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影|平平淡淡的车王,拖拖沓沓的好莱坞,不堪回首浮夸的寄生往事

鲁德莫宁 纽约Gnome看世界 2022-05-28

《急速车王》《好莱坞往事》《寄生虫》这三部最佳影片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一部是基于真实历史事件、一部是把真实事件进行艺术夸张、一部是夸张的虚构针砭现实。它们的故事讲述手法不尽相同,各有千秋,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都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的补充,才能将观影的体验提升一或数个档次,因此,一贯好读书不如无书的我,只好对它们一齐进行一次无情且无知的吐槽。




急速车王

——平淡,有点平淡


这部讲述Ford汽车和法拉利在24小时勒芒拉力赛争斗的故事,如果是车迷或者伪车迷的,至少在Amazon Prime上的汽车系列节目Grand Tour的第一季第六集最后二十分钟后已经耳熟能详,然而本片却足足有两个半小时之久。



开场的一个小时,影片深入细致的介绍了两位主角(分别由马特·达蒙和克里斯蒂安·贝尔扮演)在主线故事发生前的生活和关系,还颇花了笔墨描写当时Ford汽车公司的文化以及与法拉利创始人Enzo Ferrari的冲突,这才终于引入了本片的主线故事——造一辆能在24小时勒芒拉力赛打败连续夺冠的法拉利赛车的福特赛车,GT40。



好莱坞的故事,自然少不了屡败屡战、勾心斗角和危机暗伏,达蒙和贝尔对于人物的塑造还是比较丰满的,几个配角也是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但是,直到故事的最后三分之一,才真正进入紧张刺激争冠的赛车故事。相信在超长的铺垫,人物塑造之后,观众们此时的心情已经随着赛事的进行、赛车的轰鸣、角色的取舍,有着坐过山车般的起起落落,当我在怀疑迈克尔·舒马赫是否是当年车王附体时福特汽车已经率先越过终点线。到故事结束时,不由得为这一段令人惊叹又唏嘘的历史击节感慨。



等等,让我们倒带一下,不是车迷的观众可能除开故事本身以及对角色的投入之外,并不清楚24小时勒芒拉力赛对汽车制造商意味着什么?作为唯一夺得过赛事冠军的美国人意味着什么?以及作为唯一夺得过赛事冠军的美国汽车意味着什么?



我也没有答案,剥去时长不多的赛车的外衣,本片确实有一些平淡。不过我推荐大家看看Grand Tour第三季第五集最后二十分钟关于车王Jim Clark的讲述。


好莱坞往事

——拖沓,实在拖沓


与急速车王相同的是,好莱坞往事也是因一桩震惊历史的旧案——波兰斯基和曼森家族,而展开的关于两位好友(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布拉德·皮特分饰)的故事,不同的是,主角二人是虚构的。



围绕着虚构的主角二人,许许多多好莱坞六十年代真实存在的名人与和他们相关的事件,在一条虚构的故事线和很多虚构的事件的裹挟下缓缓展开。无奈主故事线进展缓慢,掺杂其中的真实或虚构的事件碎片化严重,如果没有完全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大部分时候只是觉得似曾相识但却不知所云——和《低俗小说 Pulp Fiction》的引人入胜大相径庭。


能够很不容易坚持到最后,整篇都在期待要如何发生的历史旧案,或许能够满足于非常典型的导演昆汀式的荒诞与暴力美学,赞叹其精妙的改编,或者也有可能像我一样期望没有得到填充,感觉整篇的拖沓落了空。诚然,小李子和皮特对于两个角色的演绎,以及很多细节的演义,都不乏可以让人喝彩。只是跳脱出细节,会觉得只得到了大量冗余的碎片信息。


我在脑中回放了一遍,只想到一个合理的解释能够安慰自己——这是部打破第四面墙的影片,影片的主角和他的经历就是对观影观众感受的预言:



已经厌倦奥斯卡影片的观众不顾睿智的老者的劝解在做最后的挣扎开始观看这部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影片过半,还没有得到什么有用信息的观众开始狂躁,怒骂镜中的自己;



然后,怀疑大概是导演昆汀受到了歹人的利用,决定亲入虎穴一探究竟;



最后不得已地接受一无所用的事实,一把火将影片烧了个干净。


是的,这样就合理多了。


寄生虫

——浮夸,真是浮夸


寄生虫是一部不太一样的电影,它的故事完全是虚构的,而且是一部韩国的电影,所以需要边看字幕边过滤生疏的韩语,还时不时飚出一句韩式英文,难免影响观影体验,还好我没有边看电影边喝咖啡的习惯。



影片开始于社会下层——但是肯定不是底层,住在半地下室的四口之家,现实感十足。但是随着剧情的进展,影片越来越带有幻想现实主义的意味,对穷人的描写很想是无法想象穷人到底是怎样过活的富人在描述着穷人们的生活。整个前半段,韩语无法令人严肃的铿锵语调和夸张的面部表情,加成在不断荒诞的情节上,令人我不得不联想起《我的野蛮女友》这部红遍了大江南北的韩国片来。浮夸,十分浮夸,只能用这样的感受来形容这半节的情节进展与角色表现。



就在快要开始感到失望的时候,悬疑适时而入,一个地下室的情节,勾起了我少数看过的另一部韩片《下女的诱惑》中相对应的黑暗情节,情绪骤然提升,节奏加快。然而在一段怪诞之后,情节又急转直下,搞笑,荒诞,像过家家一样,戛然而止。至此,整部片既放弃了立足现实的基线,又没有实现在怪诞放飞自我的路线上足够的深入。



我想导演到这时候也已经觉得回天乏术,破罐子破摔了,最后以极不负责的Deus Ex Machina结束,令我对一些明显的细节问题都无心吐槽了。


很多人对此片评价很高,我完全无法看出来,寄生的概念也觉得牵强,他们说是因为我对于韩国殖民史了解的缺失。然而于我的观感,此片的剧本连基本的故事都没有讲完整,许多的对话似乎要埋下一些伏笔但是结尾时却完全弃之不顾,人物的关系浮于表面完全为了剧情的发展而存在——和我们熟知的王艾玛故事如出一辙,需要大量的未在故事中隐含的知识来人为的拔高深意。



一句话归纳,作为一部好的影片,表达语言不够纯粹,表达内容不够深刻,表达逻辑不够自洽,开始于浮夸的表演,终止于潦草的结尾,中段没有把握住原本可以提升至顶级层次的机会。入围奥斯卡和欧洲各大奖项,大约仍然是西方文化对于东亚文化的偏见和歧视。



此文在颁奖礼开始前数小时开始着墨,至到颁奖礼进行中才完成,为了不受到干扰产生偏见,我只好忍痛割爱,没有到颁奖礼直播现场观看。下面请期待,颁奖礼后深受结果影响,满是偏见的下两篇:


  • 1917+Joker+小妇人

  • 爱尔兰人


爱尔兰人是我私心预测/希望的最佳影片得主,让我一会看看结果!


图片 | 网络


相关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