低价法律服务产品层出不穷,这些服务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这种“XXX元全套合同包满意”或“XXXX元包一年法律顾问”的业务模式,虽然为消费者提供了实惠,但也引发了律师行业的担忧。要不要“打不过就加入”,这关系着整个行业的专业形象和律师的职业尊严。

与此同时,律所之间的价格竞争也愈发激烈。一些律所为了吸引客户,不惜降低服务报价,甚至出现了“比低”的趋势。原来2万元正常的报价,现在也会有律所给出5000元的地板价。

淘宝咸鱼搜索法律服务 图源:智合研究院整理


行业状况已经如此,那么律所呢?

针对这样的竞争趋势,律所内部生存压力加大。尽管很多律师早已放弃“Work-life balance”,但对忽然从“996”变成“007standby”还是倍感奔溃的。律师日常生活的简单评价就是:同行是卷不过的,工作是做不完的,工资是付不起医药费的。

尽管很多律师高喊着逃离律所,但在这“围城”之外,无数法学生不顾律所“降薪裁员潮”仍然挤破了脑袋。

律师的压力,可见一斑。

青年律师之困,何解?

03

2023年,杭州市律师协会青年律师工作委员会开展了全市青年律师执业状况和职业发展调研。其中显示在青年律师成长的最主要问题中,有47.4%的人认为是没有案源[1]。在2023年重庆青年律师生存与发展调研报告中,50.09%的青年律师认为社会资源不足是主要的执业困境[2]这些调研结果反映了当前法律服务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在行业“寒冬”的背景下,即市场整体不景气、业务量减少的情况下,青年律师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更加严峻的考验。

在寻找案源的路上,或许我们应该先站在宏观的层面看看。

可开发资源很多,但“开发者”很少

根据2022年的数据,中国法律服务下沉市场呈现出显著的需求。全国法院共受理了约3372.3万件案件,而律师参与办理的诉讼案件总数为824.4万件[3],律师代理的案件数量仅占法院受理案件总数的24.45%。这一比例说明,尽管律师行业已经相当庞大,但市场上仍有大量的法律服务需求未被满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发布的《2022年度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统计分析》,全国共有执业律师约65.16万人[4],人均办理案件数量约每月1.24件。对于专注于律所营销的公司而言,这意味着大约70%的法律市场仍然是可开发资源。律师人均办案量可增长空间为700%至800%。

除开传统诉讼案件,2022年全国律师办理的非诉讼法律事务共有141.6万多件[5]。尽管去年IPO政策紧缩,但是近几年在公司破产类业务、不良资产处理等业务等方面却迎来了增量。

在市场中,还存在一些规模化的小额业务比如催收类业务。这些业务往往因为涉及的金额较小、案件数量大、处理程序繁琐等原因,不被一些大型律所所青睐。市场分化导致这一类业务被大量法律服务公司、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在线法律服务平台承接。随着法律科技的兴起,或许律所可以考虑在前台设计中发力,吸收这一类业务。

律师不愿意去开发法律服务下沉市场的原因值得深思。但对青年律师来说,没有案源除了客观上执业经验不足、人际网不广等原因,或许还源于“法律人”的“思维困境”。法学院教会了学生如何在“已经基本完成韦伯意义上的理性化的法律市场中”执业,但是却从未教学生如何在“商业丛林”中独立生存。长期待在象牙塔里的法学生,靠着实习“管中窥豹”,带着“法律人情怀”的眼镜看向世界,却不明白法律服务市场基本的商业逻辑。

“To B”还是“To C”,或许青年律师是时候思考如何开拓C端市场,探索新的获客模式了。


结语

“这不是律师最好的时代”,美国著名批判法律职业治理学者德博拉·罗德(Deborah L. Rhode)教授在她《律师的麻烦》一书中写到。如今,这些观点不仅在美国引起共鸣,更在中国律师界引发深思。罗德教授的见解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律师在现代社会中的挣扎与挑战。

《律师的麻烦》书中介绍部分 图源:《律师的麻烦》英文版

“时间就是金钱,知识就是资本”是律师的行为守则。但活着或许不需要一刻不停地往前冲,审时夺度有时候更重要。传统文化喜欢讲“天时地利人和”,在职业选择中,律师更需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

度过这个“寒冬”,以后只会更好。



本文作者

刘子言

智合研究院中级研究员,欢迎交流


参考资料


[1]https://mp.weixin.qq.com/s/g_pcUMssozAdExWmOQmQzQ

[2]https://mp.weixin.qq.com/s/j3MZzNEUrgpO0FjarCQ2QA

[3]http://epaper.legaldaily.com.cn/fzrb/content/20220306/Articel01005GN.htm

[4]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478817

[5]http://epaper.legaldaily.com.cn/fzrb/content/20220306/Articel01005GN.htm



责编 / 吴梦奇Scott
编辑 / 顾文倩Aro

分类 / 原创

关注智合

和百万法律人同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智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